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方广岩
首页  > 福建  > 福州  > 永泰   »  方广岩景点介绍

方广岩

方广岩
方广岩在永泰县城东葛岭山腰,距县城17公里,俗称“一片瓦”。在层峦叠嶂、林荫蔽日之中,岩体形如片瓦,凌空舒展,覆盖成一个高约20米,深约30米,宽约50米的天然洞穴,为盛夏避暑胜地,有“广寒洞天”之称。
中文名称
方广岩
地理位置
福建省永泰县
气候类型
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景点级别
省级保护文物景区
著名景点
玉泉洞
著名景点
吞门
观音窟
炮洞
钟声石展开
著名景点
吞门
观音窟
炮洞
钟声石
听泉石收起
俗    称
一片瓦

历史简介

“一片瓦”底部悬挂着数十个钟乳石,形成独特的岩景,主要有蛟龙入水、猛虎出山、鲤鱼腾跃、巨牛练角、黄鹤凌空、百鸟朝凤、猿猴探首等,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在岩下建佛亭。明中叶,扩建为寺,依岩藏洞,巨石当瓦,构筑奇异。万历十九年(1591年),增建天泉阁5间,用百余根杉木纵横交错地支架于悬崖峭壁前沿,背依千仞,面临百丈深谷,宛若空中楼阁。

建筑创建

始建于宋建隆二年(西元961年),以佛经第十部类“方广”为名。“石室内构三层阁,不载片瓦,虽急风暴雨,不能狂也。”庆历三年(西元1043年),邑人黄非熊在山下筑室读书,结合洞内景致作十景诗,使方广岩名传遐迩。明永乐十四年(西元1416年),方广岩扩建为寺;万历十五年(西元1587年),林应起、陈汝翔、陈伯孺等人重修方广岩,十九年(西元1591年),增建天泉阁,至此方广岩的格局基本形成。现存的方广岩寺为清代建筑。

建筑衍变

同治十年(西元1871年),英国旅行摄影家约翰·汤姆森夜宿方广岩寺,为方广岩寺拍了四张照片,这是方广岩寺留传最早的照片。 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方广岩向政府注册。1958年大炼钢铁,部分树木被伐,山路旁的“圣人墓”被炸毁,唐代福建观察使常衮墓志铭等一批文物散失。1983年10月31日,方广岩与闇亭寺重新开放。1985年,重修方广岩,并列为永泰县首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拍摄电视剧《西游记》时,曾到方广岩取外景。

建筑形态

方广岩位于福建省永秦县葛岭乡东北的山腰上。宋代的方广岩“石室内构三层阁,不载片瓦,虽急风暴雨,不能狂也。”清代重修的方广岩则“岩锁两峡,横幕其巅如一片瓦。西北扆南,四山环抱,夏凉冬温,常得中候。由峡承岩以台,高一十五丈,由台至岩檐,高一十一丈。台平如砥,广三十余丈,深七丈有奇,可坐数千人。”(乾隆《永福县志》)现存建筑有天泉阁、大雄宝殿、脱凡楼、观音楼、香积堂等。天泉阁面阔三间带回廊,上为木质歇山顶,中开间突出小歇山屋顶。屋面坡度平缓,仅有椽板,不施片瓦。阁下用百余根杉木纵横交错地支架于悬崖峭壁前沿,廊柱间围以木质栏杆。天泉阁后是大雄宝殿,面宽三间,进深五柱,单琰歇山顶,中开间后部突出小歇山顶,同样屋面坡度平缓,仅有椽板,不施片瓦。殿内供有南宋时的樟木雕十八罗汉之首宾头卢尊者,正面挂乾隆年间永泰知县冯绍立题的“洞天第一”牌匾。殿前有股清泉,叫龙尾泉,亦称“龙乳”。大雄宝殿后洞壁上有一“观音窟”。中秋之夜,月光斜照岩壁之上,便现出“童子拜观音”的幻影。旁边有梦亭、僧寮、香积堂等,均不用片瓦,蔽于复岩之下。方广岩大门有联:石室云开,见大地山河三千世界;水帘风卷,露半天楼阁十二栏干。为元学士林泉生题。

