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周太王陵
首页  > 陕西  > 宝鸡  > 岐山   »  周太王陵景点介绍

周太王陵

周太王陵
周太王陵位于陕西省岐山县祝家镇岐阳村,是周王朝奠基人,周人先祖古公亶父的陵寝。
中文名称
周太王陵
所属年代
商代
周太王陵是周王朝奠基人,周人先祖古公亶父的陵寝。2008年9月16日,周太王陵被列入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五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名称:周太王陵时代:不详地点:陕西省岐山县祝家庄镇岐阳村A区:墓冢及其附属的周三王庙四周外延200米B区:A区四周各外延100米周太王陵位于陕西省岐山县祝家镇岐阳村耕地内。地理坐标北纬34o30′,东经107o53′。海拔约690米。东距西安市135公里,法门寺15公里;西距宝鸡市100公里,岐山县20公里,周公庙25公里。西边距眉麟公路2公里,南距关中旅游环线高等级公路2公里,东南有法(门)——汤(峪)、西(安)——宝(鸡)高等级公路和陇海铁路。周太王陵位于岐阳村北100米处的黄土台塬为山前洪积扇台塬沟壑地貌。地势为北高南低,坡度为0—10℃。周王陵东和东南有祝京水库、王家沟水库、祁家沟水库等;东北有首阳山和西观山,首阳山有伯夷、叔齐庙和十大臣庙等,西观山上有九眼泉、三霄殿等;北有岐山(俗名箭括岭),山上有跑马泉、五眼泉、黑龙洞、隋唐古道等;在西北约5公里有崛山名刹,东西两山隔沟相望,在其上多有天然石窟:有景阳洞、珍珠洞和西山诸胜(天王殿、睡佛洞、十八罗汉洞、梳妆楼、琉璃殿、妙善公主殿)等。周太王陵始建年代不详,误传为周幽王墓,万历岐山知县于邦栋始辨正之。现周太王陵墓丘高3.5米,围大约50米。前有清乾隆四十八年邑令平世增立的墓碑一座,高3米,上刻清陕西巡抚毕沅题字“周太王陵”,碑楼、碑座已残,2000年岐阳村重修墓碑。其南原岐阳小学院内保存三王庙正殿五间,五脊硬山顶,原有献殿五间,悬山顶,有斗拱,规模宏大,还有门牌坊等。正殿是座北朝南,为单体建筑,现主体基本完好,此殿为纪念周太王、王季、文王而建,门楣上刻“緜緜瓜瓞”四字。周太王陵东南有新石器仰韶文化的岐阳一号遗址,北、西北有新石器仰韶文化的岐阳二号遗址,唐宋文化的岐阳三号遗址。岐阳三王庙、太王陵,位于箭括岭下的岐山县祝家庄镇岐阳村。历史上有名的“岐阳大会盟”就发生在这里。其始建年代无考,祠内原有山门、献殿、祭台及正殿等,祠院碑石林立,松柏参天。现存正殿隋唐时名曰周太王祠;到了明朝嘉靖39年,重修太王祠时由于增附王季、文王塑像,故当地人俗称为“三王庙”。清朝同治初年,因回民暴动而毁,同治11年重建。庙内有献殿5间,悬山顶,有斗拱,规模宏大,“文革”中被毁。正殿5间仍在,硬山五脊顶,进深三间,前檐有回廊,门额上“绵绵瓜瓞”四个大字至今保存完好。它出自《诗经·大雅·绵》首句,意为周人的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三王庙”后面,岐阳村北三百余米的地方有一高3.5米、周长约30米的墓冢,即周太王陵。据《岐山县志》载:太王陵原高8米,周长60多米,原来占地一亩多,陵前有清朝乾隆43年(公元1778年)陕西巡抚毕沅为其树立的高大石碑,上题“周太王陵。”由于“文革”一场浩劫,太王陵面积大大缩减,原有的一些建筑物也破坏殆尽。据传,集权社会时期,凡在岐山县作知事的官员,每年春、秋两季都要在岐阳举行声势浩大的祭祀活动;《岐山县志》记载的民国年间岐山举人薛成兑《谒周三王庙》《谒周太王陵》诗就是明证。时至今日,当地群众每逢清明节还成群结队前往太王陵扫墓,以表示对周圣人古公亶父的崇敬、怀念之情。不少海外游子以及国内古氏、吴氏家族也时常有人来到岐阳村的太王陵、三王庙前寻根祭祖。据《周易》、《汉书》记载,周朝王陵不封不树。如今的封土,是后人为便于辨认、记住和纪念而添加的。周太王是姬周后裔的先祖,他去世后就安葬在他生活过和他创业的圣地,即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岐阳村北300多米处的高地上,这里北靠岐水,俗名龙沟河旁的风水宝地,《岐山县志》载:“岐阳周太王陵,隋唐时犹存”。据老年人代代相传,太王陵为陵园,占地十多亩,外圈土围墙,园内松柏翠绿,建筑有山门、门前有石条台阶(今已发现石阶埋于1米深的田间),有厢房及守陵人。当时的陵冢高约8米多,周长约200多米,陵前竖有高大的“周太王陵碑”。令人痛心的是,这些建筑在“文革”中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改革开放后,岐阳村民自发集资、投工,给周太王陵培土,今陵高6米多,周长150多米,又竖立起原陵碑,此碑系清乾隆48年陕西巡抚毕沅亲笔题书的“周太王陵”四个大字,由岐山知县平世增立石。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