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马家塬遗址
首页  > 甘肃  > 天水   »  马家塬遗址景点介绍

马家塬遗址

马家塬遗址
马家塬遗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区木河乡桃园村马家塬,分布有大面积属常山、齐家类型的文化遗存。遗址内随处可见横篮纹泥质红陶片和夹砂红陶片,以及灰坑和房屋遗迹。在遗址的中心区,有较为密集的战国中晚期墓葬分布。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丰富而独特,有很高的考古研究价值。其中保存完整、装饰精美的战国中晚期车乘的发现,在甘肃省尚属首次,乃至全国都较为罕见,为研究秦文化、古代北方民族史,以及这一时期车辆的制造技术、装饰工艺,金、银、铜、铁等金属品的提炼和运用程度等等提供了重要证据,对于中国科技史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马家塬遗址是“2006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7年1月被列入第6批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
马家塬遗址
地理位置
木河乡桃园村马家塬
面    积
约80万平方米
时    代
新石器时代、战国
所在地区
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区
级别批次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
国务院
编    号
7-0471-I-471

张家川位置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位於甘肃东南部陇山西麓,行政管理隶属天水市,东临近陕西陇县。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海拔在 1468- 2659 米之间。东北部陇山巍峨,峻岭重叠,西南部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源於陇山纵贯全境的六条山梁,自东北向西南道逸伸展,地貌复杂。境内有关陇古道连接甘肃和关中,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和兵家必争之地,向北临近内蒙古、新疆的北方草原文化,向东进入关中平原吸收中原文化,汇聚华夏文明精华於此。

遗址结构

马家塬遗址位于甘肃省张家川县木河乡桃园村马家塬,距县城17公里,面积约80万平方米,其中核心范围约3万平方米。该遗址北依马家塬山梁。东、西两侧为地势较高的杜渠梁和妥家梁,形成中部低凹平缓,两边高陡的簸箕状地形,避风向阳。在这山凹中分布有大面积属常山、齐家类型的文化遗存,地面上到处可见到横篮纹泥质红陶片和夹砂红陶片,从断崖上可见到大量的灰坑遗迹和房屋遗迹,遗址地表为农田。以马家塬为中心,向东、西各延伸200米的地形的范围内有较为密集的战国中晚期墓葬分布。

出土文物

从2006年8月7日开始,张家川县博物馆在省考古所的指导下对遗址中被盗掘过的三座墓葬进行了清理发掘。共出土金、银、铜、铁、骨、陶等殉葬器物逾500件,绿松石、玛瑙和玻璃等文物800余件。不仅如此,在两座墓坑内还发现了10辆与众不同的豪华二轮马车,这在国内尚属首次。在一号和三号墓葬内各有5辆车随葬,其中墓道4辆,墓室1辆。档次最高、装饰最豪华的一辆车在墓室内,饰以锚金银的铁条和铁牌饰,在车的侧板上有用金铂、青铜制作的虎和大角羊等动物图案作为装饰品。两座墓墓道内的车辆的制作和排列相似,均由东向西排列。第一辆车的车轮为铜花所包,非常豪华。第二辆车的整体外边为漆制,并绘有图案,车厢为皮条编制而成,车辐条也为漆制。车轮轮径1.6米,前挡板两面均为彩绘的漆,并有饕餮图案。车轴亦为彩绘漆制。在车的后侧发现有较大铜铃。第三辆车是漆制,与第二辆车相似。第四辆车为纯木制车,应该属一辆冥器车。在3号墓室,考古人员发现一尊身高约6厘米的金属小人,由于在地下已埋藏了2000多年,小人的表面已经锈蚀,肢体局部残缺,但其整体轮廓基本清晰,五官依然可辨。神秘小人的发现,给这个墓的主人身份确定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这是此次考古发掘中唯一发现的金属俑,这个小人代表的是秦人还是当时其他少数民族,目前还无法断定,就连小人是用何种金属制造,作用如何,也还是一个谜。新发现的金属小人对确定墓主人身份能起到怎样的作用,目前还无法确定。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图 1)经过 2006 年至今的发掘,已经刊登了 2006年度、2007-2008 年度、2008-2009 年度、2010-2011 年度共四次发掘报告,共清理墓葬 25 座。

