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石马寺
首页  > 山西  > 晋中  > 昔阳   »  石马寺景点介绍

石马寺

石马寺
石马寺位于山西省昔阳县西南15公里处的石马村。石马寺最早叫落鹰寺,北魏石窟建成后,取名石佛寺,到唐朝传说李世民赐石马一对,易名石马寺。北宋熙宁年间,围像建廊筑寺,后经元、明、清历代多次扩建,规模日渐扩大,香火旺盛。
中文名称
石马寺
地理位置
山西省昔阳县西南15公里处
原    名
落鹰寺
扩建时间
北宋熙宁年间

历史

这里,原是一处规模不大,以石刻为主体的摩崖造像群,后人依像造屋,筑以殿阁,遂成为佛寺布局。宋代时,名为寿圣寺,因寺前有石马一双,人们俗称之为石马寺。石马寺中,现存石刻造像千尊左右。这些石雕中,大者5米,小者5厘米,高1米以上者66尊。其中,北魏、北齐造像约占70%,其余均为隋唐作品。

建筑

石马寺风景区位于昔阳县大寨镇石马村境内,距大寨旅游区8公里,景区开发面积4.45平方公里。石马寺是一处以石刻造像与寺庙建筑相结合的宗教建筑群,它始建于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4年),距今已有1470余年历史。寺内所有石刻造像均分布于三块巨石的七个崖面上,共有3个石窟、178个佛龛、1300多尊造像,佛像最大的5米,最小的5厘米,造型优美,刻工洗炼,与云岗、龙门石窟造像有异曲同工之精妙,被中外石窟专家称为“我国石窟艺术的小家碧玉”,是山西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发展

“土改”、“文革”寺庙遭到破坏,百废俱兴。2004年,县委、县政府全力实施“旅游兴县”战略,县政协常委、民营企业家李志恒投巨资实施开发。石马寺风景区本着“借大寨牌、打国保旗、作生态文章”的开发理念,突出石文化、佛文化的特色,强化生态游个性,除将原有寺院做到修旧如旧外,还重点围绕“一寺、一河、两山”,建设“一林、六馆、八景”,使石马寺风景区真正成为晋冀两省周边地区的宗教朝圣地、休闲度假村、生态旅游园。建造石马寺风景区从2004年9月份动工以来,现已完成投资1800多万元,其中旅游路11.7公里,景区绿化600多亩,植树5万余株,河道治理1000米,新建和修复山门、大雄宝殿、观音殿、玉皇庙、钟鼓楼、古戏台等寺庙建筑3000多平米,一期工程已全部结束,2006年“五一”正式对外开放。二期工程正在施工,主要包括人工湖、大王庙、游乐园、生态园等旅游项目,总投资将达到6000万元,预计在2010年将全部竣工。

