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奇墓

杨士奇墓: 位于江西省泰和县澄江镇杏岭村北山坡上,山上矗立着一座古塔,这座古塔就是著名的 一代名宦杨士奇仁明惠帝、成祖、仁宗、英宗诸朝,当国四十一年。
- 中文名称
- 杨士奇墓
- 地理位置
- 江西省泰和县澄江镇杏岭村
- 景点级别
- 省文物保护单位
- 著名景点
- 古塔等
简介
在泰和县澄江镇杏岭村北山坡上,矗立着一座泥石堆积而成的古墓,时常可见有人到此驻足追思。墓主即是明代赫赫有名的内阁重臣杨士奇。35岁时,他从泰和到京城当国史馆编修,再到官至内阁首辅,历事四帝,辅佐君王40多年。有生之年他没有回乡建造威风八面的府第,只是在死后留下了一座坟墓。寒士拜相的他慧眼识人推荐能臣,一生清明,却因晚年溺爱其子,被横行乡里的儿子蒙蔽英名受污。然而他所处的明王朝过去了500多年,明仁宗朱高炽为杨士奇墓所题“与国咸休”四个行体大字,在牌坊上仍然清晰可见,这也代表着当年一个王朝对他的终极评价。时至今日,明仁宗朱高炽为杨士奇墓所题“与国咸休”四个行体大字,在牌坊上仍然清晰可见 。因其勤于国事、政绩卓著而名扬天下。卒赠太师,谥文贞,归葬故里,极为显赫。其墓坐落在城北杏岭村北山坡上,始建于明正统九年。它背倚青山,前临方塘,四周山花飘香,青松吐翠,风景秀美。墓坐西向东,墓园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50米,占7.5米,占地7.5米,有短墙环护,气势非凡。1957年,杨士奇墓被列为江西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可惜"文革"期间墓园部分建筑被毁。1986年,省文化厅拨款对被毁部分进行修复,至1988年竣工。自竣工之日起,杨士奇墓即开放,供人们游览凭吊。同年被选入《中国名胜词典》。修葺过后
经过修葺的杨士奇墓,除守墓房和护墙尚未修复外,基本上恢复了原貌。墓园分为三个层次,可沿台阶自下而上,依次观瞻。最下方平台上立有两支华表,顶端各有一镂雕的小狮端坐其上。华表左侧有一座碑亭,该亭平面吐方形,四面开卷顶窗。亭内有一硕大的石龟。背驮一块高2.5米、宽0.94米的汉白玉石碑,此即英宗的御祭文碑。碑的上端有篆体"御祭"二字,并饰以图案;其下为楷体碑文,皆阴刻。中间的平台稍高,前端建有一座牌坊。牌坊三门四柱,下砌台阶,巍然矗立,雄伟壮观;中匾浮雕的仁宗敕赐"与国咸休"四个行体大字。笔力雄键,赫然醒目, 更使其流光溢采。穿过牌坊,但见石俑、石马、石狮伫立牌坊后墓堂两边,一座座雕刻精细,栩栩如生。再拾级而上,便到达墓平台。墓室为砖石结构,前端砌有呈"八"字形的挡土墙。墓封土高2.5米,直径10米。墓前竖有"望碑",亦为汉白玉石,正面阴刻"呜呼,杨文贞之墓"几个遒劲的楷体大字,背面为其生平简介。整座墓园富丽、肃穆,吐现明代墓葬的特色。杨士奇简介
杨士奇(1365-1444),名寓,字士奇,号东里,泰和澄江镇人。明初建文,经举荐入翰林充编修官,修《太祖实录》。永乐十五年(1417)进翰林学士,后改左春坊大学士、洪熙元年(1425).升礼部诗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历仕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五朝,遇事谨慎稳重,知人善任,终年80岁,赠太师,谥文贞。- 双桥区 1普乐寺
-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 2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
- 双桥区 3普宁寺
- 平泉 4顶子城遗址
- 隆化 5土城子城址
-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 6木兰围场
- 双桥区 7溥仁寺
- 丰宁满族自治 8凤山关帝庙
- 鹰手营子矿区 9四方洞遗址
- 双桥区 10殊像寺
- 平泉 11化子洞遗址
- 平泉 12会州城
- 双桥区 13承德城隍庙
- 双桥区 14须弥福寿之庙
- 丰宁满族自治 15坝上草原
- 双桥区 16安远庙
- 双桥区 17磬锤峰国家森林公园
- 丰宁满族自治 18京北第一草原
- 双桥区 19普陀宗乘之庙
- 双桥区 20云山胜地
-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 21御道口牧场
- 丰宁满族自治 22千松坝森林公园
- 丰宁满族自治 23喇嘛山
-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 24御道口
- 丰宁满族自治 25白云古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