史书记载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于是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仍为朕息马,朕封其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
  非子得封地时,势力相当弱小,经常受到西戎的侵扰。到西周第九代国君周厉王时,因厉王贪财好利,昏庸残暴,激起“国人暴动”,西戎乘机“灭犬丘大骆之族”,秦人新老地盘,全被西戎占有。周宣王即位后,封非子的重孙秦仲为大夫,命讨伐西戎,秦仲反而被西戎杀死。周宣王又召集秦仲之子庄公兄弟五人,助兵七千,再次讨伐西戎,才勉强取胜,收复了失地。
  说到西戎,杨逍说:“在张家川,如果关山是一座散发着唐宋味道的显性文化血脉,那么深藏在大地之下现已揭开神秘面纱的马家塬墓葬则代表西戎文化的隐形血脉。”
  西戎民族并不是落后的蛮夷。在周朝时,周人自称“华夏”,把他周围四方的人,分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以区别华夏。
  西周中叶,与戎狄相安共处的局面日益难以维持。周穆王时,周室尚称强大,因“戎狄不贡,王乃西征犬戎,获其五王,又得四白狼、四白鹿,王遂迁戎于太原”。穆王西征到了什么地方?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穆王十七年西征,至昆仑丘,见西王母,乃宴。”昆仑丘所在,各家考证不一,肯定已超过陇山山脉,到达今甘青境内,见到了西戎的一位女酋长。
  自夷王以后,周日益衰败,“荒服不朝”的局面越来越严重,而秦族在陇山地区逐渐壮大,周也逐渐倚靠秦人来制西戎。
  周孝王时封非子于秦邑的同时接受申侯的要求,让非子同父异母兄弟成继承其父大骆的酋长地位居犬丘(也在天水市境),“以和西戎”。到昏庸的周幽王时期,他上演了荒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公元前772年,申侯联合缯国和犬戎(也叫西戎)举兵入攻西周,各地诸侯被戏弄后拒不救援,幽王惨败,带着褒姒、伯服等人和王室珍宝逃至骊山,后被杀。犬戎攻破镐京,西周遂亡。前后共三百五十余年。
  西戎攻杀了周幽王,幽王的宠妃褒姒被掳,象征华夏最高权力和地位的“九鼎”宝器也被犬戎掠往草原,都城丰、镐西北被犬戎占领。强盛了约三百年之久的西周覆灭。
  而马家塬战国墓的横空出世,再现了当时西戎与秦人的关系。

