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城山
析城山,是中华历史名山 ,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西南部30公里处,方圆20平方公里,在250万年前形成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主峰为圣王坪,海拔1889.5米,与著名的中条山舜王坪东西相望,故又称东坪。主峰四面如城,中间凹陷如盆,有东、西、南、北门分析,故曰析城。据中国最早的地理名著《禹贡》记载:导壶口、雷首至于太岳;厎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可见析城山之名甚古,几乎就是伴着中华文明的历史而来。析城山地表为8.516平方公里亚高山草甸,地下有数量众多的溶洞景观和地下河水,是中国华北地区保存最好、具有一定科研价值的封闭式岩溶洼地,属非常珍贵、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 清末民初国学大师王国维亦在《今本书纪年疏证》中记述:商汤"二十四年,大旱,王祷于桑林,雨。"桑林在哪里?清《山西通志》说:"桑林水,导源析城之东麓。"阳城县古称濩泽,相传析城山即是当年汤王祈雨处。千百年来,晋豫间官祀民祷,香火不绝。
析城艳,万点胭粉花。仲夏时节,圣王坪上,盛开一种俏丽惊目,胭红粉白的野花。花成蔟状,每蔟怒放数百朵,烂漫于绿草丛中。清代张域咏此花:"万斛胭粉种作田,灵花开放碧峰巅。人间未许窥颜色,时有香风落九天。"花性喜野淡,色虽艳而不含香,至今无人引植入"流淌着地下河。地下水一旦涌出地宅,遗落世外。山花不比牡丹贵,超脱尘风尤惹人。传说此花系汤王娘娘垂泪沾腮滴落花瓣而成,故而叫作胭粉花。花期难永,慕其颜色者须当趁时而访才得有缘相见。然而王妃铅华,布衣难羡,胭粉丽色,或有别解。据地方志书记载,明末农民起义,有一支义军被官兵围困析城山中。后义军中叛徒杀害首领投降官府,又引兵围剿山中义军。圣王坪上,血浸草茎。前清庞太朴有诗曰"金帛不手委紫陌,花钿不插泣青娥。"泣泪"青娥",或是义军眷属,或是被掠民女,即泪血洗面,胭粉染地,花瓣蕊间,必留怨愤。哎!龙草琪花,玉簟琼床,泣血衷肠?
前人李咸当年游析城,从盘亭徒步东攀。途中所见,"檐皆茅覆,墙尽石甃,居然又一洞天之奇矣。"洞天之内,才会有乾坤世界。并悟得真谛:"天下事者不如见者之实,见者不如闻者之蓄,且留其余步,以待后者。"析城山的境界,奇不仅在山水,更在能感悟宜留余地以自处,且留余地以处人、处事业,处天地万物的道理。
- 中文名称
- 析城山
- 外文名称
- Xicheng mountion
- 地理位置
- 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西南30公里处
- 气候类型
- 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 占地面积
- 20平方公里
- 开放时间
- 全天
- 景点级别
- 山西省级地质公园
- 著名景点
- 王母洞、瑶池、汤王庙
- 主峰海拔
- 1889.5米
- 地 表
- 亚高山草甸
- 别 称
- 昆仑丘、圣王坪
史料记载
析城山,又名析津山、圣王坪、东坪。位于山西晋城市阳城县西南30公里处,方圆2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888米,在250万年前形成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四周崖壁似城,中间凹陷如盆,有东、西、南、北门分析,故曰析城。旧志:山峰顶平、四周如城,有东西南北四门,故名。析城山地表为8.516平方公里亚高山草甸,地下有数量众多的溶洞景观和地下河水,是中国华北地区保存最好、具有一定科研价值的封闭式岩溶洼地,属非常珍贵、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析城是古老的中华名山。中国最早的地理经典文献《禹贡》记载了大禹治水时,沿着山脉从西往东,导山疏河经砥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可见析城山之名甚古,几乎就是伴着中华文明的历史而来。析城山西望黄河三门,中流砥柱,东挽王屋太行,拔地起于中原,横亘大河北岸,俯视中原。华夏远古城市:夏都斟鄩、商都西豪,周东都洛邑,无不踞其屏下。站立黄河岸边,举目北仰王屋、析城,便可见蓝天下,群峰间,隐隐约约,是那云窝雾乡,济水源头,汤王行宫,天地交界。清末民初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今本书纪年疏证》中记述:商汤“二十四年,大旱,王祷于桑林,雨。”桑林在哪里?清《山西通志》说:“桑林水,导源析城之东麓。”阳城县古称濩泽,相传析城山即是当年汤王祈雨处。千百年来,晋豫间官祀民祷,香火不绝。析城山,做为中华历史名山,也是商汤祈雨处。在《禹贡》《汉书》《清史稿》《泽州府志》等多部古籍中均有记载。地貌特征
