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夹石峡
首页  > 贵州  > 铜仁  > 沿河土家族自治   »  夹石峡景点介绍

夹石峡

夹石峡
相传远古的时候,女祸创造的人类正在不断地生息繁衍,天地却损坏了,蓝天上出现了不少漏洞,雨水不断地从这些漏洞里倾泻下来。就在人类没法安安稳稳地生活下去的时候,人类始祖女祸氏出来拯救她的子孙了。她点燃了一堆堆的芦柴火,来烧炼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的石块,用这些石块来修补蓝天的漏洞。蓝天终于补好了,天地又恢复了往日的美丽。女祸发现还剩一块石头没用就随手丢了,当石头落下来的时候刚好卡在幽深狭窄的夹石峡的两山之间。这块巨大的石头就一直微丝不动地卡在那,成为夹石峡内一处有惊无险的奇观,同时也是夹石峡名字的由来。
中文名称
夹石峡
地理位置
山阳县月亮洞下游1.5公里处
门票价格
15元
著名景点
夹石

陕西省山阳县境内的夹石峡

夹石峡位于山阳县月亮洞下游1.5公里处,峡长3.5公里,下临潭渊,上依绝壁。因一块巨石悬挂在两山之间,使人胆战心惊而得名。峡内古藤蔓绕,树木成荫,小桥流水,奇石绝壁,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绝妙图画。尤其峡内行至最窄处,宽不盈庹,隐天蔽日,溪水瀛瀛,一斗大顽石悬卡于头顶,似坠非坠,人从石下过不禁咂舌惊叹。

山阳县境内的夹石峡

票价:夹石峡门票15元。夹石景的来历相传,远古的时候,女祸创造的人类正在不断地生息繁衍,天地却损坏了,蓝天上出现了不少漏洞,雨水不断地从这些漏洞里倾泻下来。就在人类没法安安稳稳地生活下去的时候,人类始祖女祸氏出来拯救她的子孙了。她点燃了一堆堆的芦柴火,来烧炼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的石块,用这些石块来修补蓝天的漏洞。蓝天终于补好了,天地又恢复了往日的美丽。女祸发现还剩一块石头没用,就随手丢了,当石头落下来的时候刚好卡在了幽深狭窄的夹石峡的两山之间。这块巨大的石头就一直微丝不动地卡在那儿,成为夹石峡内一处有惊无险的奇观,同时也是夹石峡名字的由来。

糠饼石的传说

在夹石峡里边有一个状若圆饼的石头,当地人称它为“糠饼石”。相传很早很早以前,有一年,金钱河一带闹饥荒,王母娘娘派手下的大臣到下界体察民情,有的大臣回来说:“那里的生灵太苦了,每日只靠吃糠咽菜勉强度日。”有的回来说:“谁说他们日子苦,他们过着奢侈无度的生活!”到底谁的话对呢?王母娘娘决定还是自己亲自下凡去看。她变成了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太婆。刚下到这里的地面上,就看见一群衣着破烂、面黄肌瘦的人正在将白生生的米饭和面粉往泥巴里搅,原来一位财主正在给自己修墓。王母娘娘就质问他为什么要那样浪费粮食,为什么不将那么好的食物给那些可怜的人吃。财主那能听得进去,他一掌将王母娘娘推翻在地。王母娘娘回到了天上,一怒之下就下了这样一道旨令:“我要让天下人什么吃的都没有,我要让他们人吃人!”七仙女知道了,她不想让这样的悲惨发生,就恳求王母娘娘派她去完成这道旨令。七仙女来到凡间,她看到了这里除过大财主有吃的以外,所有的人家无一粒粮食,每天只好采山上的树叶、野菜度日。七仙女向一个打柴的老爷爷要了一块用糠菜做的饼子给母亲带到了天上,王母娘娘刚尝了一小口,就生气地将那个饼子摔到了下界,她质问七仙女这么难以下咽的饼子是怎么来的,用啥做的。七仙女就将她在凡间看到的真实情况一一向她的母亲做了禀告,请求母亲改变旨意,可是旨意怎能随便改动呢,七仙女和她的母亲经过考虑,终于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她派天上主管膳事的天神,做了好多好多形状酷似人形的蒸熟的面人抛给那些穷苦的人吃,使那些穷苦的老本姓终于度过了饥荒。话说王母娘娘丢下的那个糠饼呢,就不偏不邪地掉在了夹石峡里,变成了石头,这就是糠饼石的来历。而山阳人蒸面花的习俗也是从那以后开始的。

