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清真寺,位于寿县寿春镇回民聚居的清真寺巷内。筹建于康熙年间(1662-1722年),占地5400平方米。1981年寺内维修时,于殿顶发现纪年砖两块,铭文分别为“明天启年(1621-1627年)建,道光年(1821-1850年)重修。1986年大殿落架大修,于瓦椽上发现“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重修”墨水字样。 2013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中文名
- 寿县清真寺
- 年 代
- 明清
- 位 置
- 寿县寿春镇回民聚居的清真寺巷内
- 占地面积
- 5400平方米
- 方 位
- 座西向东
- 历史记载
- 《寿州志》
- 景区规格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初建
相传唐宋时,寿城清真寺建于县城西北隅,明代移建于今址。光绪《寿州志》记:“清真寺在城内留犊坊,康熙年建。”1977年修寺时,见前大殿屋顶望砖四块,文曰“天启年建光绪庚寅年重修朱彩良经手”;“重修大殿阿訇刘国治,掌教梅映辉、梅春天、赵天培、梅文全,仲冬报竣”;“董事杨得山、朱怀亮、王元兴、赵元标,道光己巳年杏月立”;其四为阿文,译意为“求主给我们开慈悯之门”。
修缮重建
1981年维修寺院时,发现两块藏于殿顶内的志年望砖,铭文一为“明天启年 建,道光年重修”, 一为“光绪年重修”。1986年,大殿大修时,又在瓦椽上见有墨书“民国二十九年修”字样。
规模建制
寺院大小
清真寺院落东西长128米,南北宽14米。中轴线上,布置三进重院。前院正门为大中门,两侧设偏门;正屋为二门,两侧设偏门,无厢房。二进院落是为中院,正殿为无像宝殿即礼拜殿,殿前为宽广的平台。南北厢房为原阿文大、中、小学教室及水房等,北厢房西接“筛海洞”。院中银杏数株、参天蔽日,掩映着殿庑门廊,呈现一派肃穆庄严的气氛。后院由无相宝殿环以垣墙组成。
建筑风格
寺内建筑主要采用当地汉族传统结构形式。大门、二门、南北厢房均为硬山顶、砖瓦粉脊。无像宝殿面阔5间,进深7间,四周设廊。殿之正面(东面)通设隔扇门,两侧面则各开券门5道。殿上面由前后两重檐歇山顶组成,勾连搭式衔接。南北面观,檐飞角翘,璧合珠联;东西向望,壮阔雄伟,浑然一体。
殿的前后两部分规模大致相同,做法略有区别。前部(东部)侧廊稍宽,推测为建后扩建或重修所致。廊柱均为石造,前部明次间四柱俱为八角,角柱及两侧廊柱为四 梅花柱;后部(西部)廊柱、角柱均作四方切角,柱高4.2米,边长0.35米。前部侧廊枋上置垫木2块,上刻回纹;后部枋上作花垫板,上刻卷草纹。正面柱上仅设坐斗、无拱,斗上直接架抱头梁,上置挑檐檩,重檐作三跳,下昂斗拱3朵,偷心造,角梁下立撑木,撑木中部雕莲瓣纹。
殿的南、北侧面券门上施水磨青砖门置,做法简洁,仅额材两头及枋柱交接处施雕,其余券门则为磨砖对缝线脚。券眉施四方球形雕饰。后殿券眉雕卷草纹样,构图、技法较前部精湛。材额上亮花垫板的构造亦较前部复杂,后部做法显见明代痕迹。
前殿柱础为清代御赐,墩饰较精细。正面廊柱用鼓墩式,上下刻莲瓣,底坐刻蔓草纹;金柱用四、六柱墩,下设鼎座,各面刻植物纹样,殿顶覆灰筒瓦,戏脊雕蔓草纹,上置脊兽(已毁)山花作直棂板状,博风板紧贴其上,上施如意卷草垂鱼。梁架简洁,前后双步中点立柱作重檐,侧檐作法亦同,重檐檐步,底层廊步设穿插材,内槽大梁设随梁枋,月梁底部挖槽,脊童置抱梁云。殿内旧时悬有清康熙至宣统年间(1908-1911年)赐匾20余方,今不存。寺内现存乾隆(1736-1795年)至光绪间碑刻6方,碑文多载义民捐施事项。
主要景观
清真寺院落,东西长128、南北宽44米,中轴线上布置三进重院:前院正门为大中门,两侧设偏门;正屋为二门,两侧亦设有偏门;二进院落为中院,正殿为无相宝殿,即礼拜殿。面阔5间,深7间,殿四周均有走廊,立有石廊柱,正面通作隔扇门,殿南、北两侧各开券门5道,两股一体,重檐歇山顶,以勾连搭式衔接。殿内明柱50根,内涵49间半,936平方米。结构、雕饰均具有明代建筑的特点。殿内原悬二十块清康熙年间至宣统年问赐匾,已不存在,尚有乾隆至光绪年问碑刻六方。殿前为平台,南北厢房原为阿文大、中、小学教室及水房等。北厢房西接“筛海洞”。后院由无相宝殿环以垣墙组成。南北面观,檐飞角交,璧合珠联;东西相望,壮阔雄伟,浑然一体。5株银杏参天,一派肃穆庄严气势。
荣誉
1986年7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