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鹰扬关
首页  > 广东  > 清远  > 连山区   »  鹰扬关景点介绍

鹰扬关

鹰扬关
鹰扬关,古关隘,位于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部。坐落在东经111°56′41″,北纬24°41′19″,国道323线连山上草村与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桂岭和湖南江华县接壤,距连山县县城23公里。因此,有“一脚踏三省”之称。其地形险要,扼三省之咽喉, 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北宋名将岳飞曾驻守过此关,太平天国洪秀全、石达开曾率兵在此关激战三天三夜并留下了“太平天国古战场与三十六坟”遗址;邓小平领导的红七军于一九三一年一月曾路过此关,并设有战壕、堡垒等。1999年连山县将鹰扬关打造成红色旅游景区,修复了古关城楼、城墙、战壕、堡垒、铁索桥等。该景区先后被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清远市国防教育基地、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广东省红色旅游景区,每年都有大批的游客到此见证当年红军革命足迹,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中文名
鹰扬关
地理位置
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部
建成时间
唐代
连接地区
广东广西湖南三省

关隘概况

鹰扬关,古关隘,位于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部。坐落在东经111°56′41″,北纬24°41′19″,国道323线连山上草村与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桂岭和湖南江华县接壤,距连山县县城23公里。因此,有“一脚踏三省”之称。其地形险要,扼三省之咽喉。

历史沿革

鹰扬关原名崖鹰关。据传建于唐代。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山东章丘县人韩凤翔任连山绥瑶直隶厅同知将崖鹰关改名为鹰扬关。据《新唐书·选举上》载:唐时“百岁仲冬……试已,长吏以乡饮酒礼,会属僚,设宾主,陈俎豆,牲少年,歌《鹿鸣》之诗”,“清季亦沿此制,于乡试放榜的次日,宴请考中的文举人和内外帘官,歌《鹿鸣》作魁星舞”,称“鹿鸣宴”;在武乡试放榜后,考官和考中武举者共同参加的宴会称“鹰扬宴”。“鹰扬关”由此得名,大概取“鹰扬奋发”之意。该关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北宋名将岳飞曾驻守过此关,太平天国洪秀全、石达开曾率兵在此关激战三天三夜并留下了“太平天国古战场与三十六坟”遗址;邓小平领导的红七军于一九三一年一月曾路过此关,并设有战壕、堡垒等。

旅游开发

利用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厚实的历史人文内涵,1999年连山县委、县政府致力将鹰扬关打造成红色旅游景区,修复了古关城楼、城墙、战壕、堡垒、铁索桥等。该景区先后被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清远市国防教育基地、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广东省红色旅游景区,每年都有大批的游客到此见证当年红军革命足迹,接受革命传统教育。2012年景区再次改造扩建,投资250万元,丰富了景区的内涵,增建了红七军纪念馆、红七军广场、红军战士浮雕、廉政警句格言塑石等。

周边环境

鹰扬关下有个庙江村(又称绕江),即关东入口处,坐落在灯盏岭中间。十八条小河在岭脚下汇合(俗称十八水),然后绕灯盏岭而过,自东往西经鹰扬关流向广西的贺江。庙江村坐北向南,背有尖山,山峰如削,直指蓝天;与之并立相对的是芙蓉山、大龙山,正面是犁头山,有如一把锋利的犁头,把广东广西犁成两半。右边是龟山,状似乌龟。过龟山,沿着一条两山对峙的峡谷,约5000多米,直通鹰扬关顶。谷里,老树古藤,茂林秀竹,郁郁苍苍。谷右边是蛇山,宛如南蛇出洞,蛇头兀起,窥视东方。

传说故事

此处有古民谚云:“灯盏岭脚踏蛇龟,有命去,无命回。”有一个民间传说,可知鹰扬关及上草之险要:古时西北方有一个部落,其首领欲扩大地盘,带一支部队,攻城掠地,从广西打到连山县边境。部落首领派探子探查连山路途情况,探子语言不通,问了毗邻地区的几个老百姓便回去报告:“前面鹰扬关即属连山管辖。从鹰扬关到永和的路途艰险,山路崎岖,危险难行。听闻那第一,要经过十八条河(即地名十八水);第二,要穿越一片辽阔的万里荒坪(万里坪);第三,要抢渡一座神仙砌造的‘仙人桥’,此桥仙人降临就有,仙人离去就不见了;第四,要通过一个七里长的黑山洞,还要走过死马坪(走马坪)。”首领听后,以为前面关隘难渡,路途险阻,于是命令部队调头,放弃攻打连山。关于仙人桥,也有个传说:古时,三省边界人民曾想互相往来,但来到鹰扬关,望着汹涌绕江水,只得无可奈何地回去。天上七仙女知道后,乘王母娘娘不备,偷偷溜下绕江,在十八水汇聚处,架了一座桥。谁知山里的猴子坏了事,见仙女架桥,便学公鸡啼鸣,仙女们以为天亮了,桥还没架好,便飞回天宫。十八水口,还留下两个巨大的桥墩,人们称之为“仙人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