析城山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坪 上遍布大大小小的石灰岩溶漏斗,民间有“72 个独龙窝、124个鬼推磨、360 个小铁锅”之说。山腰多溶洞,最大的溶洞——老洞,可容纳万人以上。 每遇降雨,除娘娘池外,其余的雨水多顺“漏斗”渗入地下。权威地质专家推测,坪下可能是一个大鱼场。1977年秋,在连续几天降雨后,析城山根水头泉的泉水向上冒出2米有余,成百上千条盲鱼从泉眼中跃出,盲鱼通体透亮,大的约有尺余小的约有寸许,此奇观持续1天多时间。来源:中国·阳城旅游信息网。地理概况
析城山,是中华名山 ,山势为南北走向。主峰海拔1888米。“山峰四面如城,有东、西、南、北四门分析,故曰析城”(明阳城志)。析城山地表为亚高山草甸,总面积8.516平方公里,共计12710亩,土壤覆盖厚度一般在20cm左右。析城山奥陶纪岩溶地貌景观,是在地球漫长的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多次强烈的造山运动形成的。早在4.8亿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沉积生成了一套厚约450m的可溶性碳酸盐岩,此后受加里东造山运动的影响,区域整体上升形成高山,随后长期遭受风化剥蚀及溶蚀作用。到燕山运动的影响,区域发生褶皱和断裂,随着古太行山的隆起,位于县南的析城山等诸山也再次随之隆起成山。到第三纪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析城山等诸山又再次继续隆起,在长期气候湿热,降雨量充沛的条件下形成了现在的岩溶地貌景观。析城山被造山运动抬升(还有一种观点为冰川作用形成)后保留下来的岩溶地貌景观。目前是华北地区保存较好的具有一定科研价值的高山岩溶洼地。属中国北方地区之唯一的岩溶地质遗迹和岩溶地貌景观。不仅具岩溶地质学的科研价值,而且具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景区总体是典型的岩溶地貌景观,种类繁多,形状奇特。晋城析城山特别是坪内地形宽缓,坪外峭崖陡壁,是华北地区罕见的岩溶地貌天然博物馆。晋城析城山在其中分布有多种岩溶景观,如高地石灰岩溶丘形成众多的天然石桌、岩棚等。e其类型有岩溶洼地、孤峰和残丘、岩 溶湖泊、地下河、漏斗、天窗、落水洞、天生桥、溶洞、石芽、溶沟等。晋城析城山因圣王坪内外自然的较大差别,致使其土壤和植被类型截然不同。析城山圣王坪内土壤类型属于山地草甸土;坪外土壤主要为山地淋溶褐土和山地褐土。黑龙洞是析城山顶部现存最大的石灰岩溶洞。析城山地下当有更大规模之溶洞,有待开发。当地的民谚这样描述析城山:析城山上有72个“小铁锅”,124个“鬼推磨”,又有三百六十个“独龙窝”。黑龙洞近通黄河,源如东海。娘娘池为析城山仅有的一处高山湖泊,水面7600平方米。析城山周边为峰林幽谷怀抱,林木茂密,内有木本植物350余种。由于气候属于副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带,所以析城山周围植被既有副热带植物的种类,又有暖温带植物的大多物种,使得此地植物谱系极为丰富。进而为大量植物繁衍生存创造了条件,成为山西省动物种类、数量最多的地区。对析城进行合理开发后,不仅能进一步发挥其旅游观赏价值,还可为地质研究提供便利。历史文化
析城山是中国最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山之一,有十分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经典文献《尚书.禹贡》、《汉书》、《水经注》和唐代房玄龄所着《晋书.地理志》等书籍中都有 十分详细而且准确地记载。从历史记载看,析城山的全盛时期应该是在北宋时期。析城山:“山峰四面如城,有东、西、南、北四门分析,故曰析城”,森林植被覆盖率在90%以上,山秀水美,有“北方张家界”之誉。《竹林纪年》记载:“商汤24年大旱,王祷于桑林(析城山)”,故又称圣王坪。海拔1889.5米,是山西省仅有的几块亚高山草甸之一。析城山在历史上的知名度更大程度上依靠商汤祈雨的传说故事。这在各种文献资料之中有详尽的叙述和演绎。比如王国维的《今本竹书纪年疏证》之中记述:“二十四年,大旱。王祷于桑林,雨。二十五年,作《大劐》乐。”桑林在哪里。清代《山西通志》说:“桑林水,导源析城之东麓。”可为证。古迹传说