墓葬特点

墓葬形制奇特该墓葬为九级和七级台阶式墓道、在墓道一侧开挖偏洞为墓室,其墓葬结构为国内首次发现。一号墓和三号墓为九级台阶式,二号墓为七级台阶式。马家塬战国墓地的墓葬形制为土洞墓。土洞墓是先秦时期西北少数民族使用的一种墓葬形式,在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十分常见。它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竖穴土坑墓,另一种是土洞墓。虽然马家塬墓地的墓葬也是土洞墓,却有著特殊性。首先,一般来说土洞墓是没有墓道的,但马家塬的墓葬不但有墓道,而且墓道上还有台阶。一号墓葬和三号墓各有9级台阶,二号墓有7级台阶。按照中原地区的常理,墓道越长、越宽,台阶数也相应越多,而这表明墓主人的身份、地位也相应的更加高贵。不仅如此,一号和三号墓的墓室是前後双洞室,前边是大洞室,後边是小洞室。前边的大洞室放车,後边的小洞室放棺撑。在墓口、墓道内发现了多个被肢解的马头、马蹄或者牛头,仅一号墓就发现了22具牛头。考古工作者估计这是当时举行祭祀活动遗留下来的,但是这种祭祀方法在中原墓葬中却不常见。据文献记载,中原地区推崇的是“古不墓祭”。像马家塬这样在墓葬外进行祭祀,这是很被中原士大夫鄙夷的事情,即便进行祭祀,也不会采用马头来作为牺牲,更不可能用马蹄。这更证明了墓主人的民族文化属性:今天的长城沿线地区,在先秦时期被泛称为戎狄,很多这里的少数民族墓葬就用马蹄、牛蹄或牛马头作为随葬品。有研究者认为这是因为这些少数民族生前过著定居加游牧的生活,骑马和放牧牛羊是他们生活里不可或缺 的元素。因此,在他们死去後也要在墓葬里体现生前的生活标准和状态,就是所谓的 “视死如生 ”。高级的中原贵族墓葬也会随葬车马器,作为身份的标识。在商代晚期与西周时期,有的贵族会在墓道随葬车,或者把车拆成零部件放置在掉室上部,一般不会将车体随葬入墓室。到了东周时期,他们的车都会被埋葬在墓葬之外的单独车马坑中。而马家塬的车却都被埋入墓室之内,彰显出它与中原迥异的文化特色。而这种形式随葬的车马器,也成为马家塬战国墓葬的标志性发现。豪华车乘清理的三座墓葬中均有车乘,但与中原所见的车相比,除了基本的独辘结构相同之外,马家塬大墓随葬车辆的装饰和车厢结构独具特色,其用金属装饰的豪华程度更是前所未见。车轮及车厢侧板均以金花饰、银花饰、铜花饰、错金铁、玛瑙、釉陶串珠、贝壳装饰;在车厢侧板上还有铜质大角羊、银箔质大角羊、金箔质虎等动物饰件及包金铜泡装饰。所有随葬车乘显得富丽堂皇、美纶美奂,其豪华程度为甘肃省首次发现,在中国也极为罕见。在先秦时期,马车制造是最为复杂的手工行业,毫不夸张地说,在先秦,制造车乘就是高科技技术。所以《周礼·考工记·总序》在概述手工业时,这样评价车“故一器而工聚焉,车为多。”也就是说,在单种产品上、集中不同工种最多的是车。丰富的文化信息该墓葬所包含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带有较为浓厚的北方、西亚少数民族风格和秦文化特色,典型器物诸如鎏金铜壶、青铜茧型壶、连珠纹琉璃杯、错金银铁饰件及高等级精美车乘,为研究秦和戎的关系,北方、西亚古代民族史,以及中国古代中外民族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冶金技术、古代科技史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出土文物多出土文物数量多、档次高,共出土1600余件,初步估计,一级以上文物达到100多件。 “鎏金青铜茧形壶”,为国内唯一的一件青铜茧形壶。“连珠纹琉璃杯”作为西方文化之器在这里出土,有可能将丝绸之路的开通年代提前一百余年。车乘上错金银铁饰件的大量使用为国内首次发现。车乘上装饰的金、银箔老虎、大角羊,青铜大角羊,造型生动逼真,金、银箔饰件数量之多,做工精美,实属国内罕见。墓葬内发现的不明金属俑、牛、羊,其金属质地为国内首次发现。整个墓葬出土的车乘金属构件,其制作工艺及抛光技术不逊当代,显示出秦人高度发达的冶金制造技术。根据目前出土的考古材料,可以将中国早期金银器的表现形式分为两大不同的文化系统:一个是中原和南方系统,另一个是西北和北方草原系统。商代的中原地区,使用的金制品以金箔、金片为主,多为铜、木、漆、玉石器及建筑上的装饰,起著点缀棺撑、车马和日常器物等的作用,并未充分体现出黄金作为贵重金属的价值。与商代相比,西周时期的金器体积稍大,而且有不少是铸造而成,作为装饰其他器物的金箔、金片也趋於大型化,如甘肃礼县春秋时期秦公大墓出土的金箔饰片馀件,其中鹉袅形金片高52厘米、宽32厘米,形体之大前所未有。战国时期,金银器开始摆脱青铜器的形制、纹样和制作技术,以独特的形式、风格、作用登上了社会生活的舞台。金银器已由装饰、配件转为实用器物,单件器物开始大量出现,金银器的种类繁多、制造工艺、造型艺术也达到新的高度。此时,在工艺上,夔 金、耍银、错金银技术开始盛行。到战国晚期,这些技术使用的范围大大增加,不仅用於器皿,在铜镜、乐器上也开始出现。与中原地区不同,西北和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商周时期的黄金、白银主要用来制作人体装饰,最常见的耳环、臂圈、项圈、发饰和各种牌饰。这些金银器以鹿、虎、鹰、马、狼、牛、猪、羊等动物及其组合最为常见,写实又不乏夸张的表现手法,带有浓郁的草原游牧生活气息。其中动物咬斗纹样出现的最多,虎的形像也很受重视。因游牧民族对金银装饰极为喜爱,其制作工艺也极为精细。最常见的工艺是将金银原料锤搽成薄片,再鉴刻出纹样。另外,掐丝、镶嵌工艺也常常用於金器的制作当中。马家塬战国墓地的金器中大部分是随葬车的装饰品。这些饰件多是金箔、银箔制品,有的直接做成动物造型的纹样,如龙、虎、羊、鹦鹉等,并压印线条表现动物的毛皮和形态有的在长条形、三角形或不规则形的箔片上镂空“S”形或“3”形纹饰,形态繁复。从这些金银饰件表现形式来看,它们属於中原和南方地区的金箔系统,但从纹样风格来看,其所表现的虎、羊、鹦鹉等动物造型,与西北和北方草原系统更为接近。金箔车轮饰和三角形银箔中的镂空“S ”形纹饰 , 或许受北方地区常见的 “S”形牌饰影响大角羊、虎造型与贺兰山岩画上绘制的动物造型是几乎一致的。同时,马家塬墓地所发现的饰品与内蒙古准格尔旗西沟畔墓地二号墓出土的鹿形饰件、陕西神木县纳林高兔遗址出土的圆雕金鹿形怪兽造型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另外一小部分金器为纯金饰品。在2008年发掘的M16中发现,墓主人身上佩戴著三条纯金质地的腰带,而在墓主人的颈下,居然佩戴著一件与埃及法老佩戴的金项圈十分相似的月牙形黄金项饰。除了黄金制品外,马家塬还出土了单耳银杯。这种有耳的器物,便於悬挂和转运,十分适合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因此广泛出现在西部 的游牧民族墓葬中。随葬单耳杯习俗在河西走廊的沙井文化中十分常见。可以说,马家塬墓地的金银车饰是中国早期金银器两大系统的融合,而这两种文化系统的融合,或许可以归根於该墓葬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

