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王碑
禹王碑,坐落于长沙市岳麓山北峰。南宋嘉定五年(1212),何致游南岳衡山,遇樵夫导引至藏碑处,始摹碑文,何致刻碑于岳麓山峰。由于原刻发现于衡山岣嵝峰,又称岣嵝碑,与黄帝陵、炎帝陵被文物保护界誉为中华民族的三大瑰宝。禹王碑镌石崖壁,宽140厘米,高184厘米,碑文9行,每行9字,凡77字,末有寸楷书“右帝禹制”。字体为蝌蚪文,即鸟虫书篆。1935年建石亭护之,亭侧有清欧阳正焕书“大观”石刻,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一,禹治水,刻石铭志。
《湖南通史·古代卷》记载:大禹在治水过程中,南抵苍梧,即宁远九嶷山下。登南岳衡山,于此处杀白马祭天,仰天长啸,梦绣衣童子,授金简玉文,禹按其文治水,于是刻石以铭志,表示治水的决心。是石即为后人所说的衡山禹碑 。
其二,禹治水成功,立碑纪德。
相传四千年前,神州洪水滔天,舜囚尧,命禹治水。禹带领百姓奋斗十三年,三顾家门而不入。最后来到南岳衡山,梦见苍水使者,在仙翁的指点下获金简玉文,按其道征服洪水,疏通湘资沅澧等九条河流潮宗于海。衡阳先民对禹万分感激,要求立碑为禹记功,禹谦让,不答应。先民执意要立,禹说:我得金简玉文天书,才能治好水患,要立碑,仍天书文字,百姓不得认。于是先民将禹提供的77字刻在衡山云密峰下水绕石坛之上 。
其三,越王朱勾碑。
浙江大学考古和古文字学教授曹锦炎考定为越王勾践之孙朱勾联合四族部落打败楚国后,在南岳衡山立盟约而刻下此碑 。
其四,衡山民间传说。
传说舜帝时候,洪水滔天,舜帝就命鲧去治水,鲧采用塞填的治水方法,不但没有把洪水治服,反而造成更大的灾难,舜帝就把鲧杀了。鲧的儿子禹长大后,舜帝见他品德高尚,聪明能干,就命大禹去治水。起初大禹采用其父填塞的办法,经过一段时间后,才知道填塞的办法错了。于是便历诸异域,为治水求贤。他东从愽木之地至黑齿之国,西从三危之国至一臂三面之乡;南从交趾孙朴续祸之国到不死之乡,北从令正之国到积水积石之山。还派了太章和竖亥步量大地。他的皮肤晒得黎黑,脚也走跛了 。
大禹不但走遍四方大地,还翻阅了很多书。后来他从《黄帝中经》中得知,在九嶷东南天柱,号曰宛委(即南岳衡山)的地方,黄帝曾在这里藏有金简玉文,内有治水之道,便来到南岳衡山,杀白马以祭山岳。可南岳七十二峰,盘亘八百里,这金简玉文,到底藏在哪座山峰?大禹不分天晴落雨,每日从这峰跑到那峰,没日没夜地进行寻找 。
一日,大禹爬山劳累,枕石而睡,梦见玄夷苍水使者。使者告之:想得到金简玉文,到黄帝岩顶,顶上有一盘石,凿石可得书。大禹醒来后,按使者吩咐,斋戒沐浴,登上山峰,果见一盘石,凿开盘石,便得宝书。大禹按书中治水之道,该湮则湮,该疏则疏。果然把洪水治理好了。大禹治理好洪水后,把金简玉文送还南岳山,藏金简玉文的山峰,就是现在南天门下的金简峰。 大禹在南岳衡山期间,留下了许多胜迹。他杀白马祭山岳的地方叫杀马冲。巾紫峰上的紫金台是他遥祭舜帝之所。南岳祝圣寺,原称清冷宫,是他为崇祀舜帝所建。宫后有他亲手所植的柏树,叫禹柏。云密峰下休憩的地方叫大禹岩,大禹岩下有纪念其治水功德的禹碑。禹碑是我国最古的一块碑文。后人还在大庙御楼中竖起了一块刻着“功高神禹”的大石碑,以纪念大禹的业绩 。
