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千真洞
首页  > 山东  > 威海  > 环翠区   »  千真洞景点介绍

千真洞

千真洞
千真洞位于荣成市槎山风景区西北方向的清凉顶。金代大定年间,王重阳东来授徒,创立道教全真教。东牟王处一,字玉阳,于昆嵛山烟霞洞拜王重阳为师,演习道法。道成后,王玉阳东来槎山,住在云光洞内,继续学习道法,创立了全真教昆山派,著教义名为《云光集》,后来,云光洞游人越来越多,王玉阳不堪其扰,看中清凉顶这块宝地,便率领众道徒迁往此地,在其北石壁上开凿一洞,名曰”全真洞“。万历年间,有僧人云游至此,见全真洞景致非凡,便在洞内石壁上刻下了一千尊佛像,于是“全真洞”便更名“千真洞”或“千佛洞”。
中文名
千真洞
地    址
荣成市槎山风景区
景    观
佛像
曾用名
全真洞

洞内景观

千真洞洞口朝南,有一间房子大小,洞壁上刻满密密麻麻的佛像,大者如人,小的盈拳,雕工精细,造型逼真,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佛像雕刻有序,左侧九行,右侧八行,洞门两旁各有一尊大佛像,共是九百九十八尊。另外两尊在北山坡一处称为“上天梯”的侧壁上。传说,小佛可避难消灾,增加智慧和力量。千真洞

景点历史

金代大定年间,王重阳东来授徒,创立道教全真教。东牟王处一,字玉阳,于昆嵛山烟霞洞拜王重阳为师,演习道法。道成后,王玉阳东来槎山,住在云光洞内,继续学习道法,创立了全真教 昆山派,著教义名为《云光集》 ,后来,云光洞游人越来越多,王玉阳不堪其扰,看中清凉顶这块宝地,便率领众道徒迁往此地,在其北石壁上开凿一洞,名曰”全真洞“。明朝道教衰落,佛教兴起,万历年间,有僧人云游至此,见全真洞景致非凡,便在洞内石壁上刻下了一千尊佛像,于是“全真洞”便更名“千真洞”或“千佛洞”。

千真洞的由来

道教圣地惊现千尊佛

据说乾隆年间,和珅向乾隆奏本,形容槎山险峻时说:“上三年,下三年,踩蹭脚滚三年”。在这雄伟壮丽的槎山美景中,清凉顶北峰脚下的峭壁上,有一人工开凿的大石洞。洞口上方题刻“千真洞”三个大字,洞室进深约8米,高约1.9米,宽4.3米左右。人们惊奇的发现,洞内竟然刻有千尊佛像造型!每一尊雕工都异常精细,栩栩如生,所有造型无一雷同,就连面部表情也表现的淋漓尽致,精湛至极!这便是我国海岸边仅见的一处佛教石窟寺——威海槎山千真洞。长期以来知道千真洞的人并不多,于是,这一国宝只能沉睡深山,一睡上千年。1983年,文物普查时,曾对千真洞进行初步调查,形成的资料制作记录存了档,因此,学术界和公众到目前为止对它还不甚了解。

洞内佛像少两尊 洞外发现“双人坟”

