首页  > 健康  >  医治心得   »  药引不是点缀

药引不是点缀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 洪文旭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药引,又称引药,是中药方剂配伍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由于常不在主方中开列,加之味少量轻,易被人们忽视。
清代尤在泾《医学读书记》云:“药为引使,则下通病所。”吴瑭《医医病书》亦云:“药之有引经,如人之不识路径者用向导。……何今人凡药铺中不卖,须本家自备者,皆曰引子。”张睿《医学阶梯》又云:“汤之有引,如舟之有楫。古人用汤,必须置引。……古今汤方莫尽,药引无穷,临机取用,各有所宜。”由此可见,药引在处方用药中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
[b]何谓药引[/b]
宋代以前,大多药引列于方剂诸药之末尾,少数在服法中开具。如《五十二病方》中就有“入一杯酒”、“米一升”、“以蜜和”等;《伤寒论》瓜蒂散“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千金要方》艾叶汤中也有“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等。
宋代以后,药引一般均在煮服法中开列。如《和剂局方》平胃散中“入姜二片,大枣二枚”;皂角丸中“每服二十丸,食后生姜汤下。痰实咳嗽用蛤粉、齑汁下;手足麻痹用生姜、薄荷汤下;语涩涎盛用荆芥汤下;偏正头痛夹脑风用薄荷汤下”。《圣济总录》厚朴丸中“煎陈橘皮、木香、生姜汤下”;瓜蒌汤中“水一盏,蜜半匙,煎至七分”等。
可见,药引是指在汤、丸、散、丹等剂型配伍中,对入或煎汤冲服的一至三味药物。
[b]药引的作用[/b]
宋代汤尹才《伤寒辨惑论》云:“用药煎煮,或用姜葱,取其发散;或用枣,盖枣能和百药之力。”清代张介石《资蒙医经》云:“酒入药为引者,取其活血引经;姜入药为引者,取其发表注凝;小枣入药为引者,取其消散和胃;大枣入药为引者,取其补血健脾;龙眼入药为引者,取其宁心利水;灯心入药为引者,取其得睡神归;葱白入药为引者,取其发散诸邪勿注;莲实入药为引者,取其清心养胃和脾。”《医学阶梯》云:“……治风用桑叶,治湿用桑枝;固肾用莲蕊,涩精用莲须;保胎用陈苎根,安胎用鲜苎根……”上述既说明药引的作用,又说明药引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桂枝汤中若去其生姜、大枣使药不用,就不能发挥调和营卫的作用。逍遥散中若废弃薄荷不用,那么它的疏肝解郁作用就相对逊色。《千金要方》五补汤后列“口干先煮竹叶一把”,说明了竹叶清热生津止渴之效确凿。再如十枣汤中的大枣、大乌头煎中的白蜜,它们消除剧毒药品的毒副作用,就更是举足轻重了。即使常被人们忽视的盐汤、醋水、酒,童便等,也都是增强疗效不可缺少的辅料。
药引的基本作用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b]一是作为引经药,即引经报使[/b]。
按张洁古《珍珠囊药性赋》所云:“从经络分,手少阴心经有黄连、细辛;手太阳小肠经有藁本、黄柏;足少阴肾经有独活、知母、肉桂、细辛;足太阳膀胱经有羌活;手太阴肺经有桔梗、葱白、升麻、白芷;手阳明大肠经有升麻、苍术、葛根、白芍;足阳明胃经有白芷、升麻、石膏、葛根;手厥阴心包经有柴胡、牡丹皮;足少阳胆经有柴胡、青皮;足厥阴肝经有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以上所述涉及2l味药,其中升麻和柴胡、白芷,为四经或三经的引经药。后世又在此基础上增添了载药上升之桔梗、引药上行之桑枝、引血下行之牛膝,分别用以治咽喉病、上肢病和下肢病。
所以,引经药的走向有二:一是经脉,二是疾病所在。譬如柴胡入肝经,有疏肝解郁之功,因此在治疗肝胆病的方剂中既可作为主药,又可作为引经药。又如后世治疗头痛,亦按经络循行部位选用引经药,太阳头痛用羌活、藁本;阳明头痛用葛根、白芷;少阳头痛用柴胡、川芎;厥阴头痛用吴茱萸、地龙。以上所涉及的药物,虽然多数巳被视作主药,但实际上仍具有药引的作用。
[b]二是使药[/b]。
此类药物多用于汤剂方后,或煎汤冲服、送服丸、散、丹等,以协同诸药发挥治疗效果。常用的药引如:《和剂局方》小活络丹用荆芥茶送服,其荆芥有祛风作用;《三因方》泻肝汤用紫苏三叶、姜三片煎,其紫苏有疏散作用;《霍乱论》藿香左金丸用香薷、生姜、木通煎汤送服,取三味药的解表化湿作用;《小儿药证直诀》败毒散入生姜、薄荷煎,其薄荷有疏散风热作用;《圣济总录》独活丸用菊花汤下,取其疏散风热作用;《类证治裁》除湿蠲痹汤用姜汁、竹沥各三匙煎服,取其清化痰湿作用;《金匮翼》鹿角胶丸取白茅根汁打糊为丸,以增其清热止血之功。
另外尚有用藿香、芦根、厚朴、乌梅、甘草、头发灰、生铁落、伏龙肝、猪胆汁、白葵花、白扁豆花、艾叶、蜀椒、石榴皮、白果、枇杷叶、百草霜等等入引者,不一而足。这些药引在历代方药中极为多见,虽然其作用未超越原来性能,但在方剂中仍有不可忽视的疗效。且由于效果可靠,大部份药引已登堂人室,跻身于方剂之列而成为主药之一。
[b]三是附加药[/b]。
此类多为临时采用的食品,一般药店不备或很少有,为炮制药物以及各种剂型的辅料、赋形剂,有加强主方疗效、矫味的作用。清代汪昂《本草备要》中云:“凡酒制升提;姜制温散;入盐走肾而软坚;用醋注肝而收敛;童便制,除劣性而降下;米泔制,去燥性而和中;乳制润枯生血;蜜制甘缓益元;陈壁土制,借土气以补中州;面煨曲制,抑酷性而勿伤上膈;黑豆、甘草汤渍,并解毒致令平和;羊酥、猪脂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去穰者免胀,去心者除烦。此制治各所宜也。”这里介绍的虽然是炮制时所加辅料的作用,但也同时具有药引的意义。
此外常用的药引如:《外科正宗》蟾蜍丸用葱白五寸嚼烂包丸药服,以解除药物的毒副作用;《十药神书》十灰散用白藕捣汁调服,则取其凉血止血作用;《和剂局方》牡蛎散用小麦百粒同煎,取其养心敛汗之功;《金匮要略》硝石矾石散用大麦汤服,以缓硝矾之猛而顾护胃气;《小儿药证直诀》泻白散用粳米百粒入煎,亦取其养胃气之功;《圣济总录》附子羌活汤用绿豆汤下,取其清热解毒之效;《证治准绳》保和汤入饴糖一匙,取其润肺止咳作用;《金匮要略》排脓汤用鸡子黄一枚与药散等合匀而服,滋阴以助药力;《医方集解》菊花茶调散用清茶调服.取其疏风散热作用。另如用红糖、梨汁、京墨、杵糠、笋尖等等为药引,无一不说明药引的重要性。
[b]药引值得研究[/b]
总而言之,药引在方剂配伍中具有引经报使、调和诸药、消除毒性、矫味增效等作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后世多将药引视为点缀品,认为可用可不用的思想是错误的。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