10处胜景

方广岩有:玉泉洞、瑞松坞、钟声石、听泉石、瀑布泉、龙树岩、灵羊谷、龙尾泉、望仙台、清音洞等。其中玉泉洞是方广岩的天然门户,两石相依,上合下开,左刻“天关”,右刻“吞门”(俗称天门),别有气势。旁边还有宋、明、清的摩崖题刻“天关”、“石门”、“方广洞天”、“闽山福地”等,行笔苍劲雄浑。

景观奇绝

别有洞天

仰视方广岩,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方广岩在永泰葛岭镇,方广山腰方广岩,方广岩下方广洞,方广洞中方广寺。方广岩的奇就在“一片瓦”下别有洞天,外观仰角高180多米,宽约百米,深50多米。核心景点可容纳上千人。洞中建五座楼阁如大雄宝殿、脱凡楼、观音楼、天泉阁、香积堂等;尚有许多客厅、楼道、台阶等通行空间。方广寺始建宋建隆二年,寺以佛经第十部类“方广”名之。既体现方广洞天福地的自然面貌,又符合佛教圣地命名规则,历经千百年被保存下来。

“一片瓦”

方广洞中建寺错落其中,巧妙实现立体空间构图布局。又因借助洞顶广大岩壁俗称“一片瓦”避风雨,无需再添盖寺顶瓦片,既省工,又轻巧。洞口为西南方向,悬寺木构干燥不腐。现存寺阁凌空架构,巨木顶托,天泉阁几乎悬空,方广水帘直落深谷,雾气腾空,回声山洞,俯看断崖壁立千尺,仰望洞寺凌空飞悬,无论哪个角度都是惊险奇观。方广山海拔760米,方广寺海拔300米,因方广洞天仰角大,给人以奇妙的印象。寺右侧凿通的石栈道通羚羊洞,上顶寻源,登峰回寺都可通行,不必走回头路。

洞壁景观奇绝

方广岩洞壁景观奇绝。如“鸿山月照”水痕字迹;“石乳滴泉”三滴戏言;尤其每年八月十五“月照观音”令人称奇。为此美景善男信女年年如约而至。细看洞中景,方知眼界广。除方广洞天108景外,还有罗汉岩、听泉崖、诵经岩、飞涌崖、九天岩、一线岩、应真岩、小方广、一指石等都自成小景。“石室云开见大地山河三千世界,水帘风卷露半天楼阁十二栏杆”历代名句佳联不少。“寺凭松作径,天设石为门”。沿古道石阶一千四百多级一小时可抵方广岩,沿途古松146棵,曲折盘旋,俯视如青龙卧于山中。历代摩崖石刻很多,其中不乏书法珍品,侧身门一幅汉满文字题刻至今无人翻译。方广岩距福州50分钟车程,方圆10.5平方公里,以桃花洲为中心突出三岛水域沙洲丛林特征;以方广洞、风动石一线布局以奇洞,险岩、怪石、古松、古迹为特色。方广岩是一条宗教朝圣精品线路。古松、奇洞、悬寺、水帘为方广四绝。尤其方广寺奇妙选址,可谓天下奇绝。倚洞构思,倚岩立寺,倚壁飞檐别具匠心。十几根木柱支撑;一半在空中,一半在岩洞,似虚而实,似危而安,危中见俏。那真是“悬空寺,寺悬空,脚踩木走廊,心吊半空中”。上方广寺别忘了品一碗方广素面,那可是福气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佛教圣地的僧人象习惯念经一样习惯佛寺环境。寺前垦竹,庙后长笋,方广岩周边现有毛竹、篓竹、甜竹、罗汉竹、四方竹及水竹等品种。不久前,从小方广修了一条新的登山石道,上下方广岩可以下走回头路。

