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长城西起临洮县城北面,沿东浴沟北岸向东南延伸,到达渭源县城以北,复向东经陇西县境的北部、东部,横贯通渭源县境后进入我省平凉地区静宁县,全长约300公里(图一)城墙墙体均系黄土夯筑而成。沿途多有遗物暴露。
- 中文名
- 战国秦长城遗址
- 西 起
- 临洮县城北面
- 全 长
- 300公里
- 途 径
- 渭源
临洮
陇西境内的长城是由渭源县郑家坪村段家岔进入陇西北方向的德兴阴山,经福星、高塄、云田、渭阳,从和平乡的沙川里入通渭县四罗坪,全长130多华里。遗址沿梁傍崖,蜿蜒起伏,断断续续,残缺不全。沟谷地带经多年水蚀风剥,遗迹消失;沿山梁地段遗迹明显,夯筑的土层清楚,走向脉络清晰可见。福星乡马莲岘到鱼家咀俗称长城梁,为战国时代筑的秦长城遗址,长约15华里,残垣高1——2米,顶部宽约1——4米,基部宽6——9米,两侧有壕沟,共宽50米,遗址中有大量绳纹板瓦、筒瓦、盆、砖罐等残片。
距县城东北约百里的乌龙沟长城遗址,墙土呈黑褐色,犹如乌龙,翻山越岭,蜿蜒于山峦之间,雄伟壮观。
秦长城对防御匈奴的侵扰,保障边地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全起了重要作用。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杰出创造,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文明悠久的象征。
渭源
渭源县境内
长城自尧甸进入渭源县黎家湾公社的窦家湾、康家山南面,沿关山南下,过卢家后湾、白崖[上丿下山],到城关公社新林大队老虎湾,沿山梁插向大石岔南面,经七圣公社所在地及汪家山达于“城濠队”,北过方家梁、红岘林场上高咀山,转向东到池坪梁,再北经祁家坪南面之史家沟梁(史家庄东面),北到康家崖湾北面,从上盐滩、下盐滩中间穿过,由野狐湾梁进入陇西县境内。
通渭
在榜罗公社四罗坪南面山脊到平道大队许家堡子山脊上,长城遗迹十分明显,并于夯层上发现直径30厘米的方形抹角夯窝。这些地段暴露丰富的红褐色、青灰色不规则绳纹、搓板状弦纹瓦片(图一八)。瓦片厚1.3至1.8厘米。在榜罗一农民处还征集到长城下出土的一块完整的绳纹筒瓦,直径17、长67厘米(图一二)。在四罗坪征集到一块长城建筑用水管,直径27、残长48厘米(图一三),此种水管使用时应以两块合为一圆桶状。许堡大队岘背后四面有一烽燧,上呈半圆形,直径5.2、斜高8、底周长约45米。长城从岘背后下山后,过马家河、涧滩崖边下,翻桃园子梁,经下店子“城濠地”、四湾川,翻牛梦头梁过大河滩进入文树公社境,呈南北走向。然后,经焦家山从庄湾南面下山,由潘家河西面上“城濠梁”,饭梁经卢家咀当庄,从涸涝来西面上山。山顶上长城有一墩台,当地人称望儿台。翻山后从树儿[上丿下山]东边下山过李家沟,此段长城走向为东偏北30度。过李家沟后,从红沟东面上何家坪的“长城坡”,进入第三铺公社“城濠湾”大队姚湾。在“长城坡”山梁上有一段“丁”字形城墙,因部分已平为耕地,仅残留三个大墩,故名墩墩梁。其夯层分别为8、10、13厘米,残高3米。周围暴露许多绳纹瓦残片和绳纹灰陶器残片。姚家湾以北到郭家山一带长城遗迹不明显。到郭家山西面翻野韭菜湾即为第三铺的“长城湾”,约有40米长的长城残迹,高2米以上(图一四)。由于风雨剥蚀,其东侧露出十分清晰的夯层,每层厚8厘米,夯窝亦很明显,略呈方形,四角稍圆,似为木夯之印。此处暴露的绳纹瓦内侧饰规整的菱形格纹,与临洮“长城岭”上采得的极为相似。从“长城湾”翻山到郜家岔梁后经郭家山,过牛谷河,上史家山进入锦屏公社店湾的“城濠梁”,下山过大河沟上阳坡了[上丿下山],经硬湾、贾岔、郭家岔到李家川。贾岔西面长城遗迹不明显,现状为一小路。但耕出的青、红二色绳纹瓦较多,其内侧为素面、布纹两种。从长城断面上可看出其基部深下地表1米以上。由此往东北经权家山、杨家咀、卢家河、翻剪子壑岘梁,过北城公社周家咀、黄家湾南面的“长城梁”到陈家上湾,有一长城遗迹称“小壑城门”(图一六)。长城翻过李家岔南面的那坡山后,即沿北城铺梁(梁上全平为耕地,仅有绳纹瓦残片暴露)北经“鲜家城濠”、朱家湾沟、湾儿来、郭家山。过山从华刺沟东面进入寺子公社境内。上吊咀山,可见四条壕沟、三道凸起呈南北走向。越过王儿河后在潘家峡西面上“长城梁”,经白崖■、过贾家沟的“长城湾”。这一带长城遗迹明显,沿线暴露遗物较多。潘家峡曾出土数块完整的绳纹板瓦及残筒瓦,板瓦宽37、长53、筒瓦直径17.5、残长39厘米。绳纹瓦内侧饰菱形格纹。贾家沟“长城湾”约有300米的一段长城,其南侧夯层清晰,厚8至10厘米,城墙残高2米左右(图一七)。“长城湾”山梁顶上有两道凸起的城墙遗迹和一道壕沟,城墙基部宽10米以上。长城由此处翻山后从“长城渠”下山,过宋家河湾经山坪大队上大营梁到张家湾。此地有一座圆形烽燧遗迹,并有绳纹瓦残片暴露。长城从张家湾翻山后进入静宁县田堡公社陆家湾,经马家堡子高庙梁一直向东北延伸。
