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华堂村
首页  > 浙江  > 绍兴  > 嵊州   »  华堂村景点介绍

华堂村

华堂村
华堂村位于浙江省嵊州市东部,四明山东南面,距县城23公里。该村系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第二十六世孙王弘基始率族人聚居此地,已经历八百多年的繁衍发展。村东南为山地,西北是良田,平溪穿村流过,把村庄分为桥东、桥西。原属金庭乡,为乡人民政府驻地。
中文名称
华堂村
外文名称
HUATANG
别    名
行政区类别
所属地区
中国绍兴嵊州
下辖地区
华堂、新岩、小康、观下等自然村
政府驻地
金庭镇华堂村委会
电话区号
0575
邮政区码
312457
地理位置
浙江省嵊州市金庭镇华堂村
方    言
上东土话
著名景点
华堂大祠堂,白云祠,静修庵,懿清堂,金庭观等
地    位
原为乡人民政府驻地
人    口
4000多人
设立时间
清康熙十年

村情概况

华堂位于浙江省嵊州市金庭镇卧猊山麓,东临平溪,南倚蟠龙山,西北广阔的田野,地处新(昌)嵊(州)奉(化)三县市交界。平溪江分村而过,东为新区,西为老村,老村占地 8公顷,全村1500户,4000多人。

历史沿革

村内保留了大批明清时期格局与风貌基本完整的古建筑和历史街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王氏家族文化。王氏子孙多擅书画,将书画悬于厅堂,供人品赏,其宅有“画堂”之称。后因其屋舍精丽,山水清妙,“画堂”易名为“华堂”,并逐渐由堂名演变为村名。明正德年间,村落发展到一定规模。王氏子孙以华堂村为聚居中心,周围岩头、小坑、观下、济渡等十余村都为王氏后代。华堂村在浙江省嵊县东部现属金庭镇。1992年,全村有36个村民小组和1个居民委员会,1050户、363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95人。村民极大多数姓王,是书圣王羲之的后裔。耕地18 00亩,其中水田1500亩。工农业总产值570万元。华堂村始建于南宋。据《金庭王氏族谱》记载:王羲之二十九世孙王恺于南宋时已在卧猊山(今华堂村南)建有居室。三十三世孙王迈(号兰室),在元代至元到至大年间(1264~1310)肇营广厦。明武德将军、秦王府教授冯益所撰《明处士西谷王公墓志铭》中云:高祖兰室翁,尝筑猊山之阳。极其崇丽,人号华堂。这是华堂村名之始,迄今已700多年。

建筑文物

古村地处卧龙山脉、毓秀山和平溪江环抱之中,与溪流、群山构成和谐的空间环境。华堂村根据山水的走势,从东至西设置了前街和后街,作为主要的商业街道。沿着平溪江设置平坦宽阔的平溪路,西面与之平行设荷花塘路。平溪路、荷花塘路与前、后街相互垂直。四条主要街道构成井字格局,这四条主要街道仍然贯穿东西和南北,长逾1200米的卵石路,光滑黑亮,保存完好。支路巷弄由此向外伸展,把村庄分隔成小块状形。村内现存古建筑群规模较大,类型丰富,包括庙宇、庵堂、祠堂、民宅、牌坊、桥梁、更楼、池塘、水井、水圳等。主体建筑群以祠堂、台门、庵堂及前店后宅的商业建筑为主,以戏楼、神堂为中心形成古村的商业文化活动中心。华堂村现存建筑多建于明清时期,以三合、四合院为主,大多朝东或南,排列整齐。建筑平面布局强调中轴对称,面宽较小,两侧设侧屋,纵向进深度多为一至三进。建筑庄重素雅,青砖灰瓦,白墙硬山顶,两层楼,较多设置封火墙。结构简洁坚固,梁架均采用穿斗式。室内装修较精,门窗大多采用万字格,上、中、下绦环板施浮雕花板。临街房屋底层用船篷轩,柱上施雕花牛腿,显得精巧雅致。现尚存老台门55座,其中规模较大、建筑考究、保存较好的有一清堂、善庆堂、周岩故居等30多座。华堂村文物古迹有省级文保单位王氏宗祠,市级文保单位炉峰庙,文物保护点灵鹅贞节坊、竺绍康故居、竺氏大祠堂三处。此外,还有多处祠堂、庵堂,重要传统建筑有王氏家族宅第、一清堂、善庆堂、凝远堂等、周岩旧居、商业中心神堂、水圳及其各处颇具特色的埠头、前后街的传统商业活动、屹立两街西端的更楼等等。古村保留了一大批明清以来格局与风貌基本完整的祠庙、宅第与街巷。一溪、一圳、二街、一大家族,构成古村独一无二的环境风貌。清康熙十年(1742)已设华堂镇,建镇至今250余年,为嵊县东乡古镇。华堂村桥西街道、住宅典雅古朴。村基呈方形。有两条东西向、长300米的前街、后街,南北向也有两条横街,形成井字形布局,街面宽2~4米,都由光滑的鹅卵石铺成。井字街中心原南有戏台,北有神堂,旧时是华堂村与邻近村庄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前、后街西端各有建于明代的更楼一座。有水一条,宽一米左右,引平溪水,自东向西逶迤流经全村,供村民饮用,同时灌溉村西良田。住宅台门排列有序,有溪园台门、过路台门等明代建筑,雕梁画栋,花格门窗,青砖砌墙,灰塑饰檐,建筑精致,富有古老乡土民居特色。桥东住宅新区是本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新楼鳞次栉比,均为砖混结构,与桥西老村相比,新旧交映,亦古亦今,别有一番情趣。