东晋罗含的《湘中记》说:“岣嵝山(古指衡山)有王牒,禹按其文以治水,上有禹碑。”南朝宋徐灵期《南岳记》则说:“云密峰有禹治水碑,皆蝌蚪文字。碑下有石坛,流水萦之,最为胜绝。”徐灵期曾修真于紫盖、云密二峰下的上清宫,采药炼丹,见过云密峰的禹碑。萧齐时期,禹碑第一次流传于世,梁代刘显《粹机录》记载:“萧齐高祖子铄封衡阳王,有山人成翳游衡岳,得禹碑。摹而献之,王宝之,爰采佳石翻刻,始见于世。”唐代文学家韩愈来南岳衡山寻禹碑不见,作了首《岣嵝山神禹碑》诗,太息而去。宋代陈田夫《总胜集》所记禹碑,大概是沿袭徐灵期《衡岳记》而来。陈田夫是修道于九真洞的老圃庵,也不时到水帘洞、隐真坪、禹溪一带采药,却说禹碑传说曾有“樵者见石壁上有两虬相交碑上,双睛掣电,石光萦日,不可正视。怖畏走之不已。此后了无见者。”六十年后,四川人何致却在云密峰找到了禹碑。张世南《游宦纪闻》记载:何致于嘉定五年(1212)游南岳,至云密峰下,遇一樵夫说见过一石碑有数十字,于是樵夫作导,“过隐真坪,复渡二小涧,攀萝扪葛”,找到石刻。何致摹刻石碑于岳麓,自此禹碑遍天下。
- 中文名称
- 禹王碑
- 地理位置
- 长沙市岳麓山北峰
- 开放时间
- 6:00-24:00
- 门票价格
- 免费
- 所属城市
- 湖南省长沙市
- 所属国家
- 中国
基本概况
禹王碑,坐落于长沙市岳麓山北峰,碑上刻有奇特的古篆文,字分9行,共77字 。传说碑文记述和歌颂了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为一块功德碑,其实此碑是宋代时人们从南岳衡山拓来的复制品。真正的禹王碑唐代还在湖南衡阳县岣嵝峰(岣嵝峰属南岳衡山七十二之一)韩愈、刘禹锡赋诗歌咏,被称为南岳衡山的“镇山之宝” 。禹王碑是我国最古老的名刻,为大禹治水功德碑。在文物保护界,禹王碑与黄帝陵、炎帝陵同为中华三大瑰宝 。禹王碑位于长沙市岳麓山北峰,传说记录着大禹治水的功劳。2011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禹王碑位于祝融峰右侧,右有紫盖峰,左有云密峰,两峰之间有一陇,上有隐真寺、隐真坪,下有云峰寺(文革被毁)、禹王桥、禹溪 。禹王碑,最早发现于衡阳县岣嵝峰,位于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岣嵝峰左侧的苍紫色石壁上,面东而立,峰顶之上有禹王泉,泉水从未间断,自龙头石雕口中流至禹王井。传说碑文记述和歌颂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大禹继父治水,“七年闻乐不听,三过家门不入”的美谈,流传至今。禹王碑(根据史料记载)是中国最古老的名刻,碑上刻有奇特的古篆文,字分9行,共77字。碑高1.7米,宽1.4米。字形如蝌蚪,既不同于甲骨钟鼎,也不同于籀文蝌蚪,苍古难辨。关于禹王碑的记载,见于唐代韩愈、刘禹锡诗作,但二人并未实地考察过。亲见亲摹其碑文的,是南宋时的何致。南宋嘉定五年(1212),何致游南岳衡山,遇樵夫导引至藏碑处,始摹碑文,何致刻碑于岳麓山峰。明嘉靖十二年(1533),潘镒剔土得碑,遂摹拓流行于世。明代学者杨慎、沈镒等都有释文。碑文主要记述大禹治水之功绩。西安碑林、绍兴禹陵、云南法华山、武昌黄鹤楼等处,均以此碑为蓝本翻刻。发展动态