定西
定西地区境内的长城遗迹确系秦昭襄王时所筑。史载))秦向西扩展疆土主要有三次:一次是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4];再一次是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年)又使司马错伐陇西”[5];第三次是昭襄王三十七年(前270年)“灭义渠”[6]。前两次未言筑长城事,而“灭义渠”后有筑长城的记载。如《史记·匈奴列传》:“秦昭王时,义渠戎王玉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秦之陇西郡辖有今临洮、渭源、陇西、通渭、天水等地,北地郡辖有今静宁、固原、平凉、镇原、庆阳、环县、合水等地,上郡辖有今榆林、延安、绥德等地。秦昭襄王时修筑的长城恰在陇西、北地、上郡三郡的外围地带,其西起临洮县新添公社三十墩南坪望儿咀,经渭源、陇西、通渭、静宁、西吉、隆德、固原、合水、环县,到陕北靖边、横山、榆林,“于神木县北窟野河侧傍”“而达到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东北的十二连城”,“隔着黄河,和托克托县遥遥相对”[7]。这整段长城属于宁夏、陇东到陕北所辖的地段,史籍有所记载[8]。宁夏、陕北地段基本上已调查清楚,属于甘肃平凉、庆阳二地区所辖地段需待进一步调查。
前述诸家之说,涉及一重要问题,即秦长城是否首起岷县。秦长城首起临洮(即今岷县)说,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稍后见于西汉淮南王刘安《淮南子·人间训》汉代高诱注“西起陇西临洮”,再后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筑长城起自临洮,至于碣石”。而认为秦之临洮即为岷县之说,最早见于唐初李泰、萧德言所修《括地志》,其中说:“秦陇西郡临洮县即今岷州城,本秦长城首,起州西二十里。”此后,一般史籍和有关学者多沿袭此说。如唐杜佑《通典·州郡典》和郑郡岷州条云:“岷州,春秋及七国时并属秦,蒙恬筑长城之所起也。注:属陇西郡,长城在郡西二十里崆峒山,自山傍水而东,即秦之临洮境在此矣。”南宋马端临《文献通考》亦沿其说。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临洮府岷州卫溢乐县条云:“今卫治本秦临洮地,西魏置溢乐县”。清康熙四十一年版《岷州志》古迹条载:“秦蒙恬筑长城自岷州始。”《甘肃舆地记》岷州条载:“秦长城在县西。”顾颉刚先生曾于1937年至1938年亲临岷县调查,而“达岷后,叩城址,无能举者”,未发现任何秦长城遗迹,但在渭源、临洮见“庆坪(渭源辖)之东北山峰峭削,其上长城隐约可辨,窑店(今临洮尧甸)之西北即长城坡也,若断若连,与庆坪同”[9]。据我们不完全的调查,不管从今岷县至渭源(如《中国历史地图集》所绘)还是从今岷县到今临洮之间,均为发现早期秦长城遗迹。甘肃省武都地区文化教育局于1982年10月编印的《武都地区文物概况》载“岷县文物单位”第九号秦代“铁关门长城遗址”,仅备注“有残城”,但并无任何科学的考古说明。“铁关门”是否为秦以后的城堡关隘,似可存疑,从《武都地区文物概况》载的文物分布图上看,“铁关门”位于岷县城西十里公社的洮河南岸,很可能是据史籍记载的“秦长城在县西”而判断为秦长城遗迹德。《狄道州续志》曾对秦长城首起岷县说提出质疑:“《括地志》云:临洮即今洮州,是移长城于洮州矣。《文献通考》云:秦之(临)洮即今岷州,是又移长城于岷矣。是皆未目睹夫长城行由起,故不觉言之恍惚也。《旧志》:长城在临洮城东三十五里,今考其地,在东峪沟北山苍鹰咀起点(按:据实地考察,长城首起三十墩南坪望儿咀,从苍鹰咀以东糖房湾东侧蔡家岭经过)至翠屏铺太平滩山出境,历五十余里。”另外,秦昭王时在陇西、北地、上郡之外围修筑长城,目的是防范北方、西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秦置陇西郡,郡治狄道,即今临洮,西有洮河天险,北有长城护卫,防守有恃。