在山崖巨石上开凿的佛教洞窟称为石窟寺,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中国开凿石窟寺最早在三世纪,盛行于5—8世纪(北魏—中唐)。在山东省内自青州至荣成海边,不乏名山大川,但是除了槎山“千真洞”外,却再也找不出一处石窟寺。因此,槎山千真洞被称为“中国海岩第一石窟寺”。探索永无止境,还真有心细之人对千真洞内的佛像认真数了一遍,这一数不要紧,只有九百九十八尊,少了两位,那两位呢?据传,洞内的确原有佛千尊,其中两位年轻者,血气方刚,对清规戒律诸多不满,多次受戒,终于有一天忍受不了,便乘着朦胧月色逃走了,太乙真人算就二人逃走,便差众人紧追,危急中,两人便入绝壁之处躲藏,太乙真人便用法术将二人定在那里,这便是我们现在攀爬清凉顶时所见的两尊“摸索佛”。现如今,两佛形象因暴露在外,侵蚀严重,面目不清,两佛旁有“大——年——”字样,应是年代题记,偏偏是这“大”字后最关键的字缺失,令我们扼腕叹息,平添一处遗憾。但即便能够确认,这真是洞内所少的那两尊佛吗?摸索佛与千真洞是同一个时期开凿的吗?对于千真洞的开凿者一直是一个谜团。在千真洞景区,有一座“双人坟”,因年代久远,仅剩一略高于地面的土丘,没有人能说清坟中所葬何人。他们会是“千真洞”的开凿者吗?据说坟里埋着一对青年男女,哪朝哪代无从考证,但有一个凄美动人的传说为世人流传。有一对金童玉女相爱,触犯了天条,被打到凡间,玉女生在大户人家,金童却出身穷苦,但是他们再次相爱了,结果遭到双方家庭的誓死反对,于是两人逃到槎山成了婚,后家丁追至,两人无处遁逃,便登上清凉顶跳了崖,化作一对鸽子,鸣叫于山海之间,从此,世间便有了鸽子。人们被这凄美的爱情故事感动,在山上著坟,供奉香火三年。传说无从考证,传说只不过是用来对无法解释的历史给我们一个心理上的安慰,我们又如何根据传说考证这坟中之人?如果有一天,打开这座古墓,它会呈现给我们怎样的故事?它埋葬的究竟是凿洞之人还是那一对至死不渝的恋人?只是善良的人们宁可相信这故事是真,当我们看到鸽子便会想起世间那痴恋的男女。

“龙泉神井”迷中迷

千真洞存在于“上三年,下三年”的险峻之处,开凿者如何维持自己的饮食供给?即便粮食可以背送上山,食用较长时间,那水源问题如何解决?在“千真洞”景区的空地上,有一水井,甘甜异常,据说不仅能解渴,还具有消炎的奇特功效。游人来此山,如果不喝碗龙泉神水就是莫大憾事。井旁石碑上刻有“龙泉神井”四字,这一“神井”由柞炭、棕榈、沙子铺底,是铁槎山又一奇景,他奇在何处呢?此井在海拔五百多米的山上,四周均为悬崖峭壁,哪里来的这许多水?而且井水久旱不涸,雨多不溢,神也!另外,此井旁石碑后面,刻有许多文字,其中有一句话:“如重修槎山,庙宇水不够用时,可打开另一眼密封着的井”。这眼至今无人知晓的井在哪?这又是一处迷中之谜。是否当年便有这样两眼神井?是否就是这两眼神井解决了水源问题?是否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神井是上天有意安排?

茶叶洞内有玄机

千佛洞景区还有一茶叶洞,同样位于峭壁之上,洞深莫测,洞内花草树木冬夏常青,据说洞内有诸多宝物,还有棵茶叶树,是槎山镇山之宝。古时,曾有两位南方人行至此处,捡拾一片树叶,树叶抹过,其中一位盲人复明,留下“南人探宝,只得一叶”的故事。此洞险峻异常,且洞口上部悬崖成45度斜角,当地人说“凡是吃五谷的,都无法进入此洞”,但是槎山西侧大庄村有个叫刘八的人,民国初年进过此洞,他居然将茶叶树砍下,驼回家烧了饭!当地人还将这件事编成了戏剧“刘八盗宝”,刘八也因此受到了槎山会首的处罚。这个凡人难入的茶叶洞内又会是什么呢?里面也会刻有佛像吗?会有碑记吗?有文献资料吗?我们期待着有一天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入此洞,去探宝,去解密。