2007年6月20日,湖南省文物局文物处处长江文辉邀集专家到实地对衡阳市衡山县禹王碑遗址巨石进行鉴定,专家们对巨石的位置、形状、大小及周边环境进行了长达4小时考证。最后一致认定:禹碑遗址在此无疑 。2007年7月12日,湖南省文物局文物处处长江文辉带领文物专家确认,巨石从所处位置、形状、大小及周边的环境与史料吻合 ,衡山县福田铺乡云峰村七组的神秘巨石是禹王碑母本 。2013年12月24日,衡阳市衡山县组织召开禹王碑遗址公园保护规划会议,衡山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统战部长姚宇旺,县旅游局、水利局、文化局、福田铺乡、文物局、党史办等单位负责人出席 。禹碑由来
关于禹碑的由来,有多种传说。其一,禹治水,刻石铭志。
《湖南通史·古代卷》记载:大禹在治水过程中,南抵苍梧,即宁远九嶷山下。登南岳衡山,于此处杀白马祭天,仰天长啸,梦绣衣童子,授金简玉文,禹按其文治水,于是刻石以铭志,表示治水的决心。是石即为后人所说的衡山禹碑 。
其二,禹治水成功,立碑纪德。
相传四千年前,神州洪水滔天,舜囚尧,命禹治水。禹带领百姓奋斗十三年,三顾家门而不入。最后来到南岳衡山,梦见苍水使者,在仙翁的指点下获金简玉文,按其道征服洪水,疏通湘资沅澧等九条河流潮宗于海。衡阳先民对禹万分感激,要求立碑为禹记功,禹谦让,不答应。先民执意要立,禹说:我得金简玉文天书,才能治好水患,要立碑,仍天书文字,百姓不得认。于是先民将禹提供的77字刻在衡山云密峰下水绕石坛之上 。
其三,越王朱勾碑。
浙江大学考古和古文字学教授曹锦炎考定为越王勾践之孙朱勾联合四族部落打败楚国后,在南岳衡山立盟约而刻下此碑 。
其四,衡山民间传说。
传说舜帝时候,洪水滔天,舜帝就命鲧去治水,鲧采用塞填的治水方法,不但没有把洪水治服,反而造成更大的灾难,舜帝就把鲧杀了。鲧的儿子禹长大后,舜帝见他品德高尚,聪明能干,就命大禹去治水。起初大禹采用其父填塞的办法,经过一段时间后,才知道填塞的办法错了。于是便历诸异域,为治水求贤。他东从愽木之地至黑齿之国,西从三危之国至一臂三面之乡;南从交趾孙朴续祸之国到不死之乡,北从令正之国到积水积石之山。还派了太章和竖亥步量大地。他的皮肤晒得黎黑,脚也走跛了 。
大禹不但走遍四方大地,还翻阅了很多书。后来他从《黄帝中经》中得知,在九嶷东南天柱,号曰宛委(即南岳衡山)的地方,黄帝曾在这里藏有金简玉文,内有治水之道,便来到南岳衡山,杀白马以祭山岳。可南岳七十二峰,盘亘八百里,这金简玉文,到底藏在哪座山峰?大禹不分天晴落雨,每日从这峰跑到那峰,没日没夜地进行寻找 。
一日,大禹爬山劳累,枕石而睡,梦见玄夷苍水使者。使者告之:想得到金简玉文,到黄帝岩顶,顶上有一盘石,凿石可得书。大禹醒来后,按使者吩咐,斋戒沐浴,登上山峰,果见一盘石,凿开盘石,便得宝书。大禹按书中治水之道,该湮则湮,该疏则疏。果然把洪水治理好了。大禹治理好洪水后,把金简玉文送还南岳山,藏金简玉文的山峰,就是现在南天门下的金简峰。 大禹在南岳衡山期间,留下了许多胜迹。他杀白马祭山岳的地方叫杀马冲。巾紫峰上的紫金台是他遥祭舜帝之所。南岳祝圣寺,原称清冷宫,是他为崇祀舜帝所建。宫后有他亲手所植的柏树,叫禹柏。云密峰下休憩的地方叫大禹岩,大禹岩下有纪念其治水功德的禹碑。禹碑是我国最古的一块碑文。后人还在大庙御楼中竖起了一块刻着“功高神禹”的大石碑,以纪念大禹的业绩 。
传说故事
