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泉寺遗址

根据各种历史资料整理,灵泉寺始建于唐代,原名大云寺,后焚毁。北宋元佑三年(公元1088年)重建,北宋崇宁年间(公元1102年—1106年)改名为天宁万寿禅寺;南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寺院扩建完成,改名为报恩光孝禅寺。据张翀《募修灵泉寺小引》记载,明代万历(公元1573—1620年)间重修了灵泉寺。历史上的灵泉寺屡废屡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冬,柳州地方人士再次集资重建。现存的灵泉寺为1986年重修。
在北宋王安中《新殿记》中有这样一段记录:“元祐三年,始以柳州灵泉寺为十方。崇宁中,改曰天宁万寿禅寺。柳治水北几五百年,灵泉在水南立鱼山趾,寺蔽于仙弈之腋。唐刺史柳侯记二山水石洞穴鱼鸟草木最详,寺独不录,又不得例大云见于它文。问之父老,昔盖陋甚。自变律为禅,乃始大作门堂楼殿,欲以冠冕南方,未讫者十五。”据此文介绍,唐代的灵泉寺非常简陋,从宋代才逐渐兴盛,直到成为“广右第一”。考古现场发掘的出土文物,为王安中的文章提供注解和证据,为灵泉寺的变迁提供了坚实的物证。
遗址的青砖地面北部西侧,有一道长4.2米、宽0.2米、深0.30米的沟渠。水沟两侧铺砖,砖上一面饰着精美的“回”文图案,但奇怪的是,饰有图案的砖面是靠着泥土一侧,平时并不能为人所见;而且这种纹饰在秦、汉时期比较流行,到了隋唐时期,“回”形纹饰基本上就不再出现了;另外,水沟走向与青砖地面不平行,甚至于青砖地面东西的两道墙基也是不平行的。沟渠的用途和时代是一个不解之谜,青砖地面上的不对称建筑又是一个难解的疑团。
- 五大连池 1五大连池
- 爱辉区 2爱辉历史陈列馆
- 五大连池 3五大连池火山
- 嫩江 4嫩江农场现代农业旅游区
- 五大连池 5二龙泉
- 五大连池 6三池:白龙湖
- 五大连池 7石龙温泊奇观
- 北安 8大沾河国家森林公园
- 五大连池 9五大连池龙门山
- 五大连池 10大沾河漂流
- 五大连池 11世界地质公园
- 五大连池 12山口湖旅游景区
- 五大连池 13地下冰河
- 五大连池 14格拉球山天池
- 五大连池 15五大连池水晶宫
- 五大连池 16翻花泉
- 五大连池 17卧虎山
- 五大连池 18老黑山
- 五大连池 19药泉山
- 五大连池 20南泉
- 五大连池 21泉湖浴场
- 五大连池 22北饮泉
- 五大连池 23药泉镇
- 五大连池 24龙门石寨
- 五大连池 25黑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