开凿年代扑朔迷离

围绕千真洞究竟是千真洞还是“千佛洞”,以及开凿年代和开凿者,人们各有纷争,互不相让,吵吵闹闹千年不休。有人提出是王重阳的徒弟王处一(号玉阳)用钵开凿的。为了揭开千真洞开凿之谜,有人看遍槎山碑刻,终于发现了这么一句:“口乘所载,玉阳以钵完成者”字样(口乘大概指《齐乘》,私人撰写的山东地方志),又加上千真洞洞室凿痕成弧状,颇似钵痕,所以便有如此一说。但是我们知道钵多为陶器,一般为僧人盛饭所用,无论如何我们也无法想象它是如何用来开凿石窟的?此说一般被视为纯粹的无稽之谈。还有人根据洞口“大明万历四年”的年代题记,提出由明代僧徒雕刻开凿的说法。此说立刻遭到围攻,很快被充足的论据所否定,成为死的最早、最惨的一种观点。首先,“千真洞”前是一个道教庙群,据载,这一庙群建于金大定年间(公元1115——1234年),距今约有八百年左右。此地至少从八百年前到现在都是道教圣地,道人怎会开凿佛窟?可见,此雕刻年代应在建道观之前。而且,历史上对此洞是“千真洞”还是“千佛洞”,佛道两家早有争论。直至明代南京工部尚书丛兰的孙子——丛仲揖,提笔写下了“千真洞”三个大字,道教如获至宝,选派优秀工匠,一夜之间凿于洞口之上,从此,“千真洞”一名才仿佛获得了官方认可,加盖了官方公章,名正言顺。如此看来,又怎么可能是明朝僧徒雕刻的呢?!