常衮墓志铭

方广岩路边有唐代福建观察使常衮墓志铭。清代道光十三年(1833年)重修常衮墓时刻。长47厘米,宽26厘米,青色页岩, 内刻小楷书386字。1958年大炼钢铁时炸开“圣人墓”时散失。1986年县志办收存。全文如下:口口者,京兆人也。以天宝进士仕于朝,代、德二宗,天下翕然称贤,其载在唐史者可考。其以故宰相观察福建也,设乡学,延名师儒以教闽人,闽人始知向学,海滨*鲁之风,实开于此,其载在郡闰志者可考。公卒于闽,朝廷追赠尚书左仆射,适嗣遂公适宰永邑,葬公葛岭之阳,因而卜居连邑,为望族焉,其载在家乘者又可考。公之坟方圆七十三文有奇,环以短垣,垣之内,旧植松树四十余株,森森拱庇,盖自有明以来已然矣。我朝雍正六年奉口重修,迄今百余载,春霜秋露,曷胜宿草之悲!公之裔孙肇端,常欲葺而新之永之绅士以为公之有功于闽,既已专祠府学,以志不忘,矧其一抔在永,可弗知所爱护乎?于是相与怂恿,捐资鸠工砌造,弃石用灰,规制一整;并拓墓前余地,建年表一,勒“兴闽文学”于上。用钱二百余贯,三阅月而成。成而问志于予,予维公之功名节义;在朝廷者,史既书之;其在闽者,口碑千古,亦不得表而明。所幸者陇阡在永,永之人,独得以伸其瞻仰之情矣,然而斯径之成,永之幸也,抑岂独永之幸也是为志。道光十有三年,冬十月,后学长乐林宗泽撰。后学闽县方蔼书。