戎的定义

“戎”是先秦时期对中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泛称,见於文献记载的“戎”族群,先後有“犬戎”、“姜氏之戎”、“允姓之戎”、“申戎”、“陆浑之戎”和“义渠”等,他们在春秋时期相当活跃,与周战事不断。战国时期,多融合到了邻近的大国当中,如秦、晋等国。当时,西戎的不同支系广泛分布於甘肃东部到陕西西部、宁夏南部地区。按照《史记·匈奴列传》的记载,在秦穆公时,“西戎八国服於秦”,《秦本纪》里说“益国十二”,《汉书·韩安国列传》说“并国十四”,而《史记·李斯列传》更说当时秦征服的西戎国是“并国二十”。如此混乱的数字正好说明当时在这一带活动的戎部族繁多。到了战国时期,数目更是多得惊人。秦孝公曾使太子驯率戎狄九十二国朝见周显王。这些戎族部落都是归顺於秦的较大部族,而秦对其政策也有所不同。按照《後汉书·西羌传》的记载,秦对西戎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三种:使戎人臣服朝勤、软禁戎族首领或其子作为人质、迁徙调动戎人居住地。马家塬墓地的主人是,生活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并臣服於秦的首领。根据文献记载和墓葬性质、出土遗物可知这是一处具有戎人性质的高等级的墓地,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之融合了中原、北方、西方、秦等文化。它在大的秦文化圈内,戎人保留了自己的部分特点,并去伪存真逐步向先进、高级的文化靠拢,慢慢发展。

