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木栅动物园
首页  > 台湾  > 台北   »  木栅动物园景点介绍

木栅动物园

木栅动物园
台北动物园(Taipei Zoo)又名木栅动物园、台北市立动物园)设立于1915年,原址在台北圆山,1986年迁至台北市文山区木栅(台北市文山区新光路二段30号),隶属台北市教育局。全园占地约165公倾,号称“亚洲最大的动物园”,园内包含8个户外展示区、6个室内展示馆、5个环境教育教学场所。整个园区被次生林山坡地所围绕,是一处结合自然景观形成具生态特色之休闲场所。"猫空"是台北动物园邻近景点,缆车站位于捷运站一旁。
中文名称
台北动物园
外文名称
Taipei Zoo
地理位置
116台北市文山区新光路二段30号
气候类型
亚热带气候
占地面积
165公顷(1.65平方公里)
开放时间
9:00——17:00(下午16:00停止入园)
门票价格
新台币60元
著名景点
貓空缆车、深坑豆腐街、平溪线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城市
台湾台北
建议游玩
2-3小时
适宜游玩季节
全年皆宜

实用信息

门票信息

60台币

开放时间

9:00——17:00

最佳季节

四季皆可

建议游玩

2-3小时

介绍

台北市动物园最大的特色是展示环境的布置上采用“地理生态展示法”,依照动物原先的生存环境加以布置在新的环境内,使动物脱离铁笼的束缚,有自由的活动空间,并创造出与动物原生地最接近的生活环境,使动物不必去改变其生活习性,也让游客更能了解动物。其内还有儿童游乐场和野餐区,是一座具有教育、研究、保护及娱乐功能的动物园。1986年,滚石唱片集合了齐豫、黄韵玲、李宗盛、潘越云、周华健、张艾嘉等实力歌手录了一首《快乐天堂》,并出了同名唱片,就是为了纪念动物园搬家。

园区特色

园区室外有台湾乡土动物区、非洲动物区、沙漠动物区、澳洲动物区、蝴蝶公园、长臂猿岛区、水鸟区、儿童动物区、亚洲热带雨林区、温带区等动物区;室内有夜行动物馆、极地动物馆、蝴蝶馆、企鹅馆、无尾熊馆、昆虫馆、水族馆等;已有各种动物300种3000只左右,其中不乏难得一见的珍奇异兽,令人眼界大开。所有栏舍皆自然化,利用鸿沟阻隔法,起伏不平的地形,使动物脱离樊笼的束缚,有更自由的活动空间。尤其在环境的布置上,采取最进步的地理生态展示法,动物可拥有与其原生地极为类似的家,参观者也可借此获得完整的生态知识。亚洲热带雨林区为潮湿多雨的密林,里面镇园之宝有亚洲象、马来貘、河口鳄鱼、大蟒蛇、老虎、花豹等;温带区里则有麋鹿、美洲野牛、河狸等许多濒临绝种的动物;惹人怜爱的树袋熊居住在儿童动物区中,小企鹅则栖息在极地馆温带林区中。辽阔的非洲动物区,有河马、非洲象、犀牛等旷野动物漫步;以灯光控制环境的夜行动物馆里,栖息着褐林枭、白鼻心等夜行动物50余种;大鸟园里则有鲜丽缤纷的世界异鸟,令人目不暇接。