历史考究

远古的时候,猎人追逐羚羊,顺着峭壁上的飞涧登上崖顶,一个美如仙境的水帘洞,呈现在群山之巅,只见高峡屹立如门,瀑布从天而降,水帘之后高仰的山崖上,是一个巨大的洞穴,一片山岩横展如瓦覆盖着洞顶,方广如穹隆,穹隆上缀满了形态各异的钟乳石,青藤悬挂岩缝随风摇曳。鸟儿啁啾其间,彩蝶翩飞其上。洞后壁上部有一石龛,龛前有一大钟乳,如青龙破壁而入,龙尾下垂,龙尾上乳泉滴沥,绿蕨茸茸,生机盎然。风过蕨摇,仿佛龙尾在动,古人戏称“龙尾泉”。洞右高峡有裂隙,顺崖前伸,小径可达另一险洞,人们为纪念羚羊引路,称其“羚羊洞”。据《三山志》载,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有僧人垒石为台,叠石为阶,在洞内建方广岩院,以该洞方正宽广,遂取佛经第十部类“方广”命名,寓意深长,又称方广岩、方广洞天。现洞内保留有古石阶,垂带石上镌刻“宋淳熙丙午(1186年)谨题”。隐士黄非熊选择方广洞天美景十处,各赋以诗,文采飞扬,遂使方广岩美名远播,成为福州宋代著名的游览胜地。黄非熊,嘉泰二年(1202年)进士,授官兵科给事中,上任未两年,无意仕途,辞官隐居大樟溪畔方广岩下的三岛村,教书授徒,闲暇常遨游方广岩,终老其间。后来,顺洪水漂来一巨樟止于葛岭石壁溪,久浮不去,有异人将其雕为宾头卢尊者(伏虎罗汉),供养于洞中,天旱苗枯时,县官求雨常到方广岩,后将此木像取回城中祭祀祈祷。张世南(约1225年前后在世)《游宦纪闻》卷四记载了这一盛事,描述了方广岩的高危险峻:“今县官祷雨,必躬往迎致,其应如响。像眉毫修白,骨气龙钟,宛若生动,每至邑中,人士敬叹瞻礼,喜其来而惜其去……自造像后,香火日昌,往来供施相属,室(方广岩)中遂构三层阁,不戴半瓦,虽疾风暴雨不能犯也。室距平地可五里许,其间梁空磴险,山径峭拔,游者有攀跻伛偻之难。及最上,峰回路转,倏忽风景不同。岩洞飞惊,台殿缥缈,使人神观轩豁,忘其罢惫。”真潮和尚,以中兴方广岩院知名,歙县人。因父游宦浪迹不归,年十六岁外出寻父,终不遇。后皈依嘉兴东禅寺晓天禅师落发受戒,遍游天下名山丛林,参访尊宿。入闽后,慕名游览方广岩,却见寺院衰败,梵宇倾颓,唏嘘不已,决意募化重建。自入方广岩后,身荷畚锸,躬服劳瘁。夜间趺坐念佛,肋不沾席。结缘当时福州众多文人名士,众志成城,精心营造,方广岩焕然一新。明陈鸣鹤《天泉阁记》载:“万历十有八年(1590年),镜山真潮和尚来游斯岩,赏其幽致,便欲卓锡挂瓢,席地敷座。维时林君熙工(南屿林春泽之子林应起),首舍缗钱,遍化檀樾,遂遵故址重建层楼。中居方丈,傍列禅房,榱不加华,桷不被绣,硗为地基,岩作天瓦。经始于岁之庚寅(1590年),落成于岁之辛卯(1591年)。而方伯林君道翘(南屿林春泽之孙林如楚)题其额曰‘天泉阁’,盖悬泉闪闪于檐端,挂流袅袅于槛外,阁以泉胜,故名。”天泉阁整体依绝壁凌空架构,数十根立木顶托于裸岩之外,令人惊叹不已。真潮和尚重建方广岩院后,又积极开发周边景点。台屿陈益祥(观察使陈奎之子)与侄陈燿,在真潮和尚引导下,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在方广岩一公里外,开发悬汉岩。悬汉岩即今罗汉岩,古洞造型如佛手拈花,旁有石瀑,环境幽雅。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又开发丸天岩,丸天岩在方广岩正下方数十米处。方广岩水帘落入深潭后,流过一小段幽涧,又坠下近百米高的绝壁,形成壮美异常的丸天岩,即今天的酒坛瀑布。酒坛瀑布高达百米,崖壁造型神奇莫测,如神仙遗物叠成,分为二级瀑布。上级瀑布流水深深地切入崖壁,留下深邃的管状石槽,如韩湘子的洞箫;下级瀑布中上段石槽大如石壶,类似张果老的酒葫芦,下半段石槽略微缩小又似蓝采和的花篮。陈益祥当年曾命仆夫劈开榛茅,在陡峭的崖壁上开凿石栈道,从左壁进入“酒葫芦”。