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陈郝窑址
中陈郝窑址位于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邹坞镇蟠龙河畔的中陈郝村,它是一处古代瓷窑遗址,附近有煤矿,盛产高岭土,为烧瓷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资基础。中陈郝瓷窑遗址面积大,年代早,延续时间长,这在我国北方是不多见的,在山东境内尚属首位。该遗址可划分为青瓷区,白瓷区和黑瓷区三大区域。特别是隋代窑炉的发现,被考古界称为北方民间第一窑,为研究我国古代窑炉的结构、瓷器的烧造技术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也为过去枣庄一带曾出土的不少青瓷器找到了归属,改变了过去“南青北白”的说法,从而证明了枣庄地区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开始烧制青瓷了。2006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陈郝瓷窑遗址面积较大,以清漳桥为中心,方圆四五平方公里,田间地头,河流两岸散布着许多瓷片、窑具,俯拾皆是。历年来村民在耕地翻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经常有完整的器物出土。根据散布瓷片和出土器物的釉色,该遗址可划分为青瓷区,白瓷区和黑瓷区三大区域。
青瓷区,出村沿河北上,河流两岸散布着大量青釉瓷片和窑具。岸边的瓷片堆积有的地段厚达3米。瓷片以青釉为主,黄釉、酱釉以及施褐斑彩的时而可见。1987年,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和枣庄市博物馆联合对青瓷区和白瓷区进行了发掘。青瓷区文化堆积共分6层,按其时代可划分4期。第一期为北朝晚期;第二期为隋代,第三期为唐、五代,第四期为北宋。此次发掘发现了十分重要的遗址和遗物。遗迹有料池、窑炉、灰坑等,料池平面呈长方形,池底残存3厘米厚的瓷土。隋代窑炉两座,平面呈不规则的椭圆形,由火道、窑门、火膛、出灰道、中心柱、窑床、烟囱组成。唐代灰坑4个,出土大量可复原的窑具和瓷器。窑具主要有三叉支钉、简状支具。不规则形支具、支柱、托座、匣钵、垫圈、五齿支具、蹄形印模、垫饼、垫钉和垫板等。瓷器有碗、胡人头像、罐、盆、钵、杯、盘口壶、高足盘、器盖、执壶、水盂、灯、埙、砚等。青瓷区发现的大量瓷器,以实用器为主,采用支钉支烧,不少器物底部或碗心粘有完整的三叉支钉。釉色青中闪绿,多为内施满釉,外施半釉,底足露胎,实圈足。纹饰以划花为主,刻花极少,常见图案有波浪、草叶、方格、网状、半圆、同心弦纹。
白瓷区,位于中陈郝村南广阔地域,主要分布白瓷、白釉黑花瓷和绿彩瓷,属于北方的磁州窑系。从采集的标本和历年来出土的器物来看,主要是生活用具,如白釉黑花坛、白釉褐彩罐、三彩虎头枕等。此外还有一些玩具,内容包括人物和动物两类。人物有男女,有老有少。动物有狗、羊、马、鹿、龟、蟾蜍、鸟等,另外,还有制作非常形象的动物交配俑,古人想利用动物交配俑,表达百姓希望来年的农业丰收,子孙兴盛的心情,塑造得心应手,生动活泼,千姿百态。白瓷区,通过考古发掘,文化堆积可分为两层、为金、元时期。出土遗迹有金代房基、料池和窑炉各一座。房基平面呈长方形,南北向,墙基由废弃的支柱和石块筑成,地面铺一层碎瓷片,可能是当时一处制做瓷器的作坊。窑炉呈东西向,窑门向东,由火道、窑门、火膛、窑床、烟囱组成。窑 的底部残留有半米厚的煤渣。出土的遗物主要有窑具和瓷器。窑具有托座、匣钵、圆形支具、圆箍形支具、钵形窑具、盘形窑具、火照、杵形器等。瓷器有碗、罐、盆、盘、鸡腿瓶、瓶、人物象、骑马俑、狗、棋子等。
黑瓷区位于中陈郝村西,地面散布大量黑瓷片,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品,如碗、罐等,更加讲究实用,施釉均匀明亮,釉色比较单一,据兖州府志记载,明清时期的中陈郝黑瓷被列为贡品运往京城。