鱼洞的传说

夹石峡内,东侧的山脚下有上下两个石洞,上洞较大,下洞较小,当地人都叫它们“鱼洞”。每年谷雨那天成群结队的小鱼会从下面的小洞中涌出,上面的鱼洞却一条鱼也没有,什么原因呢?相传很早以前,金钱河上有一个年轻健壮的渔夫,一天他打鱼回来,做了一锅香喷喷的米饭,还炒了几个小菜,正当他自斟自饮,独自享用的时候,来了一位白发、白眉、白胡须的老爷爷,年轻的渔夫热情地招呼老爷爷一同进食。酒足饭饱之后,老爷爷说:“明天是谷雨节,你到夹石峡的那两个山洞来打鱼吧,保你满载而归。但是其中一条最大的鱼你千万别伤害它,切记!切记!”话音刚落,这位老爷爷就不见了。第二天,年轻人约了几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一大早就来到了那两个山洞前,他们先进了下面的小洞,一看尽是小鱼,然后就来到上面的大洞。啊,大洞的鱼真大呀,他们兴冲冲地捞了起来,这时,一条最大最大的鱼出现了,大家兴奋极了,一涌而上都来捕捉这条大鱼,大鱼奋力挣扎,但还是被活捉了,为了不让大鱼逃跑,渔夫立即用尖刀剖开鱼腹,忽然他看见鱼肚子里有一团白生生的米饭,渔夫一下子慌然大悟,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只见从上面的大洞内,滚滚的洪水汹涌而下,年轻的渔夫和他带来的所有小伙子都被洪水卷走了,他们成了大海中鱼鳖海怪的美餐。从此以后,小洞每年谷雨(农历5月20日)那天照样都有成群结队的小鱼涌出,而大洞再也没有一条鱼了。

刑天石的传说

相传,远古的时候,炎帝战败九黎部族后,逃难来到了黄帝部族居住的地方,又和黄帝部族发生了冲突,炎帝又大败。但炎帝手下一个名叫刑天的猛将却绝不服输,他找黄帝要再进行一次决战。他们直打了三天三夜,第四天刑天深感体力不支,就直向夹石峡奔来,随后追来的黄帝,一刀劈下了刑天的头颅,刑天立即用手在地上摸头,黄帝知道刑天一旦摸到头放到原位,他就会重新活过来。黄帝立即随手折了一种名叫见风干的树枝,插在了刑天的头颅上,刑天的头就一下子死了,变成了一块石头。而那个树枝却奇怪地在那块无一点土的石头上活了下来,至今仍然青枝绿叶。

夹石峡的传说

相传,远古的时候,夹石峡这个地方是一个青山环抱、宽阔美丽的世外桃源,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鸟语花香,其间还有一个深不可测的大水潭,潭内住着一条已经修炼了三千多年的蛟龙。后来一个水怪来到了这里,它要称王称霸。凶狠残忍的水怪不仅欺负蛟龙,还将前来喝水的一个个山民活生生地吞掉。它还使用魔法使周围的山向一起合拢,可怜的山民们无法居住,只好搬到了山顶。蛟龙实在忍无可忍了。一天,它召集所有山民,宣布它要与水怪决以死战,它让山民们为它呐喊助威。蛟龙和水怪开始了殊死的捕斗,不知打了多少回合,打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众民们也一直为它不停地助威,蛟龙终于打死了水怪。为了给山民们开劈一条出山的道路,蛟龙连甩三次尾巴,劈成了这样一个奇异幽深的峡谷。蛟龙随后就随着洪水游到了金钱河,然后归回了大海。而水怪呢,它死后则变成了一块长方形的巨石,永远地留在了峡谷里,人们称它为“棺材石”。