陈益祥记曰:“吾入洞时,视天犹丸也,因名‘丸天岩’。”民国版《永泰县志》载:“丸天岩,形如覆钟之半,又如卵壳之半,高可二十余丈。泉悬其巅,岩座如盂以承之,由盂而下,复承以池,不溢不涸。”随后,陈益祥在丸天岩旁建成三层楼阁,以便赏景。通往方广岩的古松道,是方广岩另一道奇景,是福州地区保存最好的古松道,从山麓的方广坑古驿道(永泰到福州的横串古道,今铺水泥道)仰视,虬松婆娑起舞于群峰之间,顺山道蜿蜒展布直达方广岩,如青龙飞入方广洞天。山中有诗刻赞道:“寺凭松作径,天设石为门。”深峡雾散一山瀑幽谷日出满川虹。  这里流传着一个白蛇的美丽传说。《闽都别记》第353回写道:“永福(永泰旧名)方广岩西北,有一大山,洞中有白牝蛇,不知修炼几多年,能变为人,常隐不现,从未为祟,只日夜与山都、木客(山都即山魈,木客乃木精)吟风步月,酿酒烹茶。自名为缪隐仙,知书识礼……”蛇仙有感于人间情爱的缠绵真挚,遂起择夫之心,在方广岩下开一酒店,与福清叶向高堂侄叶青选秀才成家生子,大儿取名“施郎”,二儿取名“夔郎”(“施”福州方言与“蛇”谐音,“夔”乃龙之属)。蛇仙惩恶扬善,故事优美感人,为世人称道,被编成《蛇娘恋世》闽剧演出,今在方广廨院(普光明寺)旁还有“酒店”地名。方广岩西北确有一座大山,山中隐有一条深峡幽谷,时常云封雾锁,人称龙村峡谷(龙门峡谷),据说是缪隐仙修炼隐居之地。内有缪隐仙酿酒遗迹“酒泉瀑”,这是一条上大下小的巨型瀑槽,与酒漏无异,槽底流水处染成酒红色。据载,缪隐仙化为人形投茶果摊主缪延夫妇为义女,欲开酒店,见二老家道贫寒无本钱,遂道:“奴家自会酿酒,不用曲和米,只需花果清泉便可。”于是汲取龙门清泉,采摘峡谷花果,在“酒泉瀑”中酿出香闻十里的美酒。龙村峡谷之水由东北向西南流淌,在谷口外冲蚀成串珠般的三个深潭,三潭圆滑如龙井,称“三窟瀑布”。溯溪而上,高峡变窄,逐渐成为幽谷,谷中生机盎然,只见蕉舞藤绕百花开,蜻蜓点水锦鸡飞。谷顶奇峰突起,奇岩连片似蜂巢挂壁,如入画廊深处。水声隐约传来,幽谷的尽头竟是闽中最美、最壮观的瀑布群,数条银瀑环绕深谷从天呼啸而降,水声激荡轰鸣,水雾扑面而来,彩虹飞架谷底,令人心醉神迷。满头雾水的游人,面对漫山遍野的百米水帘从同一高度泻下,好奇心骤生,可惜高崖无路可登,只能退回谷口,顺盘山公路绕道山顶,一探瀑布来源。山道外峡谷深不可测,林海苍苍,对面山峰峭壁陡立,奇岩裸露,形成不同地质年代的熔岩与火山碎屑岩层层相叠,形态各异,令人目不暇接。龙村村口群山交锁,古树参天,四方奔流而来的数条溪涧在此毗邻交集,从三面落入幽谷之中,溪涧的基底由于同处于一条坚硬呈带状展布的柱状节理岩层上,形成壮观的、同一高度的瀑布群。龙村坐落在龙门峡谷上游的山间盆地中,古风依旧,古韵盎然,四周山峦环抱,山形奇特,分别以龙、虎、狮、犬命名,是中国古村落择址营造范例。村民遵循古村落的风水布局,在水口建坝以蓄水,精心培植风水林,才有今天进村满眼的原始阔叶林,让游人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初入山村,一派田园风光,是今天永泰最美山村之一。龙村上游是景色迷人的龙栖洞峡谷,有无数水潭瀑布深藏其间。龙村自古有一个关于宝藏的传说,人们将瀑潭命名为“窟”,据说前人曾在村前、村后众多的水潭中,藏匿无数金银财宝,并留下了“七窟前,七窟后,谁能找到,子子孙孙不要做,吃到老”的搜宝秘诀。龙村是个小山村,不足百户人家,却有十多姓氏,有违农耕时代单姓家族群居习惯,被认为是携有宝藏的某一组织秘密隐居地。藏宝之说为龙村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让无数后人为此着迷,在此苦苦探寻。历史上,从福州到永泰可从大樟溪走水路。大樟溪下游因受闽江潮汐的影响,潮水可涨至葛岭濑下渡口。离濑下渡口上游不远,就是著名的赤壁潭。