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桂楼位于宁波市梁弄镇学堂弄。建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是诸生黄澄量的藏书楼,聚书五万余卷,有“浙东第二藏书楼”之称。黄氏上代有兄弟五人,同科中举,故称“五桂楼”。建筑占地面积107平方米,坐北朝南,三间二层楼,通面宽10.30米。勾连搭屋顶,呈众字形,有暗间起防漏作用。风火山墙。楼前有庭院,深8.6米。四周围以高墙。五桂楼建筑蓝图详记在一根固定在众字形屋顶内的长竹竿上。1981年部分屋顶塌落,按原样修复。
- 中文名
- 五桂楼
- 坐 落
- 在梁弄下街洞门弄
- 出 处
- 《 送五子还乡 》
- 人 物
- 黄澄量
景点介绍
简介
五桂楼坐落在梁弄下街洞门弄,是一幢二层三楹木结构清建筑,系里人黄澄量为藏书而建造的。黄的的先祖颇有雅名,南宋时,五兄弟同中进士,同朝为官,衣锦还乡时,宋高宗赠 《 送五子还乡 》 诗中有“仙藉桂枝香”句,而取名“五名楼”。
位置
该楼位于梁弄镇学堂弄,建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是诸生黄澄量的藏书楼,聚书五万余卷,有“浙东第二藏书楼”之称。黄氏上代有兄弟五人,同科中举,故称“五桂楼”。 建筑占地面积107平方米,坐北朝南,三间二层楼,通面宽10.30米。勾连搭屋顶,呈众字形,有暗间起防漏作用。风火山墙。楼前有庭院,深8.6米。四周围以高墙。五桂楼建筑蓝图详记在一根固定在众字形屋顶内的长竹竿上。1981年部分屋顶塌落,按原样修复。
构造
五桂楼有五马山墙以防风火,前后有四米高的围墙,围墙东西两侧有大门,西侧为正门。进门便是卵石砌成的庭院,石刻木雕,花草竹木使庭院绿荫婆娑,花香袭人,灰尘不蒙,市声不喧,显得幽静,古朴、清雅。楼下为三楹统间前后分隔,前厅为讲学会文之所,后厅是楼梯,楼上有书橱二十四架,藏有5万多卷古书善本,名画碑贴和手抄本,有木雕板近百块,屋顶呈“众”字形,有暗阁,明看二层,实为三层。据传,凡遇战乱,善本多藏千顶上暗阁,暗阁中至今仍保留有“柱百竿”一根,长9.8米,竹竿上记着当时建楼的各种尺寸数据和梁架构件的符号,似现代的建筑图纸。登五桂楼眺望,可一览四明七十二峰,故五桂楼又名七十二峰草堂。现悬挂的“五桂楼”匾额为清代书法家胡芹所书,“七十二峰草堂”为清代书法家吕屐山所题。五桂楼有一套比较严格而独特的藏书保管制度,所以,它藏书之丰,在浙东仅次于宁波天一阁,有“浙东第二藏书楼”之称。现为省重点文保单位。五桂楼西侧原有书房两间,名曰“爱吾庐”,后扩建为五间,雕栋画梁,卷蓬饰顶,建造讲究,名称“梦花书屋”,与五桂楼相互辉映,为黄澄量居室和会友、写书之所。东侧有平房五六间,为当时工匠雕板印书所用。另建有厨房和家人居室,周围圈以围墙,庭院有卵石砌面,形成一古朴优雅的建筑群落,典型的江南书香门第。
五桂楼为三间二层的五马髟木结构楼房,座南朝北。楼房通面阔10.3米,通进深10.38米,明间面阔4.3米,次间面阔3米,通高9.96米。穿斗和抬梁相结合的梁架结构,屋顶成“众”字形,利用中间暗阁来隔热防漏,有利于书籍的保管。阁楼暗间中至尽保存有“柱百竿”一根,在长9.8米的竹竿上记注着当时建筑此楼的各种尺寸数据及梁架构件的符号,起到现在建筑图纸的作用。楼下为客厅,楼下收藏书籍,排列二十余口大书橱,分藏所有古籍秘册。为了防火,在楼东西高筑风火高墙,更在书楼的四周筑有三米多高的围墙。大门开在围墙的东西两边,墙内楼前有半亩庭园,以鹅卵石铺地,庭内栽有桂树与柿树,近南墙垒石成桌以置盆景,朴质幽雅。由于五桂楼的“藏书之富甲越中”,闻名于东南,故有“浙东第二藏书楼”之称。
作用
五桂楼的藏书不仅是专事收藏,黄澄量还每“得一书,添一目,即读一书,而十而百而千而万,记于目者记于心,是亦博闻强识之一助也”,更要求儿孙们共同翻阅。黄澄量还有一套不同于宁波天一阁的藏书保管制度,尽力发挥藏书的实用价值。他把藏书向外开放,凡有文人学士前来查阅,悉供方便,打破了一般藏书家只藏不阅的陋规,由此吸引了许多学人不辞远途劳顿,跋山涉水来到四明山西麓的梁弄,以一登五桂楼为快。
历史
黄澄量,字式筌,号石泉,生于清乾隆年间,余姚梁弄人。诸生。一生嗜求藏书,“截缣以购,鬻产而求”。师事孙磐,笃志力学,于书无所不窥。博学多艺,擅长丹青。历十多年之功,藏书五万余卷。嘉庆十二年(1807),于故居四明梁弄(今余姚市梁弄镇)构藏书楼,二年落成,署名“五桂楼”。缘黄氏在宋代有一远祖,兄弟五人皆学识渊博,同科中举,殊著清望,世称“五桂"。澄量极为远慕,因而得名。时五桂楼楼下为黄澄量与友人会文讲学场所,远道前来阅览藏书之客人亦在此接待;楼上为藏书,有高二米半、宽二米之书橱二十个,陈列古籍;另有四个同样大书橱专藏手抄本和书画碑帖。黄澄量允许子孙“登楼读楹书”,亦准文人学士登楼阅读。对待远来之友人,不仅司其阅览,且供膳食。子黄肇震能继父志,增加入藏图书万余卷,时五桂楼藏书曾有“富甲越中”之称。亦有“浙第二藏书楼”之称。内藏有黄澄量手辑《明代文类》一百四十册和著作《姚江书画传》、《四明耆旧传》、《五桂楼书目》。清咸丰年间遭兵燹,藏书有所散失,至同治年间,黄安澜等玄孙经五年搜集恢复原有规模。