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境内的夹石峡

夹石峡位于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内,为比邻沿河的德江县新滩到沿河淇滩古镇的峡段,全长43千米,是沿河乌江山峡风景名胜区百里画廊中最长的一段。两岸山高云雾,多为绝壁伫立,蓝天一线。峡首东岸的石壁上,有一株500年之古树,树根沿壁而下,至半空处穿巨石缝隙,只见几条树根齐心协力将一块大约4千克衙的巨石紧紧裹缠,揽在怀中,上下皆空,左右虚悬,视之若附,谓之夹石,堪为奇观,此山峡因之而得名。还有一另一种说法,“夹石”是土家语,是枫树林的意思。遍访夹石峡附近的老人,清晰记得那里以前的确是遍地枫树林。峡内水急滩多,有七里子、扶搭子、三维子、老窍子、鸭滩子、野猪子、七夹子、丛滩、雷洞子等9处险滩。江水激荡、风呼涛吼、咆哮山谷。船行江中,心县一线,生就一种与命运拼搏的气概。峡中还有木鱼洞、燕子岩、游龙瀑等景点奇观。清代一诗人这样赞道:嶙嶙怪石满江盘,怒浪如花滚雪团。成尺游龙把匹练,一群飞鸟过危滩。峡尾为淇滩古镇,依山傍水,保存着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有黔东特区第四区革命委员会旧址、红军战士王子龙烈士墓等革命文物。峡口处为正在修建的乌江沙沱电站。主要景点夹石景观位于夹石场对岸。民国《沿河县志》载:“县南九十里夹石场之对面壁立数仞中夹一石如卵,活动宛转不能移,故以此名扬。”有两石相抱,中夹一石,上下皆空,左右虚悬,视之若坠,遗憾的是在上一世纪50年代,奇石不幸坠落,如今在两石中间夹着的也变成了一棵树。夹石码头位于一崖壁下,这里水深而缓,是自然天成的一处停船览船的好地方。以前,公路还未通到夹石场镇的时候,当地就靠乌江与外界联系。 夹石码头壁峭崖悬,崖壁上古树婆娑,古藤垂吊,石阶重叠。崖壁上长着枝繁叶茂的古树,树主根与树干同样粗大,形似一条条巨蟒,盘缠蜿蜒在壁上。崖壁下,一条石阶顺着崖壁盘曲而上,从江边直上崖顶。石阶都是经过人打打凿的条石砌成,长年累月,条石的棱角已经磨圆,阶面平滑,显得厚重而沧桑。高高的石阶,显示了在崖壁开路人的气魄、智慧和精神,是土家人民长期与自然生存作抗争的象征。沿石阶登上“崖顶”,有一青石板铺出的平地,一棵大树下直立,行人来此必歇脚。在“崖顶”处只有一小平地,前面又是起伏的山峦,又有步步石阶沿坡而上,一直通到大山坳的场镇里。码头附近有多处地下溶洞,洞里面又是另一种景观。鲁班石在夹石境内乌江边的鲁家山当门坡上矗立着两墩巨大的石头,岩石从下至上由一层一层的石板自然重叠而成,石高约20多米,两墩巨石并排于坡土上,好似大力士御下的一挑担子,俗称鲁班石。相传木匠的祖师爷——鲁班当年看见这里的人们过河到对岸要下一岩来上一岩,极不方便,有心想在乌江边造一座铁索桥,于是就挑着一对石墩来到这里,由于长途跋涉,加上山高坡陡,累得大汗淋淋,气喘吁吁,心相放下担子歇一肩,谁知担子一放,便从近处传来了雄鸡报晓的啼叫声,鲁班闻鸡而起,情急之中舍弃担子,仙游远去。从此,鲁班挑的那挑担子并被留了下来,变成了鲁班石。每逢哪家建新居,木匠师傅(亦称掌墨师)都要带着徒弟们备上酒菜供品,亲临鲁班石前祭奠先师,祈祷祖师爷显灵保佑山民们四季安康。同时,村寨的人们也索性跟随鲁班先师而姓,还把村寨名称也改为鲁家山。