传统习俗

地方传统习俗有会期、祭祖、义学、书艺等。

工业

华堂村30年代初就开始兴办工业,在村西建有两排14间厂房的制丝厂,拥有丝车124台、扬返车99台,是嵊县办得较早的缫丝企业,1942年日本侵略军入侵,嵊县沦陷后停办。40年代末,全村仅有碾米、榨油两个私营企业。1949年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乡村企业兴起,如今已有丝织、酿酒、五金、机械、建筑、纸箱、电表元件、塑料包装、花岗石制品、饲料、蜜饯加工、锯板、竹编、制茶及纺织机配件等门类的工业企业18 家,其中镇办企业3家,村办企业9家,个体企业6家。1992年全村工业总产值38 3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7.2%。镇办工业产值135万元。

集市

华堂村早在明代万历年间已有集市,清代康熙初至本世纪30年代是嵊县东乡重镇。前后两街有大同南货店、裕源杂货店、聚源声布铺、泰源酒坊等10多家。风味小吃有春卷、豆腐脑、臭豆腐干、豆沙夹心? 糍、汤包、薄荷糖等。为附近村庄农副产品集散地。每逢二、五、八、十为集市期,新昌、奉化等邻县百姓也手提肩挑来赶集。每年农历二月十二和农历七月初十日都是华堂村的传统庙会,参加交流的各有3天时间,参加物资交流的每期人数逾3万。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在村东新建7000平方米农贸市场,设有商店、货摊、小菜场,集市日贸易额在万元以上,农历二月十二尚有社戏免费观看。

文教昌盛

华堂村办学历史悠久,东晋王羲之徙居金庭后,建书楼,教子弟。南宋时裔孙王恺设田三百亩,于卧猊山建猊峰书塾。明万历年间(1573~1620)四十三世孙王应昌增建书楼24楹,更名心传书院,亲躬讲授。后其子王心一又将书院改建于卧猊山麓,规模胜前,一时南明学者咸集。自宋以来,登进士者有王? 、王暄、王心纯3人,中举人者有王应昌。清道光二十年(18 40)在村西良墅坂新建金庭王氏义学,今尚存镌有校名的石坊大门。光绪二十九年(1903)创设金庭高等小学堂,旋改为金庭两等小学堂,学生除本地外,还来自县城、黄泽、新昌等地。民国初为金庭小学,后更名为孝嘉乡金庭代用中心国民学校。1949年后为乡(人民公社)小学,现为金庭镇中心小学,有11个班级,学生525人,教师24人。1940年,在金庭小学附设私立金庭战时补习中学,招收初中学生50余名,两年后因日本侵略军入侵而停办。1958 年办上东农业中学,后改为公社中学、乡初中,现为华堂中学。有班级13个,学生68 6人,教师38 人。华堂村在30年代女小歌班初兴时期,村里办过数副科班,最著名的有村人王凤水创办于良墅庙的大华舞台,学徒24名,教学甚为严格。越剧表演艺术家尹桂芳、著名小生毛佩卿都是大华子弟。旧时在村东关帝庙,每年秋后农闲季节经常开设戏馆演出越剧,有时甚至几个戏台同时演出。村里还有小旗会、龙会、棒头统会等民间表演组织,每逢庙会,村中广场锣鼓喧天,彩旗招展,与周围村民一起舞龙跃狮,高跷杂耍,热闹非凡。50年代,曾成立联华业余剧团,农闲时在本村和四邻乡村演出越剧、绍剧。1982年新建影剧院,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座位8 79个。

书圣古迹

王氏大祠堂

书圣王羲之于东晋永和十一年(355)三月称病弃官,携子操之由会稽蕺山徙居剡县金庭(今华堂村东)。升平五年(361)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迄今已1600余年,留有多处古迹,供游览凭吊。

