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鸿仙墓位于中山陵园东马腰东坡处,原墓的规模很大,有牌坊、墓道、祭堂、碑亭等,抗战中被毁。抗战胜利后,在原址重建。墓为长方形,墓前竖有一块约1.5米高的墓碑,上刻“范鸿仙将军之墓”七个鎏金大字。范鸿仙墓在十年动乱中被彻底毁坏。1972年10月21日,国务院指示江苏省人民政府着手修复范墓。同时,将范夫人、老同盟会员李贞如的遗骨由汤山坟头移来合葬。墓碑上刻“范鸿仙先生之墓”七个大字。
从紫金山东麓马群一侧的入口,沿着长长的甬道,可以直接通往范鸿仙陵园。
- 中文名
- 范鸿仙墓
- 交 通
- 55、142、51、121路至五棵松
- 年 代
- 修建于1934年11月
- 地 址
- 中山陵园东马腰东坡
范氏其人
范鸿仙,名启光,字鸿仙,188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1908年春,范鸿仙离家赴上海投身革命运动,并加入同盟会,与章炳麟、宋教仁、陈其美、于右任等在上海创办《民呼日报》,范任主笔,他以“孤鸿”为笔名,经常撰文鼓吹革命,提倡共和,揭露清王朝的黑暗腐败,被中外反动派视为眼中钉。孙中山发动武装讨袁的“二次革命”时,范鸿仙亲自到芜湖,发兵讨袁。“二次革命”失败后,他流亡日本。1914年,他受孙中山之命.由日本返回上海发动反袁军事斗争。袁世凯悬赏10万银元,捉拿范鸿仙。9月20日清晨,范鸿仙在戈登路起草军书时,被袁世凯派遣的匪徒杀害,终年32岁。
曾任《民呼日报》《民吁日报》编辑。参加谋划广州起义和武昌起义。武昌起义后,一度任安徽铁血军总司令。激烈反对袁世凯,协助柏文蔚发动二次起义。起义失败后,流亡日本。不久,奉孙中山之命回上海图谋举事。1914年9月20日,在上海寓所遇刺身亡。
壮烈牺牲
范鸿仙被害的消息传出后,举国震惊。孙中山先生电召范鸿仙夫人李贞如前往日本,亲予抚恤慰问,他高度评价了范鸿仙的一生,并答应“待革命成功后,定将范鸿仙举行国葬”。1929年9月,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决定将范鸿仙附葬中山陵园内。1935年3月21日,国民党中央追赠范鸿仙为陆军上将,并组织葬事筹备委员会,办理其葬事。同年11月,国民党中央派人到上海将范鸿仙灵柩迎到南京,暂厝第一公园内的国民革命烈士祠内。1934年2月18日,国民政府及各界人士在停灵处举行公祭仪式。
2月19日,国民党政府以及各界人士在钟山陵园为范鸿仙举行了极为哀荣的国葬。在那场极尽哀荣的国葬之后,被孙中山称为“一支笔胜十万雄师”的范鸿仙,就这样被世人遗忘了。
英雄安息
今日的墓园远远不如昔日之规模,仅在东蚂腰口,还有一块当年建墓用的花岗石,长约1.5米,宽约0.7米,厚约0.2米,尚未完全成形石料;墓道的弹石路面,依稀尚存,由墓道至20米处,遗有一当年建造的牌坊的旧础。范鸿仙墓现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