一两丝在乌江西岸板场乡的烂岩阡,有一独峰绝壁,高耸云天,直插水中,若用一根头发丝去量高度,要一两丝线才能量完,故名“一两丝”。乘舟向上望去,就好像一个高大无比的巨人立于江中。这山峰从脚到顶,全是灰白的峭壁。峭壁上稀疏地长着些枝桠弯曲的野生杂木和小草,就像巨人身上长的毛发。山的整体结构呈“凸”字形,正面朝东,背面向西,从背面看此山没有江边那么险峻。山顶上长满许多松柏和杂木,这里是野生动物的乐园。野兔、山鸡、铁鹞、松鼠、野猪和羚羊时常出没于山中。若站在悬崖峭壁边缘往下看,一落千丈,乌江滚滚,白浪滔天,望而却步。视线往东移,山势略缓,千沟万壑,重峦连绵,在峰林掩映之下,秀丽的田园风光和恬静雅致的土家村寨。一条条弯曲的小径无限地伸进远处的树林,向着那重重叠叠的岗峦迤逦而去。燕子岩在淇滩镇的后面,有一山形若燕子,展翅奋飞,燕尾即淇滩场。钟岭山淇滩对岸,一山陡峭,高约五百米,宛如屏幛,即“卧虎镇江”。民国《沿河县志》记载:“钟岭山,山势磅礴,绵延数十里,俯视乌江,形势扼要。” 钟岭山相传又叫钟鸣山。远视,形如钟。与对岸铜鼓池对峙。据说,钟岭山顶有凡人看不见的神钟,与铜鼓池的鼓一样,时有鸣响,鼓响钟和,或钟鸣鼓和。后人更名为钟岭山。如今,人们既未听到钟鸣,也未听到鼓响,只留下美丽的神话。有小路盘旋而上,山顶呈丘陵状,住数百余户人家,均姓张,相传为土家族张姓鼻祖发源地,明朝时建一祠堂,供张姓祖宗灵牌和木雕菩萨。至今碑序尚存,有和尚常年住持,绵延香火。方圆数十里,凡张姓后裔每年农历正月十四或六月十九均到钟岭山朝山拜佛,焚香点烛,顶礼膜拜。解放后,菩萨和神主牌均被毁坏,石碑被主持和尚埋于地下才免招破坏,现已回到原处。铜鼓池离淇滩后上方二公里处,地处丘陵。数百户人家,均为土家族杨姓。与钟岭山隔江对峙。寨中有塘,叫铜鼓塘。早年有水,后干涸,改名为铜鼓池。塘边有一洞,叫“庙灵洞”,洞内深幽,阴暗潮湿,内有一自然石槽。洞口隔田一丘,对面为私塾学堂。夜深入静时,学堂寄宿的先生隐隐约约听到庙灵洞中响起沉闷的咚咚鼓声,与隔江对峙的钟岭山的当当钟声唱和,或咚咚当当,或当当咚咚,遥相呼应,回环不绝,声声入耳,沁人心脾。木鱼洞在淇滩场南面江边有一洞,洞中有一块大石,如石龛罩下,石面凸形光滑,如鱼背,石块中空,敲如木鱼响,故名“木鱼洞”。洞前水流湍激而回水循环,是垂钓的理想之地。当年贺龙在淇滩时,常来木鱼洞口垂钓。深沟子位于乌江西岸彭家上游两公里的钟岭山麓,悬崖峭壁,嶙峋险峻,树茂清幽,景色迷人。崖上建庙一座,叫“火神庙”,供火神祝融大帝像,常年香火缭绕,佛徒参禅打坐。石马石马坐落于淇滩镇铅厂坝水泥厂对岸.在沙坨与彭家交界处,现粮油直库下的悬崖峭壁上。悬崖高约500米。石马右侧靠岩壁,头部逆江流斜向上西南方,全身站于岩壁中、下段,身长约2米,胸围约1米多,四肢朝下。身色淡黄,在石马唇边长有许多嫩绿的野草。石马迄今还有一个传说,大约2000年前,在彭华村(彭家)的田地里。群众发现一匹野马在吃庄稼,群众追赶一天.野马四处奔跑,逼在石马坐落的悬岩顶点,无路可逃,于是纵身跳下悬崖,不见其影。人们认为是石马作怪,就聚众来到岩底,爬上悬崖.用铁锤将石马头部打掉。事后,在石马受伤的颈部流了三年黄水。从此,不见有野马在田地里吃庄稼了。有一个姓李的秀才,路过石马坐落的地方,写下了一首七言律诗:“石马原来在月舟,从古留下几千秋。邪风荡起无毛动,细雨飘飘有汗流。嫩草登唇难开口,铁鞭任打不回头。”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