文学描写

《昔阳石马寺》作者:二月河南阳有座香严寺,洛阳有座白马寺,昔阳有座石马寺。我生在昔阳、幼居洛阳、老蛰南阳,“三阳”是我一生最为萦怀的三处地方,且有这么三处要紧寺院。白马寺是天下祖庭,是汉明帝夜梦西方圣人,醒来下令建的华夏第一座寺,这是顶尖级的文化引进了。香严寺是唐天宝之乱后唐宣宗的避难之地——他在里头躲了七年,而昔阳的石马寺遭冷落,大约因为它离枢纽城市远了些吧。我们驱车去观瞻这座寺。其实这里离昔阳只是咫尺之遥,窗外的青葱岗峦闪烁着绿宝石那样的亮彩,中间还嵌着条小河,或者说是“溪”,逶迤蜿蜒悠游而行,一会儿就到了。我的第一印象这座寺规模不是特别大,但极美观洒脱,整个寺院全部裸呈在溪边的山坡上,越小桥过溪,一级一级的阔大台阶,可以从容拾阶而上。整个寺院重楼玉宇,亭榭台阁,如同用玩久了的积木垛起来的那样。我见过的寺院是多了,但这样的格调颇叫人费心琢磨:怎么和别处不一样?新么?不新。这座寺是老牌子、老资格。寺中碑记载北魏永熙三年,也就是公元534年,这里已经动工开凿佛像,3个石窟,100多佛龛,1500多尊石佛已在这里坐了近1500年,凝神眺望溪对岸的青山。它的“文化资历”越过所有的唐代寺院。这是依山借势、层层砌殿建起来的,这寺其实是用殿宇将北魏石窟包裹了起来。很快就要进驻僧侣,择日开光。有位叫李志恒的企业家挖煤挣了钱,与昔阳县政府合作,把废了几十年的断垣残殿收拾成这般模样。不算很大,但极阔朗明媚、大方潇洒。然而就我的知识,所有的寺院都叫“丛林”。上头几个修饰词,应该说是一般寺院忌讳的阙失,寺院应该是讲究闳深、古静、安谧,茂林修竹、葱茏掩映,天色阳晴时“禅房花木深”,天色阴霾,那么就是“楼台尽在烟雨中”——这么着才对。我一下子悟过来了,什么地方“和别处不一样”,是所居者有异呢!是昔阳县土石山岭式那样的地貌。这里多是旱天,你别想在这里观什么烟雨,树木最多的是荆和棘,高大乔木都不太多,一般寺院里常见的银杏、松、柏、竹、菩提、冬青就更难见到。这样壮观的寺院筑在山坡上,自然就格外显眼,白露无隐。我心中的诧异一下子又回落下去。雨水少,无大树,不是石马寺的过错,这也是缘分使然。老佛爷就这样安排造化,他在别的地方婆娑烟雨,这地方他就要沐浴阳光。这是风格。石窟造像其实与云冈、龙门大同小异,因为重重殿堂罩起来,佛们坐在那里,更显得雍容,安详地看着我们一帮俗客。引起我大兴趣的,是有一尊观自在菩萨坐像,头部已经阙失半边,身体微斜,一手支地,体态姿势一下子让我想起达.芬奇的速写人物,漂亮优雅极了!我逛几处寺院,那里人都说他们有座“东方维纳斯”塑像,看了看虽好,却都有点夸张。这个观自在的自由奔放形态——我不说,你自己去看。另有大兴趣的是这里还有个石头暗道,石窟里的秘密石道中有石室。这是最近收拾寺院才发现的奇观,他们解释说是为避史书中说的灭佛藏身藏经修的。我觉得有点牵强,地道的出口是地藏王殿,说是修十八层地狱,庶乎尽人意。元代翰林王构有诗说石马寺“碧水孤村静,搞岩石寺阴,僧谈传石马,客至听山禽……夕阳城市路,回首隔丛林”。明代尚书乔宇诗云“千古按图空做马,万年为瑞今从龙”。这说的是“石马寺”名字的由来:唐皇李世民在此遇难由神马营救的故事。我看了看寺山门不远的两匹石马,太阳底下静静地站着,不知它转的什么念头,也不知这念头转了多少年。他还会再往后想事“如恒河沙数”年的罢。甘肃的麦积山、敦煌,云冈、龙门都有石窟,然而那里都是“旅游单位”了,专门挣游客钱的。北魏石佛重新开光,受善男信女香烟礼拜的只有一座昔阳石马寺。什么叫“粹”?我的理解:独我所有,别人没有就是粹,就是特色。他们送我一张《晋中日报》,标题形容石马寺:古老、厚重、神奇、神秘、恬静、和谐。寺里和尚请我题写,鸦涂,菩提心境,清凉世界。《印象石马寺》作者:赵志鹏佛教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使中国人引以自豪,也使国外的人们赞叹不已。近年来,随着国内国外旅游事业的兴起。佛教文化资源无疑是发展我国旅游事业一笔重要财富,同时亦是国外了解中国各民族文化一个绝好的窗口,石马寺便是昔阳县佛教文化发展的缩影。
  石窟为我国佛教早期造寺立佛之地。它最早出现在我国东汉后期(200年)。南北朝时期,凿岩造窟之风最为盛行。北魏时期。西北地区大肆开凿石窟,如甘肃的敦煌莫高窟(366年),我省大同的云岗石窟(460年),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493年)相继开凿,石马寺属于此时之作,石窟开凿于北魏永熙三年(534年)。
  据史书记载,我国现存国家级名窟14处,其中敦煌莫高窟和云冈石窟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为世界古迹。它们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亦是炎黄子孙的荣光。
