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柯氏宗祠
首页  > 广东  > 汕头  > 金平区   »  柯氏宗祠景点介绍

柯氏宗祠

柯氏宗祠
柯氏宗祠是一处始建于清代中期明代中期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柯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有仪门、享堂、寝堂组成。仪门重檐翘角,前檐下设有木栅栏,内设门坊,大门两旁有抱鼓石一对,宗祠总建筑面积367.5平方米。整个建筑结构严谨,端庄古朴。
中文名
柯氏宗祠
朝    代
清代中期明代中期
建筑面积
367.5平方米
风    格
个建筑结构严谨,端庄古朴

祠堂简介

位于黟县柯村乡“柯氏宗祠”,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黄山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旧址保存完好,属于清代祠堂建筑风格,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前后三进,大门前有广场约160平方米,整个旧址现已辟为纪念展馆,展示有红军革命斗争文物,烈士遗物、红军使用过的枪械、弹药等革命历史文物200多件。前厅、中厅四周布置有当年中共太平中心县委领导农民举行“柯村暴动”、创建皖南红色苏区的斗争过程,及方志敏率领的北上抗日先遣队抵达柯村红色苏区休整,并向群众发表革命形势演讲的过程。中厅堂上挂有“柯村暴动”形势图和太平中心县委组织机构、皖南苏维埃政府组织机构简介图,后厅大堂悬挂有方志敏烈士巨幅画像 。旧址对面300米处,有当年方志敏居住过并召集皖南苏区政府负责人开会的民居, 民居正立面尚有当年红军留下的革命宣传口号:“当红军光荣”五个大字,离旧址约10余里处有一旋溪塔,塔上保存有红军游击队书写的革命标语。

柯村暴动

柯村距黟县县城100余里,山高林密,土地肥沃,清溪河和东坑河在村头交汇后顺东直下,是皖南深山战略要冲,有着革命斗争的地理条件。1934年,柯村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旱,秋季田里几乎颗粒无收,地主仍向农民逼租。中共太平县委认为时机已到,于8月21日深夜到22日凌晨,组织上万农民在100余名党员的领导下,举行了著名的“柯村暴动”。10月,皖南苏维埃政府在柯村成立,政府旧址就设在柯氏宗祠内。11月下旬,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方志敏的率领下,12月18日从石台方向进入柯村休整,受到柯村群众的热烈欢迎,方志敏也对皖南苏区作了重要指示,柯村暴动的成功与皖南苏维埃政府的建立,在闽浙皖赣土地斗争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柯村原属太平县管辖。20世纪30年代初,柯村地区80%以上的农民几乎没有土地,他们在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长期处在水深火热之中。1934年4月,根据中共“六大”纲领实行土地革命建立农民政权,中共太平县委正式成立。8月12日,太平县委在中共闽浙赣省委的领导下发动了声势浩大、震撼皖南的“柯村暴动”。参加者达3000多人,农民纷纷行动起来,捉拿土豪劣绅,收缴地主武器。10月,在柯氏宗祠成立了皖南苏维埃政府。半年时间里,东至黟县方家岭,南至祁门花桥,西至祁门赤岭、历口,北至宏潭佘溪的百余里范围内,都发展了党的组织,成立了红军皖南游击队,并进行土地革命,形成了以柯村为中心的皖南革命根据地。皖南苏区江边特区革命委员会当时就设在柯氏宗祠。1934年11月下旬,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方志敏的率领下,12月18日从石台方向进入柯村修整,在柯氏宗祠召集了苏区干部会议和柯村地区群众大会。方志敏对皖南苏区革命斗争作了重要指示,写下了“紧握搀枪、任它风暴”八个大字,并帮助建立了红军皖南独立团(独立团后来成为新四军的一部分),皖南红军独立团在及其艰苦险恶的条件下,组织与联合地方游击队,同敌人的残酷“清剿”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以后逐渐向休宁、开化、婺源边界地区转战,并在休宁与婺源边界的郭公山立住了脚跟,为坚持皖浙赣边区三年游击战争创立新功。黄山市是南方八省区游击战的主要战场之一,当年那如火如荼、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给世人留下了众多的红色足迹。柯村革命暴动是皖南革命斗争的一面旗帜,暴动的成功和皖南苏维埃政府的建立,紧密地配合了闽浙赣得名根据地反“围剿”斗争,有力地支援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皖南行动,在闽浙皖赣土地革命斗争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文物保护

红色的柯村,皖南的“瑞金”。1984年,黟县县委、正在柯村举行了柯村暴动五十周年纪念活动,修复了柯氏宗祠,设立了皖南苏维埃政府革命史料展览馆。当年暴动队员和红军战士使用过的大刀长矛、枪支弹药、办公用品和生活用品现陈列在展览馆里。展览馆内设有方志敏同志旧居,展览馆和对面的竹柯村一民居墙上尚有当年红军书写的“当红军最光荣”五个大字,十分醒目。孙村漩溪塔上红军用敌人的鲜血书写的标语,还依稀可辨。展览馆现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山市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2007年并列为安徽省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