黄澄量死后,由他的儿子黄肇震,字伯器,号药溪,继承父志,继续收集书册,使五桂楼的藏书增至六万多卷。清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东进浙东,梁弄地处进军要道,五桂楼藏书遭受散失。后有黄澄量孙子黄联镖、曾孙黄安澜重新穷搜散失的书籍,又添买善本,经多年搜讨,终于使五桂楼藏书基本恢复到原来的规模。黄安澜重新编订了《姚江黄氏五桂楼书目》,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春付梓。现存《姚江黄氏五桂楼书目》四卷,有俞樾隶书题签。按此《书目》统计,得书共3666种。它以清代刻本为基教,但其中亦颇多宋、元、明代善本,它揭示出了五桂楼书籍的收藏情况,在目录学上也有一定的意义。五桂楼藏书保存至今,不仅在图书文献史上有着较大的价值,对当前及日后的科学研究亦有着重大的史料价值。五桂楼于1981年6月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12月升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49年5月,梁弄解放,五桂楼无人管理,由地方政权接管,为地方武装民兵临时住宿,继而为冬学扫盲学校。1954年春,余姚县委根据宁波地委保护文物指示,恢复五桂楼,设专人保管,专职管理员史良(退休老师,己故),隶属余姚县文管会。1957年秋至1958年9月,梁弄镇利明村在五桂楼设农业高级合作社办公室。1958年冬至1960年春“大跃进”时期,五桂楼为利明大队公共食堂。在此期间,藏书散失千余册。1962年,由梁弄经官致老先生整理散书,装订修复,历时两年,装箱库存,总计13000册。1964年,省厅调拨五桂楼藏书珍贵版本二千四百多册。1974年经国家拨款维修后,为余姚人民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12月12日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据1990年调查统计,五桂楼藏书9993册。负责人葛茂清。现存书本式藏书目录一册。楼舍占地面积279.91平方米,使用面积138平方米。1949年后五桂楼从未对外开放参观阅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近几年来,经余姚市文管会介绍,前来参观和查阅古籍文献的知名人士、学者、大专院校师生等日益增多。
传说
余姚市梁弄镇有一座藏书仅次于宁波“天一阁”的民间藏书楼——五桂楼。当年曾有“藏书之富甲越中”、“浙东第二藏书楼”美称。1989年12月,被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桂楼是梁弄人黄氏后代黄澄量专为藏书而修建的。据黄氏宗谱记载,后唐时有黄定远在梁弄安家,传至第六代孙黄远美时,生有八子,其中黄必腾等五个儿子先后于1159年-1170年间登科中举,过去中举叫“蟾宫折桂”,因此号称“五桂”,一时名声大噪。宋高宗对他们非常器重,说有“经济之才,宏博之学”,后来五子同时衣锦荣归,高宗赠以《五子还乡》诗,诗中有“仙籍桂子香”之句。至明朝时流传为“五桂传芳”。黄澄量建楼时,为纪念五位祖宗,定名为“五桂楼”,匾额上所题“五桂楼”三个大字,是清代书法家胡芹所书,笔力雄健,遒劲挺拔。此楼建筑绝奇,层顶是“众”字型,明看二层,实为三层;上层可隔温防潮,又有暗藏珍本,据说在多次史乱中,均在此保存下来。楼上有24架藏书橱,初藏5万多卷善本,有许多名画碑贴和手抄本。黄澄量死后其子黄药溪又买书一万余卷。据清光绪时编的《姚江黄氏五桂楼书目》,共有经史子集等书籍就达6万余卷。在近百多年中,虽多动乱,但藏书仍未遭人祸兵灾。在兵荒马乱中虽散失部分,但大多保留下来。1956年省图书馆调六千多册外,今尚存9993册。查阅目录,多数属十三经类古文化栏目,其中最多的为“易经”类,如《周易析中》、《周易虞氏义》、《重刊十三经疏》等,仍为研究古文化的宝库。
当年规定,允许子孙登楼阅读,还允许海内外学者登楼观读。凡远方求读者,还免费供应膳宿,并订有《五桂楼书目》,供人查阅。
在五桂楼登高远望,能看到四明山七十二峰,象屏风似地围在梁弄镇四周,北岭南峰,东岩西谷,秀峰玲珑,翠浪起伏,所以五桂楼又名“七十二峰草堂”。原横匾尚存,为清代书法家吕屐山所书。这草堂是授业讲学之所,聘请学士名流来此延馆授业。故五桂楼不仅是藏书楼,还是民间自筹的书院,它对余姚的文人学子,起过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