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教寺

通教寺位于北京市东直门内针线胡同的尼僧寺庙,它的历史可追溯到明代。它最早为明代一太监创建,清代明改建为尼寺,更名为“通教禅林”。1942年,开慧胜雨对该寺进行了扩建。将山门改为坐西朝东,又迁移寺庙周围的居民,庙区扩大到4亩多地,还将庙更名为“通教寺”。
- 中文名称
- 通教寺
- 地理位置
- 北京
- 气候类型
- 温带季风气候
- 占地面积
- 2500多平方米
历史沿革
该寺的具体创立时间无从考证,传说始建于明代,重修于清代,原是一座只有几间殿堂的小庙。清末民初,殿堂残破,佛像毁坏,只剩下一位老年比丘尼(尼姑)住寺。1942年,有两位福建籍比丘尼开慧和胜雨住北京广慈寺,在净莲寺法界学苑学戒听经,她们决定重建通教寺。募集资金改造大殿,兴建了南北楼、念佛堂、五观堂、大寮等建筑。新中国成立后,通教寺一直严守佛制寺规,尼众们过着如法如律的宗教生活。“文化大革命”期间,经像法物被毁,尼僧离散。1978年以后,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重修了通教寺,将“文革”时离寺的比丘尼召回,恢复了被迫停止多年的宗教活动。1983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建筑布局
通教寺通教寺,山门三间,坐西朝东,面阔9.5米,进深3.8米,内为白灰顶,花砖地,硬山绿琉璃顶,带脊兽及小兽,匾额书 “通教寺”。主要建筑大雄宝殿坐西朝东,面阔五间,绿琉璃瓦屋面,大式硬山三卷勾连搭顶。殿前为三间歇山卷棚抱厦,屋脊带吻兽、正兽及小兽,室内井口天花,饰旋子彩画,地面为水磨石方砖地。南北配殿各七间,灰筒瓦过垄脊,内为白灰顶,花砖地。建筑特点
通教寺山门对面是一片长满苍松翠柏、奇花异草的公园,使寺院的环境更显幽静。进山门后,即为修葺一新的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殿中莲花座上供奉着阿弥陀佛,法相庄严,雕塑精美。大殿两侧是整齐的僧房,左前方为五观堂,右前方是念佛堂,寺内还立有1942年重修时立的两道石碑。通教寺现存主要佛教建筑有大雄宝殿、念佛堂、五观堂、尼舍等,其中较为独特的建筑是大雄宝殿,因其殿内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画像》而名闻遐尔。寺内还有碑刻两块,珍藏日本《大正藏》一部。旅游信息
地址:北京市东直门内北小街针线胡同19号乘车路线:地铁东直门站下车,或413、815路公交车- 西盟佤族自治 1三佛祖佛房遗址
- 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 2茶马古道遗址
-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 3孟连宣抚司署
- 西盟佤族自治 4司岗里佤族村庄
- 西盟佤族自治 5上城佛寺
- 西盟佤族自治 6龙摩爷圣地
- 西盟佤族自治 7国门第一寨
- 西盟佤族自治 8人头桩
- 思茅区 9忙坝鹦鹉
- 西盟佤族自治 10西盟革命烈士陵园
- 西盟佤族自治 11西盟佤山云海
- 江城区 12中华普洱茶博览苑
- 景东彝族自治 13景东文庙
- 澜沧拉祜族自治 14景迈芒景千年万亩古茶园
- 澜沧拉祜族自治 15虎跳石风景
- 西盟佤族自治 16藤索桥
- 思茅区 17洗马河公园
- 西盟佤族自治 18木鼓房
- 西盟佤族自治 19里坎喃朵塔景区
- 澜沧拉祜族自治 20邦崴过渡型古茶树
- 江城区 21斑鸠坡茶马古道
- 西盟佤族自治 22天然溶洞
- 思茅区 23云仙庙山岩子
- 西盟佤族自治 24爬街生态自然民俗村
- 思茅区 25澜沧江第一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