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恩平儒学宫
首页  > 广东  > 江门  > 恩平   »  恩平儒学宫景点介绍

恩平儒学宫

恩平儒学宫
明成化十四年 朝廷指令荆新会、新兴、阳江三县部分属地复置恩平县,在开设县治的同时,兴建一座学宫,经一年多建成。
中文名称
恩平儒学宫
地理位置
广东省江门市
著名景点
大成殿
始建时间
1480年

概述

儒学宫于清代经九次修建和扩建,为园林式建筑,共分为三进,后为崇圣殿、中为大成殿,大成殿左右各有房屋二间,殿前为月台,台左右为两厢,为竖碑亭各一间,台前为丹樨,月台南侧为哉门,门左为召官祠,旁为文官厅:门右为多贤祠,旁为武官厅:刀外为拌池,架以石拱桥,名为金水桥,池前为文明门。学宫左侧为明伦堂,堂后为尊圣阁:右侧为文昌祠,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文昌祠崩塌,改建为近圣书院。宫内各种木石浮雕琳琅满目,所雕人物景色栩栩咖生,其中尤以明代新会理学家陈白沙先生撰写和手书的《修恩平县儒学宫碑记》力量珍贵。此外还有康熙五十一年的《新迁学宫碑》、乾隆十九年的《候廖公德政碑》、嘉庆二十年建的《重修学宫助捐碑》。儒学宫这座古建筑,于1962年被毁,改建成校舍,现仅存主体建筑崇圣殿和正中的大成殿。恩平人民政府已把它列为重点保护文物之一。陈白沙撰写的《砷记》石刻也已找回。许多游客为了瞻仰古代办学的足迹及研究古代有价值的建筑,不断前来游览和作学术研究。

地址

恩平学宫建于恩平市鳌峰山脚。

学宫历史

始建于明朝成化十六年(1480年),正德二年(1507年),修建棂星门。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知县陈圣煜将学宫迁建鳌峰山下(今恩平一中址),后经多次修建扩建。同治五年(1866年)后,学宫颇具规模:后为崇圣殿,中为大成殿,殿前为月台,左右为两庑,两庑左右为竖碑厅各1间,殿左右为旁屋各3间。月台南逾为戟门,门左为文官厅,祠左为文官厅;门右为乡贤祠,祠右为武官厅;外为泮池,架以石桥,池前为棂星门,门前有一碑石刻上“文武官员至此下马”8个大字。又前为文明门,门前为青云路。庙东为明伦堂,堂后为尊经阁,前为大门,原作学署。庙西建近圣书院。
  学宫是县学和文庙的总称,又称孔庙。教谕、训导既是县教育行政的学官,又是县学的教官。清末,恩平各界代表曾在学宫举行“祀礼”(祭祀孔子)活动。
  民国时期,学宫年久失修,破旧不堪。抗日战争期间,省立中区临时中学(后改越华中学)迁来恩平后,利用学宫设初中部。
  1951年秋,农校从“三联中”分出后,以学宫为校舍。1962年,恩平华侨中学从江洲市迁来学宫建校,拆毁大成殿及左右建筑物,竖碑厅的碑石全毁,只有明朝陈献章写的《修恩平县儒学碑记》一部分被保存下来。
  1965年,崇圣殿属危房,县拨款1万元修葺后,侨中用作办公室。“文化大革命”期间,崇圣殿屋脊用泥塑的两条龙,被当成“四旧”而砸碎。同时,殿边的尊经阁也被拆掉。
  1970年,侨中停办,原校舍被恩城中学利用。1972年,该校为扩建运动场,把泮池连同池上的石拱桥(人称金水桥)拆掉填平。至此,学宫只剩下崇圣殿廓和一块不完整的石碑。
  1978年恩平一中复办,经多次修葺,使“学宫”重放光彩。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