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中医杂记   »  怀念老师张涛清

怀念老师张涛清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 石国璧 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
张涛清老师(1915.2-2002.12)山东烟台福山县人,原在北京市行医,1952年响应政府号召,参加赴朝志愿军医疗队。后因志愿军一批伤病员转回国内,其中一部分转到当时的大后方兰州市。甘肃省政府为志愿军专门成立了“康复医院”,专门收治志愿军伤病员,张涛清就在该院为志愿军伤病员治疗。
1953年,甘肃省政府决定成立甘肃省卫生厅中医门诊部,在当时的兰州市和平路(现改为庆阳路)租了一院房子,开设门诊由张涛清负责主持。门诊部1954年2月正式对外宣布成立,初期先设中医内科和针灸科,主要邀请兰州市当时比较有名望的中医应诊。后来病人不断增加,甘肃省人民医院迁入新址后,省卫生厅把原省人民医院三部交给中医门诊部,成立甘肃省中医医院。
1959年中医医院住院部迁往七里河新址。张涛清曾负责直到“文化大革命”。“文革”后,张涛清任院长一直到退休。他既是甘肃省中医院创办人之一,又是甘肃省皇甫谧针灸研究所的创办者和第一任所长,甘肃省第一届针灸学会的副理事长,研究“针灸治疗细菌性痢疾”课题的组织者、领导者和首席专家。他为甘肃省的中医事业,尤其是针灸事业的发展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老师视病人如亲人
我于1953年兰州卫校毕业后,分配到甘肃省卫生厅中医门诊部工作,给张涛清当助手和徒弟,老师上门诊、出诊我侍诊左右。从老师身上学到了中医的优良传统,精湛的技术,使我受益一生。
老师平时衣着讲究,整齐清洁,对病人从来没有嫌弃过什么,不管老少贫富都一视同仁。有时下班后,有些病人上门求治,老师就让病人躺在自己床上进行针灸。晚上病人要求出诊,他也会尽量满足病家要求。有几次半夜我曾跟随老师坐三轮车到病人家出诊,救治病人。大医精诚的精神,在老师身上体现无遗。
针灸手法熟练,疗效好
老师有自己的独特的手法,疗效很好。他运用手法多是捻转法和雀啄法,深刺得气。针灸时全神灌注,手到眼到气到。他绝不允许一面扎针一面聊天。要求必须注意力集中,用心施行手法。许多病人反映,老师针灸的效果很好。甘肃省委原第二书记霍维德同志,夫妇二人都是张老师的病人,他告诉我,张涛清手法好,见效也很快。
创建甘肃省中医院
张涛清是甘肃省卫生厅中医门诊部的创办者和领导者,也是甘肃省中医医院的创办者和领导者。创办初期,一切从零开始,白天门诊,晚上在一起加工药品,准备第二天的工作。1954年春节,张师和我及一位工作人员,我们三个人,买了半只羊,就过了春节。当时虽苦,但是很愉快。以后门诊部扩大,成立甘肃省中医医院,他们两位担任正副院长,一直到“文革”。“文革”后张涛清担任中医院院长,他又争取省上批准成立甘肃省皇甫谧针灸研究所。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就是在皇甫谧针灸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的。
重视针灸研究
张涛清不但重视针灸临床,同时也重视针灸研究,“针灸治疗细菌性痢疾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就是他领导和主持研究的。这项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我国针灸研究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他用大量的临床和实验数据说明,针灸不仅能治慢性病,而且能治急性传染病;说明针灸为什么治愈了细菌性痢疾,也说明了针灸为什么会治病,通过针灸改变了人体什么?通过针灸人体起了什么变化?参加这项研究的教授、专家近100人,涉及的单位有甘肃省中医医院、甘肃中医学院、兰州医学院、中国科学院兰州化物所、近物所、兰州大学等单位。这项研究成果老师除在国内相关学术会上宣讲外,还在巴黎世界针灸大会上宣讲过。我在新加坡、意大利、美国有关学术会上也宣讲过,都得到非常好的评价。
爱徒如子,培养人才
老师对学生要求很严,也很爱护。1953年,我开始写病历。我把每个病人的病例写好,准备工作做好,老师施针,中间行针1-2次,最后我起针,从一点一点学起。我出身中医世家,上学前对中医和针灸已经有了一些基础。跟了老师之后,除了背诵《标幽赋》《玉龙歌》以外,还学习钻研朱琏编的《新编针灸学》和承淡安编的《校注十四经发挥》,还有王雪苔早期的针灸著作等。当时我年轻记忆力好,老师针灸过病人的姓名、年龄、什么病,我可以随时报出,老师说我是他的活档案。
每逢节庆时,老师一定要叫我们几个学生到他家里吃饭,同我们谈心,时常鼓励我们认真走好中医路。从1953年开始,我跟老师侍诊,以后我逐渐给病人治疗,当我治好几个病人,病人在老师面前表扬我时,他高兴地说:“这是我到西北来带出来的第一个徒弟。”
我深深地怀念着张涛清老师,我和老师共同度过了甘肃省中医医院建院初期的艰难岁月,一起度过了医院快速发展的年代。使我感到最遗憾的是老师最后的岁月我不在他的身边,没有送老师最后一程。我衷心地祝愿老师在天之灵吉祥安泰。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