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医治心得   »  领悟扶阳学术思想要先学好《伤寒论》

领悟扶阳学术思想要先学好《伤寒论》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 毛进军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
中医界有一个以重点应用并善于活用四逆汤等经方为代表的学术流派叫做“扶阳派”,又称为“火神派”,李可老中医又称之为“古中医派”,这个学术流派的创始人为清末伤寒大家郑钦安,自其《医理真传》、《医法圆通》和《伤寒恒论》问世以来,这个学派就渐成体系,传人有卢铸之、吴佩衡、范中林、祝味菊等各以扶阳学术特点临证而享誉一方的著名医家。
扶阳学术思想的基本特点是重视人体真阳(真火),擅长治疗阴寒之证,临床上善于应用附子、姜(生姜、干姜、炮姜)、桂(肉桂、桂枝)等辛热回阳、温阳、通阳药物,特别是擅长大剂量而灵活应用附子,并将其功效发挥到极致而屡起沉疴大症。
张仲景《伤寒论》的精髓除了保胃气,存津液外,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处处以顾护阳气为要,六经方证不少是虚寒证,不少应用附子、桂枝、干姜等的方子,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附子汤、真武汤、理中汤、桂枝汤及其衍生方,以及不少加用附子的方子,这些方子的主旨就是以扶阳气(正气)而祛邪。四逆汤等经方用活了,附子用好了,的确是能够大大提升中医临床疗效的,可以说,扶阳学术思想的理论根基就是《伤寒论》。如当代临床家李可老中医在四逆汤基础上创制的“破格救心汤”,对于辨治严重心衰等急危重症,可力挽垂绝之阳,救暴脱之阴,疗效明显,有较强的可重复性。
中医的学术流派和学术观点是不少的,但不论是何种流派,疗效是硬道理。近些年来,扶阳学术思想以其独特的理论学说和临证实践中的良好疗效,得到了不少患者的认可和一些中医的重视,而同时,也引起了一些医者对扶阳学术观点和流派的争鸣和质疑。在学术上,争鸣和质疑是一种不同观点和思维的碰撞及理性思辨,理愈辨愈明,有利于一个学术思想和流派的不断完善,这应当是正常的。
质疑扶阳学术思想和流派者,其观点归纳起来主要就是认为“火神派”的理论偏颇,重阳而忽视阴;用药偏激,过用、滥用姜桂附。这种看法的出现,一是缘于一些医者并没有真正弄明白扶阳学术思想的真正内涵,误解或曲解了扶阳的学术观点;二是一部分对扶阳学术观点感兴趣,但并没有真正领悟好扶阳学术理论精髓的医者,照猫画虎,滥用姜、桂、附,出现了偏差。
实际上,扶阳学术思想的基本内核仍然是阴阳相对平衡的,也就是生理上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互根互用,相互转化,并不是不重视阴。在病理上,认为生病就是阴阳平衡失调。治病的关键就是调和阴阳,纠正阴阳的偏盛偏衰,防止阴阳互损,或阴阳离绝的现象发生。扶阳派医家多是伤寒大家,在临证中深刻领悟了《伤寒论》四逆汤、桂枝汤等方证的精义,并将四逆汤、桂枝汤等经方活用得炉火纯青,临证疗效卓著。
由此可见,要想领悟扶阳学术思想,就必须先学好《伤寒论》。应用姜桂附,特别是四逆汤类方,必须认证准确,严格依据病证和体质情况,依据病机来掌握应用指征,方药配伍比例必须严格遵照《伤寒论》经方理法,配比合理,具体使用多大剂量,可因人而宜,因病证而宜,从小量开始,逐渐据证加量,中病即止。特别是附子,只要辨证准确,有时小剂量也可见效,小剂量不行时,可据证逐渐增加剂量,直至达到有效治疗量。
对于急危重症,疑难杂症,需要应用大剂四逆汤和大剂量的附子时,必须把握准确方证病机,胸有定见,既要敢于用,又要谨慎用,用药期间,勤观察,勤随访,把握好病证机转,随证加减,正所谓“胆欲大而心欲小”。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