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星山炮台
大星山炮台位于港口镇最南端的大星山西南面,是平海诸炮台中保存得相当完好的炮台。东、西、南三面临海,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鼎建大星炮台碑记:大星山东西连环炮台两座,地□周围共计捌拾玖丈三尺,城门壹,东向。营房贰拾贰间,火药局壹间。贰仟伍百斤炮贰位,壹仟斤炮贰位,六百斤炮一位,伍百斤炮三位。安兵六拾名,把总壹员驻防。康熙伍拾柒年,为一件钦奉上谕事,时伍月贰拾壹日。钦命总督广东广西等处地方军务兼理粮饷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杨 临勘捐银建造。共计捐出银壹仟三百两正领建官惠州府归善县欧斝恭记平海营游击□ □ 奇暨碧甲司巡□ 张文垚左哨二司□ □ 陈进共相督理□ □ 修书康熙伍拾柒年二月拾六日工成勒石备注:□表示碑文文字残旧无法显示。
- 中文名
- 大星山炮台
- 地理位置
- 港口镇最南端的大星山西南面
- 建造时间
- 1718年
- 建造目的
- 抵御外来侵略
炮台简介
鸦片战争前夕,帝国主义列强不断派兵侵略中国,为抵御外来侵略,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广东、广西地方军务兼理粮饷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等捐银在此建造炮台,筑成军事要塞。炮台用麻石砌筑,周长295米,平均高3.5米,宽2.55米。东北各有一石门,门高1.96米,宽1.63米。据碑文记载,当时在炮台内设营房22间,火药局(库)1间,由安兵600名和把总1员驻防。炮台由东向西呈长方形,战壕纵横,城墙则蜿蜓似起卧的盘龙,气势雄伟壮观。 大星山炮台现为惠东县文物保护单位。命名
大星山古炮台位于惠东县港口滨海旅游度假区大星山,是平海港口地区诸炮台中保存得相当完好的炮台。因炮台形似猪兜,故又称猪兜城。又因炮台位于山顶,故又名炮台山。结构
为抵御外来侵略,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时任广东广西地方军务兼理粮饷、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杨琳等捐银建造。大星山位于稔平半岛的南端,居扼守红海湾和大亚湾之势。该炮台就坐落于大星山之巅,海拔高度约100米,东、西、南三面临海。炮台依山势西高东低,东段狭长,西段平面呈椭圆状,炮位设在炮台的东西两端。周围墙体用花岗石条石、块石、青砖等砌筑。周长295米,高度在3米至4米之间,厚度2米至2.5米不等。靠北面用花岗岩条石置一东北向的门,门高1.95、宽1.63米。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重修炮台。历史背景
据《历史文化名城平海》记载,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朝在平海设置守御千户所,隶属惠州卫,下辖210个百户所,军士1120人,三分守城,七分屯田,耕战结合。到了清代,平海的防卫设施进一步加强,清朝康熙至嘉庆年间,除了加固、整修城墙外,还在平海城前沿地带先后构筑大星山、墩头和吉头等炮台,筑成一道壁垒森严的海防线。踏进大星山猪兜城,还可以看到清代建设的雄伟壮观炮台,炮台盘踞在山上,俯视着三面临海边防。大星山炮台视野极佳,脚下海面上有任何动静,在炮台上一览无余。站在大星山炮台遗址上所看到的是一片秀丽风光:惊涛拍岸,海鸥飞翔,船只竞渡。炮台碑记
炮台内设施已散失,60年代曾在炮台内搬出炮二门,现一置县博物馆,一置平海镇文化站。大星山炮台遗址是研究明清时期广东沿海边防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1984年12月,惠东县政府将该炮台遗址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鼎建大星炮台碑记》 该碑原置于大星山炮台门侧。碑为花岗石质地,高90、宽48、厚10厘米。碑的下半段断为两截。碑名“鼎建大星炮台碑记”置于碑上首横排篆书阴刻。正文9行146字,竖排楷书阴刻。落款为:领造官惠州府归善县欧斝恭记……康熙伍拾柒年二月拾六日工成勒石。碑文记述大星山炮台的军事火力配备和人员设置情况,并说炮台是由总督广东广西等处地方军务兼理粮饷、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杨□,捐银1300两建造而成等情况。原碑已失,现仅存拓片。附碑文:鼎建大星炮台碑记:大星山东西连环炮台两座,地□周围共计捌拾玖丈三尺,城门壹,东向。营房贰拾贰间,火药局壹间。贰仟伍百斤炮贰位,壹仟斤炮贰位,六百斤炮一位,伍百斤炮三位。安兵六拾名,把总壹员驻防。康熙伍拾柒年,为一件钦奉上谕事,时伍月贰拾壹日。钦命总督广东广西等处地方军务兼理粮饷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杨 临勘捐银建造。共计捐出银壹仟三百两正领建官惠州府归善县欧斝恭记平海营游击□ □ 奇暨碧甲司巡□ 张文垚左哨二司□ □ 陈进共相督理□ □ 修书康熙伍拾柒年二月拾六日工成勒石备注:□表示碑文文字残旧无法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