析城山景区范围内可见的古迹遗址为以下三种类型:汤王庙遗址群落该遗址群落大致分布在亚高山草甸北部娘娘池东西两侧。西侧为宋金以前的旧汤庙遗址。东侧汤庙为明清以后当地民间建筑。山神庙遗址其分别位于析城山东、西、南三门位置。昆仑四门(战国)屈原《楚辞·天问》曰:“昆仑悬圃,其尻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几里?四方之门,其谁从焉?西北辟启,何气通焉?”(战国)佚名《山海经·海内西经》云:“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栏。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镇之描述析城山有“四方之门”者,主要集中在原住民自古以来的口传和地方县志之上。自古至今,山西阳城人和河南济源人始终称呼析城山圣王坪南北东西四缺口为南门、北门、东门、西门。除四门之外,析城山顶另有五处通路与四门合称“九门”,与《山海经》所记相符,此即“昆仑四门”“昆仑九门”说。道士墓群遗址其基本集中分布在圣王坪西北部,邻近娘娘池的山坡地带。娘娘池:也叫汤王池。位于成汤古庙与成汤东庙之间。“龙窝三百六,一一含甘泉”。唯此毒龙窝积水成天池。相传,和庙同生,与庙共存,为析城风光增添了美色。据说:这个毒龙窝原来不存水。窝底平坦,丛生着一层绿油油发光的青草,肉腩腩二指宽,炒菜很好吃,人们叫青光菜。窝的西南角有一眼天井,庙道挡两根横木,吊水吃。在成汤王祷雨有应:落了一场大雨,周围山坡的地面水奔流而入,泥土糊住天井,水越流越多,变成了一个天池。澄清的池水清沏荡漾,染来了鸟翔蹀飞。汤王陪娘娘常到池边游乐,洗脸、玩水、泳唱。自建庙以后,庙与池相映成趣,人们又改叫娘娘池。清朝咸丰初年:阳城旱、蝗、鼠成灾,娘娘池漏底,水从坪北麓圪垒洞流出,谣传是不祥之兆,不久太平军南来,王发囤参与闹盐粮。广泛流传的历史传说与地方民俗是景区浓厚人文景观的底蕴。例如圣王坪上的娘娘池和胭粉花等涉及到汤王娘娘的起居。大量的传说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加以利用和开发。每年农历五月十二的汤王庙会,是当地传承历史最悠久的地方性民俗节日,他们都是开发析城山旅游度假区的宝贵资源。析城山体呈南北走向,长达20公里。主峰海拔1888米,属太行山脉西南端。岩溶地貌发育,多溶洞、溶蚀洼地、石柱、平谷、岩溶泉等。峰峦挺拔。原始森林茂密,栖有豹、麝、野猪、鹿等禽兽。盛产核桃、木耳、山萸肉、菖蒲等。山顶宽广,有汤王池,附近建有汤王庙。牧草肥美,水源充足,宜于放牧,出产胭脂花(学名:狼毒花 ),现辟为析城山牧场。[胭粉花]学名:狼毒花析城艳,万点胭粉花。仲夏时节,圣王坪上,盛开一种俏丽惊目,胭红粉白的野花。花成蔟状,每蔟怒放数百朵,烂漫于绿草丛中。清代张域咏此花:"万斛胭粉种作田,灵花开放碧峰巅。人间未许窥颜色,时有香风落九天。"花性喜野淡,色虽艳而不含香,至今无人引植入"流淌着地下河。地下水一旦涌出地宅,遗落世外。山花不比牡丹贵,超脱尘风尤惹人。传说此花系汤王娘娘垂泪沾腮滴落花瓣而成,故而叫作胭粉花。花期难永,慕其颜色者须当趁时而访才得有缘相见。然而王妃铅华,布衣难羡,胭粉丽色,或有别解。据地方志书记载,明末农民起义,有一支义军被官兵围困析城山中。后义军中叛徒杀害首领投降官府,又引兵围剿山中义军。圣王坪上,血浸草茎。前清庞太朴有诗曰"金帛不手委紫陌,花钿不插泣青娥。"泣泪"青娥",或是义军眷属,或是被掠民女,即泪血洗面,胭粉染地,花瓣蕊间,必留怨愤。哎!龙草琪花,玉簟琼床,泣血衷肠?
前人李咸当年游析城,从盘亭徒步东攀。途中所见,"檐皆茅覆,墙尽石甃,居然又一洞天之奇矣。"洞天之内,才会有乾坤世界。并悟得真谛:"天下事者不如见者之实,见者不如闻者之蓄,且留其余步,以待后者。"析城山的境界,奇不仅在山水,更在能感悟宜留余地以自处,且留余地以处人、处事业,处天地万物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