中陈郝瓷窑遗址面积之大,年代之早,延续时间之长,这在我国北方是不多见的,在山东境内尚属首位。特别是隋代窑炉的发现,被考古界称为北方民间第一窑,为研究我国古代窑炉的结构、瓷器的烧造技术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也为过去枣庄一带曾出土的不少青瓷器找到了归属,改变了过去“南青北白”的说法,从而证明了枣庄地区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开始烧制青瓷了。此外,在白瓷区金代窑炉的底部发现的煤渣,又说明了枣庄地区在距今800多年前已采用煤炭作燃料烧造瓷器了,同时也为研究枣庄的煤炭开采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该窑址1985年,被枣庄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中文名
- 中陈郝窑址
- 所在地区
- 山东省枣庄市
- 特 点
- 盛产高岭土
- 地理位置
- 薛城区邹坞镇蟠龙河畔
- 时 代
- 南北朝至清
- 批准单位
- 国务院
- 批准文号
- 国发〔2006〕19号
- 编 号
- 123Ⅰ-123
- 级别批次
-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出土瓷器
历年来,村民在耕田翻土、开挖水渠时发现数以千计完整的瓷器,有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器皿,有造形生动灵巧的玩具。中陈郝古瓷窑址可以划分为三大区域,自蟠龙河出村东上为青瓷区。河床两岸散布大量青釉瓷片和窑具,一直延伸到北陈郝和张岭村南部。田野中窑址众多,土色有黑有红,耕土层之上随处可以见到古瓷片。岸边的瓷片堆积有的地段高达3米。瓷器碎片以青釉为多,黄釉、酱釉以及釉上施褐班彩时而可见。1987年,对村北青瓷区进行了发掘,文化堆积共分六层,各层土质土色和遗物不尽相同,可以划分四期。第一期年代为北朝晚期;第二期为隋代;第三期为唐代、五代;第四期为北宋。可见这处遗址延续时代之长。以挖掘的文物看,可以分为窑具、瓷器、铜器三大类。窑具主要有三足支钉,筒状支具不规则形支具支柱、托座、匣钵、垫圈、五齿支具、蹄形卯模、垫饼、垫钉和垫板等物。瓷器有碗、胡人头像、罐、盆盘、钵、杯、盘口壶、高足盘、器盖、执壶、水盂、灯、埙、砚等。铜器主要有隋代五株钱、铜镜、北宋铜钱 。这次考古发掘,在青瓷区还发现了一份重要的遗迹。有料池、窑炉、灰坑等。料池平面呈长方形,池底犹保存3厘米厚的瓷土。隋代窑炉两座,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由火道、窑门、火膛、出灰道、中心柱、窑床、烟囱组成,隋代瓷窑炉在我国北方发现不多,在山东还是首次发现。这处距今一千三百多年的古窑炉为研究我国古代的窑炉结构、瓷器的烧造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唐代灰坑四座,出土大量可以复原的窑具和瓷器。中陈郝窑址村北青瓷区发现的大量瓷器,造型古朴凝重,以实用为主,釉色青中闪绿,坚实耐用。过去研究瓷器发展史的学者大都持“南青北白”的说法,认为隋唐以前青瓷器产于南方,白瓷器产于北方。中陈郝发现的大量青瓷器表明,枣庄在隋唐之前就开始烧制青瓷了。历史考证
从以上可以看出当时中陈郝的烧瓷业兴旺发达,瓷器销往四面八方,陆陆、水陆运输日夜繁忙。蟠龙河古时可以通航,为中陈郝瓷器的产销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使烧瓷业历经千年而不衰。到了明清时期中陈郝已成为烧瓷业的集散巨镇,蟠龙河两岸窑炉林立,河中舟楫穿梭,当时有“九庙、十桥七十二座缸瓦窑”之传说。若按图索骥,从村中心的清漳桥东首玄帝庙始,顺东西街向东沿途经过泰山奶奶庙、泰山桥,至至云寺后折西北方行四百米许,至玉清观。这段路其间有瓷窑数十座。玉清观以北有古桥名“鱼桥”,过桥南行可经玉皇行宫、谢运桥、土地庙,至火神庙后再北折可至另一土地庙。此段路其间又有瓷窑数十座。最后,过峄阳桥又回至泰山奶奶庙前。至此,中陈郝的“九庙、十桥、七十二座缸瓦窑”浏览已尽。中陈郝瓷窑遗址面积较大,以清漳桥为中心,方圆四五平方公里,田间地头,河流两岸散布着许多瓷片、窑具,俯拾皆是。历年来村民在耕地翻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经常有完整的器物出土。根据散布瓷片和出土器物的釉色,该遗址可划分为青瓷区,白瓷区和黑瓷区三大区域。