金庭观

金庭观 ,唐裴通撰的《金庭观晋右军书楼墨池记》云:越中山水奇丽剡为最;剡中山水奇丽,金庭洞天为最。金庭观位于华堂村东3里,原为王羲之故宅,其五世孙王衡舍宅为观。该建筑共分四进:头进为山门,上署第二十七洞天;二进为天王殿;三进为大殿,上署桐柏禅院;四进为后殿,又称三清殿,两侧为禅堂、僧寮。观东原为右军祠,祀王羲之坐像。整组建筑占地约20亩。现仅存山门前廊屋及山门、大殿、右军祠前几棵古柏,其余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王羲之墓

王羲之墓 在瀑布山。宋《剡录》古奇迹载:王右军墓,在县东孝嘉乡五十里。墓地四面环山,五老峰立于前,放鹤峰拥于后,香炉峰耸于左,卓剑峰峙于右。墓屡经修葺。隋大业七年(611)沙门尚杲撰有《瀑布山展墓记》。墓呈圆形,四周用花岗石砌成。墓前有碑亭,中立墓碑,上书正楷晋王右军墓五字,背面有明弘治十五年(1502)重建等铭文。墓后及左右两侧砌有青石保 。墓地前左右各为花园,植有樱花20余棵,系日本国帝京大学教授、著名书法家永保秋光和日本国西宫市女书法家宫原敏子所植。墓地四周、墓道两侧松柏常青。墓道口有王氏嗣孙秀清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 49)冬的晋王右军墓道石牌坊。1963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堂大祠堂

位于华堂村中,系王氏宗祠,建于明正德七年(1512),迄今已48 0余年,是嵊县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祠堂共三进:第一进为门楼(慈节坊),面阔三间,形似牌坊,为单排柱担梁式建筑,置斗拱飞昂,屋脊翘角,单檐歇山顶。进门楼迎面是架在凹形水池上的双孔拱形青石雕栏杆的石桥,桥上石狮栩栩如生,栏杆上的石斑青苔象征着历史;第二进为孝子殿,是后裔三十六代始祖与石氏坐像,正殿镶嵌在凹形水池中间,前、左、右三面环水,古时栽荷养鱼,可倚栏观赏;第三进为大殿共五间,是后裔王氏分五房的标注,两侧厢房围合。现存门楼、石桥系明代建筑。1988年6月2日列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8月列入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已经列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修复

自1985年王羲之墓修复以来,每年专程到墓地朝拜书圣的书法爱好者、旅游者数以万计,并逐年增多。嵊县文物管理委员会为重建王羲之故居旅游风景区于1985年10月成立了嵊县王羲之墓地修建委员会,次年绍兴市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最近,金庭镇人民政府设立了王羲之故居修建办公室,会同县文管会负责实施由北京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设计的《书圣王右军金庭故居风景区总体规划》,计划投资8 50万元,占地面积8 500平方米,分期建设,第一期基础建设工程,现已开工。现金庭镇人民政府已在华堂设立王羲之故居风景旅游开发处。

台胞之乡

华堂村是闻名遐迩的台胞之乡。民国时期浙江省政府主席、去台湾后为总统府战略顾问、死后追晋为陆军二级上将的周,浙江省第五行政督察区专员兼保安司令、去台湾后为通信署少将署长的周琦和总统府副秘书长戴瑞明都是华堂村人。当时村人随周去台湾的有70余人,现已繁衍到300余人。从台湾迁居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及西欧诸国经商和留学的也有20余人。自海峡两岸开放以来,台胞络绎回大陆探亲、观光、旅游,至今已达105人次。他们经与家乡政府人员、亲朋好友的广泛接触和与家人的团聚,加深了对祖国、对家乡的感情。不少台胞表示要多关心、支持家乡建设,为乡亲办好事。台胞王国强、吴良全分别捐赠1万美元、5500美元,资助华堂中学建造科学技术楼,内设物理、化学实验室、图书室。还有20余位台胞向华堂老年协会赠送彩电,购置电器、音响和文娱设备。1992年,华堂村台属成立了金庭台属联谊会,团结全镇台属,开展与在台湾金庭籍同乡会的联谊活动。

交通

古时华堂交通方便,水路可由县城乘小船或竹排直抵村西,村四周有石铺大路,可通宁波(北漳-华堂-宁波客运中心,每日3趟班车来回)、奉化、余姚、新昌(华堂-新昌每日有班车4趟)。70年代后,华堂至县城的公路接通,至今每日班车间隔时间为15-20分钟一趟,方便快捷。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