在衡阳市岣嵝峰山顶石壁上,镌立着一块高1.84米、宽1.40米的大石碑。碑上镌刻着77个宇。字体奇古,有如龙蛇行走,恰似蝌蚪拳身。传说这是为纪念大禹在南岳岣嵝峰治水的禹王碑。相传,大禹来南方治水,以岣嵝峰为营地,带领衡阳先民,斩恶龙、斗洪水,终于将洪水治好。衡阳先民欢欣鼓舞,感激万分,纷纷要求在南岳衡山之岣嵝峰顶上,立碑为大禹治水记功。大禹十分谦虚,不肯答应,但衡阳先民执意要立,否则就不放他回北方。大禹只得答应,却提出了条件:碑文要刻得奇古,如天文一般,百姓不能相识。于是,衡阳先民派来最好的石匠,将大禹提供的77个字样,全部镌刻在南岳衡山之岣嵝峰山顶的石壁上。过了几百年之后,有天早晨,一位云游四海的老道士路经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岣嵝峰头,他在石壁下好奇地停下脚步,面对着碑文,一个字一个字地考证辨认起来。从早晨一直到傍晚,认出了76个字。老道士兴奋不已,正要考证辨认最后一个字,忽然他感到脚下冰凉,好像被水浸了一般。他低头一看,只见自己正站在水中;他再回身一望,洪水就要齐天了。他吓得面无人色,一下把所有考证辨认的碑文全忘记了。此时,就见那洪水也随着他的忘记,一下子全退了。老道士望着退去的洪水,想着那刚才的景象,心凉胆颤。他想,这一定是天书,百姓不得相认。于是,下山通告全城:禹王碑文是天书,百姓不得相认,否则洪水淹天!传说是美好而又离奇的,然而传说毕竟是传说,它并没有动摇文人学士考释碑文的信心,多少人为其花费了毕生的心血。原碑石于1212年(南宋嘉定五年)最早发现于南岳衡山岣嵝峰,后来才摩刻于岳麓山头,故又称岣嵝碑。明代杨慎、沈镒、杨时桥、郎瑛,清代杜壹,当代童文杰、曹锦炎、刘志一等人先后作“岣嵝碑释文”。许多考释者都没有突破“大禹治水”的框框,而一些学者则认为“禹碑”并非禹碑。如曹锦炎认为岣嵝碑是战国时代越国太子朱句代表他的父亲越王不寿上南岳衡山祭山的颂词。而刘志一则认为岣嵝碑为公元前611年(楚庄王三年)所立,内容是歌颂楚庄王灭衡湘国的历史过程与功勋。千古奇碑至今说法不一。史书记载
禹碑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西晋和南北朝时期。罗含的《湘中记》,赵晔的《吴越春秋》都曾有记载。郦道元的《水经注》,徐灵期的《南岳记》,张世南的《游宦纪闻》,王象之《舆地纪胜》,刘显的《粹机录》等古籍也有记述 。东晋罗含的《湘中记》说:“岣嵝山(古指衡山)有王牒,禹按其文以治水,上有禹碑。”南朝宋徐灵期《南岳记》则说:“云密峰有禹治水碑,皆蝌蚪文字。碑下有石坛,流水萦之,最为胜绝。”徐灵期曾修真于紫盖、云密二峰下的上清宫,采药炼丹,见过云密峰的禹碑。萧齐时期,禹碑第一次流传于世,梁代刘显《粹机录》记载:“萧齐高祖子铄封衡阳王,有山人成翳游衡岳,得禹碑。摹而献之,王宝之,爰采佳石翻刻,始见于世。”唐代文学家韩愈来南岳衡山寻禹碑不见,作了首《岣嵝山神禹碑》诗,太息而去。宋代陈田夫《总胜集》所记禹碑,大概是沿袭徐灵期《衡岳记》而来。陈田夫是修道于九真洞的老圃庵,也不时到水帘洞、隐真坪、禹溪一带采药,却说禹碑传说曾有“樵者见石壁上有两虬相交碑上,双睛掣电,石光萦日,不可正视。怖畏走之不已。此后了无见者。”六十年后,四川人何致却在云密峰找到了禹碑。张世南《游宦纪闻》记载:何致于嘉定五年(1212)游南岳,至云密峰下,遇一樵夫说见过一石碑有数十字,于是樵夫作导,“过隐真坪,复渡二小涧,攀萝扪葛”,找到石刻。何致摹刻石碑于岳麓,自此禹碑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