赤壁奇岩壁立,由火山熔岩冷凝形成的紫红色柱状节理,成排临溪而踞,阳光照耀下色如丹霞,元末永福县尹王用文在石壁上题写“赤壁”,至今仍神采奕奕。王用文,又名王翰,号友石山人,西夏灵武人,元至正甲辰(1364年)、乙巳(1365年)年前后曾任永福县尹,以“铁壁”、“飞佩”赞葛岭高山流水,后官至潮州路总管。元亡后,隐居永泰,寄情于山水之间。闽县人吴海《友石山人传》记载:“酷有山水癖。四时朝昏,不问寒暑,曳杖入幽林深谷,攀高崖绝壁,览飞流潺湲。每遇石处,必坐坐则咄咄,首肯自语,啸歌盘桓,或解衣而卧,既去复返,眷恋不忍舍离。虽日遇百石率以为常。”赤壁上还有清永福知县王纲“峥嵘江表”、清福州太守李拔“中流砥柱”摩崖石刻。王纲,陕西三原人,因重修永福县城,获当地父老尊重。李拔,四川犍为人,为官重文化,有政绩,从他的《行部纪略》可知,乾隆辛巳年(1761年)十二月十七日,由闽清盘查而回,夜宿洪塘,次日乘舟由闽江、经大樟溪至濑下渡,因滩浅水急,舍舟陆行至县城,迎接他的知县正是王纲。十九日参观永泰县学及新修城垣,赞叹有加,日暮登舟,仍回濑下。次日由洪塘归焉。李拔这次永泰之行,对葛岭风光大加赞赏,留下了赤壁题刻,还游览了葛岭方广岩,赋诗一首《方广岩(在永福三岛村)》:“千峰如绣画屏开,为访幽岩着屐回。峭壁嶙峋云气绕,瀑泉喷薄雪花来。岚深石室封丹灶,树掩僧房长绿苔。毕竟名山多胜迹,支藤更上望仙台”。赤壁对面有一条清澈的溪流,汇入大樟溪,逆流而上,是葛岭赤壁景区。斗湖山是赤壁景区的主峰,海拔987米,死火山口形成的斗湖天池,为华东第一大天池。明代有寓民张仕荣于湖旁垦坡为田,稻熟后,辄为鹿豕践食,又山高风猛,劳而无获。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永福知县徐嘉言捐俸,买下斗湖山并田施与方广岩院,并勒碑记其事。斗湖山归为方广岩院后,真潮和尚亲自到此开辟寺田,据说鹿豕远遁,风不为灾。斗湖山为高山草甸,百亩草甸簇拥着天池,风光旖旎,湖水倒映着白云,草场衬托着牛羊,令人心旷神怡。山间有大瀑布高挂在一片如刀削般平整、高宽近百米的崖壁上。水流咆哮着从悬崖上俯冲而下,在峭壁上形成上短下长的两叠瀑布,飞花溅玉,雾气迷蒙。由于石壁色紫又奇妙地长有红色苔藓,阳光下如赤色铁壁,“赤壁大瀑布”因此得名。赤壁景区以峰柱、峰丛著称,郁郁葱葱的山崖布满擎天石柱,特别是崖顶的石柱峰,既有独立的石柱,又有并拢的石柱群,直指苍穹,十分壮观,让人赞叹大自然的神奇。赤壁景区还有石龙脊、牛鼻窟、天源瀑布、珠帘瀑布、层层叠叠神秘的古梯田,让人流连忘返。赤壁景区以西是天门山景区,天门山因山中巨石形成天门洞、天门窗而知名。据民国版《永泰县志》载:“天门洞东五都。谲诡怪特,与方广、方壶埒。而盛迹郁湮,从无过问者。遥望巨石屹立如门,有狮子蹲其上。峭壁间,两石孔圆如车轮,不假人为。每乌兔东升,光从孔人,洞中毫发可辨。洞容数十人,片石覆其上。”如今,天门洞已成为葛岭著名景点。天门山景区最神奇的当数葫芦瀑布,瀑布形状如侧卧的葫芦,流水在巨大的石壶内多级旋转,层层跌落,最后从葫芦口喷涌而出,如珍珠撒出,又被誉为“葫芦倒珍珠”。地下河更是奇特,流水深深切入河床,如一线天,两岸巨石层层相架,遮天蔽日,洞壁滴水凝成石乳形似“观音”,栩栩如生,尽显天公造物之妙。

国际影响

同治十年(西元1871年),英国旅行摄影家 John Thomson 约翰·汤姆森夜宿方广岩寺。在汤姆逊所有的摄影之旅中,方广岩之旅常被认为是艺术成就最高的。屹立于高山之巅的这座寺庙,其险峻程度几乎可以用“难于上青天”来形容。除了地理位置之外,令汤姆逊印象深刻的,还有寺庙的建筑风格:“那宽广的屋檐、雕花的屋顶和鲜艳的花栏杆——眼前的一切,是我从未见过,也从未梦到过的。”在回忆在方广岩的那段日子时,他说,每天早上,他都在僧侣念经的声音或者撞钟的声音里醒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