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怀德桥
据明、清《蒙城县志》载,蒙城旧有土城,开南、北、西三门。东面因涡水环绕,故未立门。明正德六年(1511)改筑砖城,增开东门及小北门(因这段涡河逐渐往东北改道),并在城墙外面开挖护城河,城内开挖内城河,以泄积水。然而内外城河的蓄水量毕竟有限,由于不通涡河,遇到大水之年,城厢内外依然积水成灾。于是又在北门外顺河街东、西两头各挖一条排水沟,导积水入涡。天长日久,两条排水沟越冲越宽,越流越深,影响了交通。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宿州统领陈怀德,家住本县东北二十五里陈圩孜,目睹百姓进城不便,甚感忧虑。一次,陈怀德返蒙,正值大雨过后,沟水涨满,涛涛而下,两岸挤满了行人,无法通过,有急事的只得涉水。陈怀德令随行人员找县官出城视察现场,问:“面对此景有何感?”县衙-拜道:“应为百姓方便,敬请大人吩咐。”陈怀德道:“在此建桥,方便百姓,我蓄意已久,今特与你们协商,能否建东西两座桥?”县衙-作揖拱手道:“遵令!遵令!”
陈怀德立即从军营拨款资助建桥费用。不久,东西两座石桥建成。蒙城县官为博得大人的欢心,故命名为“东怀德桥”、“西怀德桥”。
陈怀德身居为高官,不摆官架,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宿、蒙百姓曾赠匾十余块,赞颂他的功德。解放后,陈圩小学办公的一块木案就是其中的一块木匾,上面刻着“耄耋获荣”四个金色大字。
自建东、西怀德桥后,大大方便了城乡贸易。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这两座桥就显得有些狭小。又因多年失修,残缺之处易生事故。后有陆虎臣出面和官府、士绅商计,动工重修,将桥身加宽加高,桥头立有石碑以记。
民国三年,汪篪来蒙任县知事,又由当地士平;绅们出面募捐,对东、西怀德桥再次复修,并在东怀德桥东头路旁立有石碑以记。解放后在东怀德桥下修涵洞,将修桥石碑数块竖于桥身东北角墙内。惜后来居民填塘建房,这些石碑沉埋于废土之中。
- 兴宾区 1鳌山
- 象州 2石贵生态农业旅游村
- 武宣 3武宣文庙
- 象州 4蕉林凉泉
- 象州 5太平天国古战场
- 武宣 6八仙天池
- 金秀瑶族自治 7老虎潭峡谷
- 武宣 8文辉塔
- 武宣 9武宣溶洞
- 合山 10龙王泉与仙岩洞
- 金秀瑶族自治 11十八家瑶寨
- 武宣 12大藤峡
- 金秀瑶族自治 13古占瑶族风情村
- 金秀瑶族自治 14老山原始森林保健度假区
- 合山 15怀集水库
- 合山 16寨山文化遗址
- 金秀瑶族自治 17花王山庄
- 武宣 18来宾百崖大峡谷
- 金秀瑶族自治 19六段民俗村
- 武宣 20灵湖
- 合山 21合山怀集风景区
- 武宣 22古碛滩
- 金秀瑶族自治 23圣堂山峡谷漂流
- 金秀瑶族自治 24金秀瑶族博物馆
- 武宣 25五马栏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