青瓷区,出村沿河北上,河流两岸散布着大量青釉瓷片和窑具。岸边的瓷片堆积有的地段厚达3米。瓷片以青釉为主,黄釉、酱釉以及施褐斑彩的时而可见。1987年,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和枣庄市博物馆联合对青瓷区和白瓷区进行了发掘。青瓷区文化堆积共分6层,按其时代可划分4期。第一期为北朝晚期;第二期为隋代,第三期为唐、五代,第四期为北宋。此次发掘发现了十分重要的遗址和遗物。遗迹有料池、窑炉、灰坑等,料池平面呈长方形,池底残存3厘米厚的瓷土。隋代窑炉两座,平面呈不规则的椭圆形,由火道、窑门、火膛、出灰道、中心柱、窑床、烟囱组成。唐代灰坑4个,出土大量可复原的窑具和瓷器。窑具主要有三叉支钉、简状支具。不规则形支具、支柱、托座、匣钵、垫圈、五齿支具、蹄形印模、垫饼、垫钉和垫板等。瓷器有碗、胡人头像、罐、盆、钵、杯、盘口壶、高足盘、器盖、执壶、水盂、灯、埙、砚等。青瓷区发现的大量瓷器,以实用器为主,采用支钉支烧,不少器物底部或碗心粘有完整的三叉支钉。釉色青中闪绿,多为内施满釉,外施半釉,底足露胎,实圈足。纹饰以划花为主,刻花极少,常见图案有波浪、草叶、方格、网状、半圆、同心弦纹。
白瓷区,位于中陈郝村南广阔地域,主要分布白瓷、白釉黑花瓷和绿彩瓷,属于北方的磁州窑系。从采集的标本和历年来出土的器物来看,主要是生活用具,如白釉黑花坛、白釉褐彩罐、三彩虎头枕等。此外还有一些玩具,内容包括人物和动物两类。人物有男女,有老有少。动物有狗、羊、马、鹿、龟、蟾蜍、鸟等,另外,还有制作非常形象的动物交配俑,古人想利用动物交配俑,表达百姓希望来年的农业丰收,子孙兴盛的心情,塑造得心应手,生动活泼,千姿百态。白瓷区,通过考古发掘,文化堆积可分为两层、为金、元时期。出土遗迹有金代房基、料池和窑炉各一座。房基平面呈长方形,南北向,墙基由废弃的支柱和石块筑成,地面铺一层碎瓷片,可能是当时一处制做瓷器的作坊。窑炉呈东西向,窑门向东,由火道、窑门、火膛、窑床、烟囱组成。窑 的底部残留有半米厚的煤渣。出土的遗物主要有窑具和瓷器。窑具有托座、匣钵、圆形支具、圆箍形支具、钵形窑具、盘形窑具、火照、杵形器等。瓷器有碗、罐、盆、盘、鸡腿瓶、瓶、人物象、骑马俑、狗、棋子等。
黑瓷区位于中陈郝村西,地面散布大量黑瓷片,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品,如碗、罐等,更加讲究实用,施釉均匀明亮,釉色比较单一,据兖州府志记载,明清时期的中陈郝黑瓷被列为贡品运往京城。
中陈郝瓷窑遗址面积之大,年代之早,延续时间之长,这在我国北方是不多见的,在山东境内尚属首位。特别是隋代窑炉的发现,被考古界称为北方民间第一窑,为研究我国古代窑炉的结构、瓷器的烧造技术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也为过去枣庄一带曾出土的不少青瓷器找到了归属,改变了过去“南青北白”的说法,从而证明了枣庄地区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开始烧制青瓷了。此外,在白瓷区金代窑炉的底部发现的煤渣,又说明了枣庄地区在距今800多年前已采用煤炭作燃料烧造瓷器了,同时也为研究枣庄的煤炭开采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该窑址1985年,被枣庄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驿城区 1枣庄冠世石榴园
- 台儿庄区 2台儿庄古城
- 薛城区 3薛城遗址
- 滕州 4前掌大遗址
- 台儿庄区 5偪阳故城
- 滕州 6莲青山
- 山亭区 7枣庄抱犊崮
- 枣庄 8甘泉寺
- 滕州 9滕州盈泰生态温泉度假村
- 薛城区 10中陈郝窑址
- 滕州 11北辛遗址
- 滕州 12王学仲艺术馆
- 滕州 13微山湖湿地红荷旅游区
- 山亭区 14汉诺庄园
- 山亭区 15建新遗址
- 枣庄 16枣庄革命烈士陵园
- 滕州 17腾州温泉渡假村
- 枣庄 18枣庄市博物馆
- 台儿庄区 19枣庄台儿庄大战纪念馆
- 薛城区 20冠世榴园
- 枣庄 21龟山风景区
- 山亭区 22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
- 枣庄 23枣庄甘泉禅寺
- 薛城区 24铁道游击队纪念公园
- 枣庄 25国际洋行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