主要展区

儿童动物园2004年11月开幕,是由原本的可爱动物区改建而成,系针对中、小学生的的自然教学而设,以埤塘、水田等湿地与郊野生态造景为主。由“田野生态展示区”、“本土农村生态展示区”、“农庄动物展示区”、“宠物主人教室”所组成,点出人类与动物间的密切关系,提供学童、家长与老师一处共同体验与学习的空间。台湾乡土动物区展示台湾的原生动物与栖息环境,展场模拟动物原生栖地的生态环境。知名动物有梅花鹿、台湾黑熊、台湾猕猴、台湾山羌、台湾野猪、白鼻心、赤腹松鼠、水獭、台湾长鬃山羊、大冠鹫。展示20余种本土野生动物,以高比例的台湾特有种与亚洲种著称,其中不乏几近绝迹的珍贵品种,如云豹、蓝腹鹇、梅花鹿等。亚洲热带雨林区1998年落成,模拟东南亚热带雨林的生态景观,依展示动线规划成河口生态、密林生态及林缘生态三大展示区,是岛内首座兼具雨林景观与活体动物的生态展示场。知名动物有鳄鱼、猩猩、长臂猿、老虎等。大象明星:亚洲象林旺1954年入园,2003年2月26日过世,享年86岁。林旺的妻子——亚洲象马兰,1952年入园,2002年10月14日过世,享年54岁。沙漠动物区以随风摇曳的棕榈树模拟中东地区的热带沙漠环境,展示最具沙漠动物代表性的单峰骆驼及双峰骆驼,另有剑角羚羊、弓角羚羊、阿拉伯直角羚羊。澳大利亚动物区展示澳大利亚特殊的生态环境和动物,本区栽种许多澳大利亚特有的桉树,展示仅分布在澳大利亚的大灰袋鼠及体型名列世界第二和第三的走禽——鸸鹋、食火鸡。袋鼠更是本区最具特色的代表,展示种类多达六种。非洲动物区模拟非洲草原的生态环境,展示以中大型动物为主,大多数采混群展示,以邻近水塘的树荫与灌丛来模拟东非莽原动物聚集的情境。本区展示动物中有数种列名于华盛顿公约,受国际贸易管制的濒危珍稀物种,包括非洲象、斑马、河马、长颈鹿、犀牛、黑猩猩等。狮子明星:非洲狮狮忠,原为英国皇家大马戏团所豢养,1990年至台湾巡回演出时遭遗弃,隔年由台北动物园所收留,在园期间长达16年,由于曾长期受过马戏团训练,性情温驯听话,2007年4月22日过世,享年26岁。温带动物区本区主要展示栖息于温带草原和森林中的动物,包括普氏野马、美洲野牛、麋鹿、棕熊、亚洲黑熊、山狮、林曳、河狸、水獭、浣熊、小熊猫等。其中蒙古野马、美洲野牛和麋鹿,都是早已在野外销声匿迹的大型动物。鸟园区位于动物园东南方,占地约4公顷,包括鸟类形态区、雉类与珍禽区、鹤园、鹦鹉房、生态鸟园及水禽区,展示鸟类约140种。知名动物有红鹤、鸵鸟等。其他展区水鸟观察区:为一湖泊,用以吸引许多鸟类迁徙过境或定居。湿地生态园:有完整的湿地生态体系的展示。虫虫探索谷:为一天然的溪谷,适于观察自然生态。

室内展馆

两栖爬虫动物馆馆内设计分为湿地、热带雨林、温带森林和沙漠四大类,以不同的生态系展示各种两栖爬虫活体动物。除了模拟栖息地之外,馆内还规划了“演化”、“形态与构造”、“栖息环境”、“行为”、“生活史”、“多样性”、“两爬与人”、“保育”、“小心毒蛇”等主题的图文教育及标本解说,并重视本土物种的典藏,推出一系列以台湾为主题的特展。夜行动物馆夜行动物馆于1989年开放。利用光线控制营造黑夜的环境,使游客能够观察欣赏到夜行性动物的生活。此馆展示区共两楼。一楼展示大厅可观察猫头鹰、绒鼠、巨水鼠、白鼻心、肆猫、蜜熊、浣熊等小型灵长类 及小型猫科动物,二楼则以软骨鱼、硬骨鱼、两生类、爬虫类、鸟类、有袋类、贫齿目为主,二楼后半区尚有台湾溪流原生种淡水鱼及古代鱼的展示。无尾熊馆1999年8月由澳大利亚黄金海岸库伦宾保护区引进两只公树袋熊(又名无尾熊、考拉),命名为哈雷和派翠克,母树袋熊丽琪和夏娃于2001年9月来到台北动物园,2003年10月,丽琪为动物园新添了一只树袋熊宝宝,命名为Q比(公),2004年10月又引进一对树袋熊,分别是珍珠和Matty(公)。树袋熊哈雷于2004年诊断出患有鼻癌(侵犯上颚骨、鼻中膈及鼻腔的软骨及骨混合瘤),经兽医建议于同年11月1日上午安乐死。企鹅馆位于温带动物区,展示国王企鹅和黑脚企鹅,有量身订制的房间和水池,以及完整的企鹅生态图文解说。2001年9月,由园方培育出第一只小企鹅,由民众投票命名为黑麻糬。昆虫馆昆虫馆于2005年4月24日开幕。此馆共有两层楼,一楼包括网室生态区、食草栽培温室、昆虫未来馆、昆虫特展室,二楼则有序幕展示室、多媒体教室、台湾区昆虫、台湾区温室、夜行昆虫区。新光特展馆-熊猫馆新光特展馆斥资3.2亿于2008年6月建成,是专用来展览世界珍稀动物的多功能特展馆,占地1678坪,楼高三层,一楼设三个室外展示场及多媒体教室,来自四川的大熊猫“团团”“圆圆”的家就安在这里;二楼为游客服务中心,三楼为可容纳250人的国际会议厅。现在团团圆圆已经有了一只小熊猫,名字叫做圆仔