  为了继承和保护祖国的文化遗产,开拓昔阳县的旅游资源,2004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关怀与支持下,煤商李志恒投巨资修缮。提起昔阳,许多人都会把大寨作为首选,曾经有“大寨在山西,山西怎么办”的感叹。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学大寨’离我们远去。但石马寺更是一个值得去的地方,有着非常浓厚的文化底蕴。但不被外界熟知。翻开1981年版的《中国名胜辞典》中,唯一记载昔阳名胜的是石马寺。1987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石马寺石窟正式选入《中国名窟》。2013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不被人熟知,和昔阳县的地理位置、经济、政治和文化分不开的。在大寨、陈永贵、郭凤莲,没有被人熟知的历史长河里,昔阳县几乎没有真正的名人。曾有人把昔阳金代状元,也是昔阳封建时代唯一的状元——杨云翼。和一代名儒朱熹,并称“南朱北杨”,有点吹捧!
  从石马寺保存下来的碑文,石马村老年人的回忆,民间流传下来的故事。我们不难看出修葺的艰辛。
  石马寺历来的修建经费,依靠当地及周围村庄村民的捐资;历代僧人们外出募捐而得到的布施;石马村当地百姓租用寺庙土地的地租,据石马村老年人回忆,石马村及附近村庄的一千三百亩土地,其中的九百亩归寺庙拥有;石马寺僧人还有羊群、马匹、开设药铺……这些所积攒下来的钱。数量有限,导致以前的一些建筑非常简陋,如钟楼、鼓楼、伽蓝殿、二郎殿等等。这些促使石马寺修葺的年代相当长,没有“名人效应”的产生,它只能湮灭在历史长河中,但不足以说明它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石马寺起源于北魏时期的摩崖石刻,之后才渐成现在的规模。古人之所以选择在此虔诚不懈地凿刻,一方面是看中了这一方的风水宝地,另一方面,这里独特的砂岩也很适宜开凿石窟.巨石如壁,蜂峦耸拢,也是石马寺的一道雄浑的风景。石马寺最早叫落鹰寺,这只是传说,无可查考.北魏石窟落成后,被取名为石佛寺。北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年,由僧人岳海主持即像造殿、环石筑廊,兴建殿宇30间。后经元、明、清历代扩建,寺庙规模逐渐扩展,香火日渐鼎盛,寺内僧侣最多时达100多人。先后经历了北魏、东魏、北齐、隋、唐、宋等朝代的开凿,荟萃了长达600年的佛教雕刻艺术精华,划过了漫长的历史痕迹。整座石马寺红石铺院,白砂石砌墙,摩崖石刻造像,石马、石桥、石碑、石牌坊,还有护佛石龟、试斧石、补天石……都源自石马山的石头。石马寺身后的半山腰,一排高约9米,长约40米的天然砂岩石垂直悬挂,有如瀑布。石崖脚下,一块巨石撑40度角斜卧,与其相衔,俨然“瀑布垂帘,飞流成溪”之势,非常壮观!如果从北魏年间,受当时佛教文化的影响,石马寺破土动工开始,石马寺真正构成完整的建筑群,是在公元1745年由本县邑绅赵庚捐款修建的凤阆桥,最后于清嘉庆15年在凤阆桥的前面修建石牌坊为止。北宋熙宁年间,根据四周地形环巨石圈围廊,兴建殿宇,形成一座佛殿、楼阁、廊庑、禅院、造像齐备的寺院。到元明清时,又有重修、新建,遂成今日之规模。整个石马寺东依石马山,与龟山隔河相望,在这长达一千五百年的时间里,受战乱的影响有过许多次破坏。受过去道路交通的影响,石马寺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封建时代,佛教文化传播缓慢,促使石马寺过去的佛教建筑群,脱离了主流佛教建筑群的风格。从凤阆桥,沿着二十八个石台阶上来,一进门原先是一碑亭,而主流的建筑风格为“天王殿”,供奉四大天、弥勒菩萨和韦托菩萨。这次重修,已经和主流的建筑风格相接轨,也可以说跟上了潮流,使石马寺更为完美。
  石马寺在建筑风格上,保持着中国建筑风格的对称。以铁佛楼、大雄宝殿、前亭、石台阶、石牌楼、戏台为中轴线,现在新建的八角亭也在这条线上。钟楼与鼓楼、伽蓝殿与二郎殿、一对石马的对称。建筑群与石窟融洽的结合在一起,几乎可以称的上完美。更为绝妙的是在大佛殿与子孙殿之间围绕两块巨石随形而建的砖砌拱券的蜗牛式悬顶,仿佛天然形成的石廊庑,可谓巧夺天工,是我国明代建筑的精品,被专家称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据考古专家多次考察后评议,石马寺摩崖石刻造像,艺术价值极高,其雕刻之精细,着色之艳丽,造型之逼真,是其他石窟无法与之媲美的,只是规模小了一点,具有很高的研究和欣赏价值。被中外石窟专家称为“我国石窟艺术的小家碧玉”。千百年来,它历经沧桑,经过重修,又屹立在乐平大地上。令人神往的美丽传说,仿佛使人回到那一去不复返的遥远时代。我们深信这座名胜古迹,定会重现它历史的风采。昔阳的“石马寒云”梵宇圣地,定会成为中外游客向往的风景名胜旅游宝地。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