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津桥
西津桥是位于中国浙江省永康市的一座始建于清代的石桥墩木结构重檐廊桥,南北走向,横跨于永康江之上。现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西津桥 (于1997年8月29日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浙江省永康市古丽镇南苑路与西津路交叉路口。建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重建,立有“西津桥重建碑志”碑等8通。为石墩木廊桥,南北走向,跨永康江。全长166米,通阔4米,12墩13孔,两端设踏跺。桥面建屋58间,重檐硬山顶。中5间为歇山顶亭阁。三架梁左右单步梁。桥南端又设“重修碑志”等6通、亭阁1座。1988-1989年大修。西津桥墩高于岸,下可通航。石墩上架木梁,铺木板,上建桥屋58间,中为亭阁,两侧重檐。单步梁,歇山顶,阴阳瓦,风雨莫及。两边施木壁窗棂,供凭栏眺望。桥柱间设桥凳,供行人憩。西津桥独特之处,还在于以强弓似的桥身直指上游。登桥纵观,一望难尽。一反传统的“河欲曲,桥务直”之说。这种“离经叛道”的新颖设计,确实为西津桥平添了许多风采。现为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画桥重建雕梁朱阁彩舆轮轮两岸欢歌落樽前”——落款:“马世晓书”。
雄姿重展逢盛世”——落款:“朱关田书”。
遍地似锦半为松石半桃花”——落款:“刘江书”。
地涌三山黛色重”——落款:“姜东舒书”。
- 中文名
- 西津桥
- 地 点
- 中国浙江省永康市
- 级 别
- 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 建 于
- 清康熙五十七年
历史沿革
西津桥宛如卧波长龙,雄伟壮观,为永康市区一处著名的风景名胜。据《永康县志》载,西津桥建于清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雍正初年由木桥改建石墩,上建桥廊。西津桥其因为迄今为止全国最长的古廊桥而名闻遐迩,被载入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主编的《中国桥梁建筑史》一书。1987年永康县人民政府对西津桥进行大规模的原貌修建,茅以升教授为该桥亲书桥名。现已被选入“永康十景”之“西津寻梦”,诗曰:“雪瀑涵秋一水回,双溪流月转徘徊。 高眠桥上寻残梦,暇对清溪话旧碑。”最初,西津桥址为浮桥,曰下浮桥,后废。明弘治年间(1488年-1505年)设渡口,名曰“西津渡”。正德九年(1514年)曾修过一桥,后被洪水冲毁。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僧“知和”募建木桥。雍正初年(1723年后),倡议捐建石桥,为屋覆之。乾隆初年(1736年后),县令张朱梅任上改木为石。嘉庆五年(1800年),再次毁于洪水。 嘉庆十二年(1807年)年重修,建成石桥墩木结构的廊桥,长七十丈,宽一丈五尺,覆屋六十五间。此为现存西津桥之主体。 咸丰六年(1856年),桥身得到修缮。西津桥桥廊相传民国十一年(1922年)桥的部分木结构桥身曾被洪水冲走。民国十九年(1930年),桥体被大火烧毁,后修缮,拆去二墩三孔。1950年,西津桥得到修缮。1982年5月,成为县级重点文物单位。1988年至1989年间,再次对桥进行维修。1997年8月29日,西津桥成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此后,1997年-1998年 和2005年-2006年有两次大规模的维修工作。现状
西津桥现为嘉庆时期的风格,为南北走向的石桥墩木结构重檐廊桥,全长166.4米,共14墩13孔,覆屋58间。 桥屋上檐各柱之间,顺面宽方向每隔一间安有桥凳。西津桥的北面比南面高约0.42米,呈北高南低的走势。另外,桥身直指上游,弧形向下游微曲,一反“河欲曲,桥务直”的传统思想,在廊桥一头遥望不到另一头,别具一番构思。西津桥桥屋重檐两坡顶,桥楼重檐歇山顶。两端各建有三花山墙桥门和引桥踏跺。 两岸另修建有亭阁。楹联
- 桥亭明间东侧北、南上檐柱上分挂:
画桥重建雕梁朱阁彩舆轮轮两岸欢歌落樽前”——落款:“马世晓书”。
- 西侧北、南上檐柱上分挂:
雄姿重展逢盛世”——落款:“朱关田书”。
- 南北两次间西侧檐柱挂:
遍地似锦半为松石半桃花”——落款:“刘江书”。
- 桥亭次间东侧上檐挂:
地涌三山黛色重”——落款:“姜东舒书”。
匾额
- 桥亭明间西侧悬“西津桥”“茅以升一九八九年五月”。行书。
- 南次间西侧悬“光前裕后”“沙孟海”。行书。
- 北次间西侧悬“义川普渡”“己已暮春陈从周题”。行书。
- 明间东侧悬“嘉惠万代”“一九八九年九月毛昭晰书”。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