交通信息

轨道交通:台北捷运1号线"文湖线"终点站-动物园站。缆车索道:猫空缆车站。台湾好行巴士:"木栅平溪线"(台北客运)795路-(全部行程1小时)十分游客中心?平溪?菁桐?木栅捷运站,换乘捷运一站即抵达动物园站。

发展历程

(一)日本侵略时期(1914年-1944年)1914年,日本人大江氏在圆山开设一处供民众观赏花木与动物的园地。1915年台北厅政府将之收买,改为官营动物园,当时以哺乳类、鸟类及爬虫类为主,台湾本土动物比例甚高。1944年台北开始遭空袭,因恐猛兽在栏舍毁损后逃出,因此处死许多动物。(二)圆山时期(1945年-1986年8月15日)战后初期,动物园刚从战火中走出动物量少,1950年代开始扩建并大量引进新动物,新增兽栏园区,并开始以动物表演、动物展览会等活动吸引游客。(三)木栅时期(1986年10月31日以后)1986年9月14日,圆山的动物们在市民的夹道欢送下,一路移往木栅的新址。相较于圆山时期以饲养动物提供休闲育乐的功能为主,搬迁木栅新园区后,加强了动物的养护、推展环境教育,并及于研究与保育工作等。

两岸交流

(一)大陆赠台大熊猫安置地2008年底,中国大陆赠与宝岛台湾的大熊猫“团团”、“圆圆”就安置在台北动物园。除了已经完工的熊猫馆,园内也有大片竹林供团团、圆圆享用,为了两个娇客住的舒服,馆内的设备也曝光。70多平方米的大空间,用4厘米厚的强化玻璃与外界隔开,里面设有栖架用以漂流木制成,可供团团、圆圆攀爬,24小时冷气空调能够控制温度,还有录像观察状况,布置假树花草营造丛林气氛。熊猫馆大厅挑高圆顶,四周设置熊猫生态教学广告牌,竹子作为大厅的造景。熊猫馆设有24小时保全系统监测录像,并与园内驻卫警和邻近派出所联机,熊猫食物包括竹子、窝窝头等在喂食前,会先进行毒物检测,并对栽种熊猫食物的竹林地点保密,一切就是要确保团团、圆圆的安全。(二)回赠大陆的台湾长鬃山羊、梅花鹿台北动物园择定做为大陆大熊猫与珙桐回赠物种回赠的包括台湾长鬃山羊及梅花鹿各一对。其中,长鬃山羊取名“长长”、“久久”;而梅花鹿因身上有斑点像元宝,取名“富富”、“贵贵”。据了解,长鬃山羊是台湾保育类动物,也是中国台湾岛本土唯一土生土长的牛科动物,园内繁殖相当成功。梅花鹿曾在台湾的野外族群消失,由动物园提供种源繁衍复育成功,深具意义,加上鹿角形状酷似台北的“北”,被动物园列入参考名单,被选为互赠的物种。另有一说是因“梅花”有坚毅不拔之意,另与大陆赠台的国宝级植物珙桐树相呼应。台北动物园介绍,全身有白色斑点的梅花鹿,虽非保育类野生动物,仍获选为互赠动物之一。根据介绍,荷兰侵占台湾时,曾大量外销鹿皮,造成梅花鹿濒临绝种,1969年在野外绝迹,动物园内保存的梅花鹿族群,成了台湾梅花鹿保育复育的重要种源;1984年二十六头梅花鹿到垦丁公园复育成功,至2008年已复育三百头以上,保育有成,但园内仅十只。梅花鹿角每年于三、四月间脱落,四、五月长出,至八、九月间新生完成,成为打斗争王的利器,每年的十一、十二月为发情期,繁殖力最强,台北市动物园内可能已有梅花鹿受孕,不过,怀孕的动物不宜长途飞行,若两岸确定赠送日期,动物园再择定一对长鬃家族及一对梅花鹿,检疫后运送至大陆的动物园。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