其它说法

也有人提出开凿于唐代的说法。据考证,石窟起于东晋,兴于北魏,盛于隋唐。一般认为自东汉明帝遣使通西域,用白马驮回大名鼎鼎的四十二章经,建白马寺,从此佛教正式在我国传播开来,白马寺成为佛教祖庭。而自唐武宗灭佛后,佛教在中国开始衰微,直到清代才又开始重信佛教。槎山现存文献中恰恰没有唐代以前关于“千真洞”或“千佛洞”的任何记载,所以有人据此提出这种说法。但是,凡知道杨贵妃者,便知道唐朝人喜欢丰满,从唐代初期的代表作龙门石窟来看,面相丰满端丽,风度雍容典雅,而千真洞里的所有佛像,眼球凸出,面形消瘦,根本不是唐代风格!大唐开成三年(公元838年)有日僧圆仁入唐求法,到大中二年(847年)归国。著《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与《大唐西域记》《马可波罗游记》并称东方三大游记。书中详细记述在中国的见闻行迹。其间,先后三次在赤山法华院居留,时间长达三年零六月。在居留期间,也同法华院周边寺院交往。书中记有“十四日辰时,辞山院…... 往真庄村天门院相看法空阇梨”;“ 十七日··· 往南山法空阇梨院”; “十四日··· 往刘村··· 见白石弥勒像”。凡三次。未有槎山石窟相关记载。槎山与赤山法华院咫尺相邻。彼时,若槎山石窟在世,赤山僧众不能不知晓,高僧圆仁不能不朝拜,不能不记述。金大定九年(1169年),全真教王处一从昆嵛山徙居槎山天然洞穴—云光洞,清修苦练九年。丘处机有诗赞曰“九夏迎阳立,三冬抱雪眠”。后有《云光集》问世,收诗词六百余首。集中有《咏查山石芝》一首,(彼时槎山写作“查山”)《咏铁查山石芝》一首,《题云光洞》一首,《查山宋少翁施经坐醮》一首,《满庭芳 住铁查山云光洞作》一首。唯独没有槎山石窟的有关诗词,不亦怪哉!查阅存世的金元时期全真教相关文献—《玉阳体玄广度真人王宗师道行碑并序》并无王玉阳开凿千真洞的记载。《云光集》中另有一首《买查山上清观》似可佐证王处一未开凿槎山石窟。还有《释门张善有索》一首,《禅门求教》一首,《禅师问道》一首,可证王处一与佛门有良好互动。《云光集》中的赠答诗词极多,大多明确标示赠与某地某人。全真教倡导儒释道三教合一,此时若有槎山石窟,王玉阳不能不有所作为。槎山石窟巧夺天工,颇能冲击视觉,震撼心灵,玉阳见之,得无诗兴乎?王玉阳选择槎山修炼本身也可反证彼时槎山无佛教活动。观上述两则具体事例,无理由不有所记述。应该记载,而无记录,应能认定槎山石窟在金朝中叶以前尚未出世。元至正元年(1341年)《重修望浆院记》中有“南观九顶铁槎山,上有洞府千佛之圣迹”的记述。(望浆院在上庄镇东古章村南望浆寺山)至正七年《重修增福延寿宫碑记》内载“南望波洋,东涌霓虹,西睹千像”。称千像不称千佛是求押韵。增福延寿宫位于槎山云光洞前。这说明槎山石窟不晚于元朝后期出现在世人面前。长春真人丘处机西行觐见成吉思汗,成就“一言止杀”无量大功。全真教受到尊崇,一时间在北方空前发展壮大起来,不免有改寺为观之举。又谁知世事无常,河东河西一刹那。到了蒙哥、忽必烈当政,由政府出面组织了多次佛道辩论,全真道均以失败告终。全真教急剧上升的势头遭到遏制打压,自此急转直下。终有元一代,再无复兴。这应该是槎山石窟凿刻的时代背景。王重阳虽是陕西人,全真教开枝散叶却是在胶东。槎山又是其弟子王处一的修行场所。王处一开创了全真道嵛山派。槎山可以说是其发祥地。惟其如此,释家在槎山开凿石窟寺才显得有意义。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刻本《山东通志》明确记有“千佛洞,在文登县南一百二十里,洞中有石佛千余。”嘉靖二十六年编纂的《宁海州志》中亦明确记载“千佛洞,在县南一百二十里,洞中有石佛千余。” 此时,槎山石窟洞口上方应该已经刻有“千佛洞”三字。现在,我们在洞口上方看到的是“千真洞”三个字。其中“真”字与其他两字不同。“真”字所在平面明显凹于另两字。“真”字所处岩石表面覆盖苔藓较另两字稀薄,颜色浅淡。“真”字是由“佛”字削去改来的。在“千真洞”三字两侧有落款。右侧从上至下一行刻“大明万历四年孟春”,左侧从上至下分两行刻“文登汤谷丛叔模书晓亭刘笺刻石”。这两侧落款所处岩石表面与“真”字所在表面外观相似。很明显“大明万历四年孟春”,这是佛改真的时间(1576年)。或言万历四年为题刻“千佛洞”的时间。由元至正元年(1341年)到明万历四年(1576年)二百余年,竟无题刻,于理难通。“真”字岩石颜色较另两字明显浅淡,平面光滑。表明两次镌刻时间相距很长,应不下百年。“千洞”两字所在岩石表面已与周围岩石混为一体,看不出差别,说明题刻“千佛洞”的时间悠久。不知现代科学技术能否探测出具体时间?洞内亦应刻有镌佛时的信息,或立碑铭记,恐怕佛改真时也一并销毁,现在已无从探寻。清光绪本《文登县志》载“铁槎山清凉顶......有明万历二十二年碑云:宁海州信人郑天福、曲三才同往苏州府,发心建造昊天玉皇圣象一尊,......载至本山顶洞供奉......”此玉皇像现存。玉皇大帝属于道教神祗,几曾见佛家供奉?可进一步证实道家削佛为真,占居洞窟,改寺院为道观。这真是风云变化不可测,到了明代世宗崇道。(被海瑞骂的那位嘉靖皇帝)“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道士在民间就又强大起来。在王玉阳的修炼道场有佛家石窟,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道家人士想必意难平。在有利的大环境下,佛改真也就理所当然了。不知当时有否流血。可叹!道士们能削佛为真,也就是认佛为真。这也算是对三教合一的一种现实领悟,真可谓活学活用!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