遗址意义

从发掘清理的情况来看,该墓葬规模较大、规格较高,出土文物1600余件,其中所包含历史文化信息较为丰富,有很高的考古研究价值。现场考古人员介绍:虽然目前没有发现有文字记载的器物出土,只是从一茧形壶的底部发现了一个象形符号,而且没有提供墓主身份的任何信息,但初步断定:此墓室是秦时期羌族的一位贵族的墓葬,距今约2300多年。一号和三号墓室被发掘之后,没有发现墓主人的尸骨,有可能尸骨被盗墓者破坏或此地土质碱性太大,导致尸骨腐朽无存。经过对战国古墓现场发掘和对出土文物的研究整理,考古专家在墓葬被发掘三个月后首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张家川战国古墓惊爆三大谜团,在国内考古界引发新的研究课题。这批连专家都分辨不清的不明金属器物,主要是出土的随葬车上的配件,在已发掘的三个墓中都有。从形状看,有车毂(车轮的中心部位,用来插轴)、车軎(套在车轴两端的轴头)等;从光泽和色彩上看,明显不是常见的金、银、铜、铁等金属,非常像铝合金。它们究竟含有哪些成分,为何在如此潮湿的环境中没有锈蚀,还有待化学分析和进一步研究。专家认为,这批类似现代铝合金的金属,在以往这一时期考古发掘中所罕见,它们的出土为研究中国冶金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保护措施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抢抓甘肃省华夏文明创新传承区建设机遇,挖掘县内资源,及时将马家塬遗址保护修复列入“3341”项目工程库,计划争取国家投资2.3亿元修建马家塬遗址博物馆。马家塬遗址位于张家川县木河乡桃源村,是“2006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总面积约2万多平方米,共探明各型墓葬62座。遗址包含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带有较为浓厚的北方、西亚少数民族风格和秦文化特色,对研究秦和戎的关系,北方、西亚古代民族史,中国古代中外民族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冶金技术、古代科技史具有重要价值。马家塬遗址遗址博物馆拟占地8000㎡,绿化带50万㎡,道路硬化11公里,修建围栏4500米以及配套附属设施等。2007年2月17日由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并划定马家塬战国古墓遗址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树立了保护标志碑。2007年4月8日,马家塬战国古墓遗址被评为“2006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并荣获国家文物局颁发的“田野考古奖”三等奖。2013年5月初国务院印发《关于核定并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核定公布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计1943处)以及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的项目(共计47处)。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木河乡桃园村马家塬遗址名列其中,成为张家川县唯一一处入围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
  本批“国保”单位分为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等类别。
  马家塬遗址位于张家川县木河乡桃园村马家塬,距县城17公里,面积约80万平方米,海拔1874米。该遗址北依马家塬山梁,东、西两侧为地势较高的杜渠梁和妥家梁,形成中部低凹平缓,两边高陡的簸箕状地形,避风向阳。经探测,以马家塬为中心,向东、西各延伸200米的范围内为较为密集的战国中晚期墓葬分布,面积约2万多平方米。  
  2006年8月至12月中旬,对遗址中被盗掘过的三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陪葬文物和豪华车乘,在M1和M3中发现高档礼仪车乘十辆,车轮及车厢侧板均以金、银、铜、玛瑙、釉陶串珠、贝壳及错金银铁饰件等装饰;在车厢侧板上还有多种动物饰件及包金铜泡镶嵌;所有随葬车乘显得富丽堂皇、美奂绝伦,其豪华程度为全省首次发现,在国内也极为罕见。
  2007年10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二期发掘工作开始。共勘探出62座墓葬,截至目前,共挖掘大、中、小型墓葬35座,共出土青铜器、玻璃器皿、车饰件等一万多件,部分墓葬的墓主人随身带有金腰带,釉陶珠和玛瑙、金银等串成的项链,裙摆也用釉陶珠、蜻蜓眼、绿松石等宝石和金银所装饰,十分奢华。马家塬遗址出土文物数量多、工艺精美、档次很高,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丰富而独特。典型器物有:青铜茧形壶、鎏金铜壶、连珠纹釉陶杯、错金银铁饰件、金箔质虎、金箔质狼、银箔质大角羊等。据专家初步估计,其中大部分属国家珍贵文物。而青铜茧形壶全国独此一件,堪称国宝。
  马家塬遗址地表分布有大面积属常山、齐家类型的文化遗存,断崖上有大量的灰坑遗迹和房屋遗迹。该墓地所包含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带有较为浓厚的北方、西亚少数民族风格和秦文化特色,为研究秦和戎的关系,北方、西亚古代民族史,以及中国古代中外民族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冶金技术、古代科技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2006年被评为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目前正在编制总体保护规划。随着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实施,马家塬必将成为自治县及陇东南一颗耀眼的明珠。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