如长城自岷县沿洮河通往临洮,而竟在沿洮河北上一段后,又向东绕一个大圈,而将作为政治军事中心的陇西郡治狄道摈于其东侧城外,这不论在战国还是秦统一之后似都难以令人信服。至于秦灭六国后“北遂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10]者,正确的解释是连接旧有的长城,并在新扩的地域如兰州地区(陇西郡辖)、河套地区(即河南地)构筑新塞[11]。在秦的西疆则利用洮河、黄河险要“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适戎以充之”[12]。总之,秦长城起首今岷县西二十里之说是否为史籍的误记或误断,西起岷县沿洮河是否有一条连续不断的长城“达于黄河之滨”,这里都只能暂时存疑,有待今后进一步的考察和研究。
岷县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遣大将蒙恬率三十万众,筑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哪里是秦长城西端起首之处?关于这个问题,近年来临洮的学者作了一些有益的考察,成绩是可喜的。但是,有些同志将古之临洮混淆为今之临洮。史学根据是不足的。我们不否认,现今临洮有一段秦长城遗址,但那是秦昭王所筑的,而始皇所筑之城,则由于拓地甚广,把起点延伸到了现今岷县城西。
据《元丰九域志》载:"熙州(现今临洮)无古迹,秦长城在岷州界。"在唐代的《元和郡县志》、宋代的《太平寰宇记》、明代的《读史方舆纪要》和今人王国良的《中国古长城考》等各种文献都说:"秦长城的 起点在岷县"。杜佑《通典·州郡典》岷州条下说:"秦长城在郡西二十里之崆峒山,自山旁洮水而东,即秦之临洮郡至此矣。"崆峒山即岷县城西大沟寨的五台山。这里是洮河转弯处,与岷山乡的跌马遗址相对,大沟寨山下之铁关门村,就是秦长城的起点。这里在过去都有标志,后被乡人毁掉。
秦长城起于岷县,有大量的遗物、遗址可证。一是岷县有大量的秦国货币。公元1947年,岷县中堡村发现一秦代窑藏,出土的秦半两铜钱达数万枚;二是有分布广泛的秦瓦遗存。大量的秦瓦布点颇广。城东的龙望台、白塔寺以及城北岷山乡的板达沟,都屡见不鲜。岷县城内,冶家崖文化堆积层(今岷县医院内),秦瓦更多,历历可数;三是岷县北部山区遗存有大量的人工壕沟。卓坪壕沟位于卓坪西北侧,距县城约40公里。壕坎由两部分组成,一条沿山脊西南侧向下延伸,过二级台地直达洮河滩头,长约4公里,当地群众称其为"古城壕"。另一条位于山脚前缘,在溪沟边与古城壕相接,向西北延伸至马连滩村南,长约1.5 公里,当地群众称为"胡道"。古城壕宽5-11米,深度多在5米以上,壕底被村民开垦,辟为农田。当地村民言称"古城壕亘古就有",我们从采集到的瓦片推断,这是秦人的遗 址。秦长城起点在十里乡之铁关门,卓坪一带的壕沟则为有力的证据。长城遗址在岷县,起首处也在岷县,不容置疑。
相关内容
关于战国秦长城的起点、走向问题,见于专著、论述的意见颇不一致。一般都根据史籍所载,认为起点在今岷县。张维华先生《中国长城建置考》(上编)认为,秦昭王时所筑长城“首起于今甘肃岷县之西南,北行径临洮、渭源之境,直达皋兰。再由皋兰东行,越陇山,入固原县境”,并附有战国秦长城图(图一九)。1975年中华地图学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1982年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及四川南充师院编《中国古代历史地图集》中都将战国秦长城的起点标示在今岷县,自此沿洮河北行,连接渭源,经临洮县城东侧抵黄河,沿黄河东北行经兰州、靖远,至祖厉河中游向东与固原长城相接(图二0)。
史念海先生虽亦持战国秦长城首起今岷县说,但所述走向与以上诸家不同,他认为战国秦昭王所筑上郡、北地、陇西三郡长城“以理度之,当起于今甘肃岷县”;今临洮县是两条长城的分岔处 ,其中“趋北方的为秦始皇时的长城”,即由临洮向北抵洮河口,再沿黄河北达河套;“趋东南再折东而行的则是秦昭王时的长城”,它由岷县沿洮河东岸“到今临洮县境,绕县城东行”,经渭源与宁夏固原县境的昭王长城连接[3]。在所附《秦昭襄王时长城图》中,此段长城由甘、宁二省区交界的“城背后”起绘,与西南渭源县北长城相连接(图二一)。
以上诸说,均未涉及我们调查发现的渭源以东经过陇西,通渭和静宁县的这段长城。史念海先生所述长城大体走向较为明确,但图中今临洮至“城背后”的一段与实际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