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萨迦派寺院。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普兰县科迦村。科迦,系藏语“定居”之意。996年由大译师仁钦桑布创建。 科迦村以寺为中心建造,呈东西向布局。据记载,先有科迦寺后有科迦村,村因寺而得名。
- 中文名称
- 科迦寺
- 地理位置
- 西藏自治区
- 气候类型
- 属高原亚寒带干旱气候
- 开放时间
- 9:00-16:00
- 门票价格
- 30
- 修建人
- 大译师仁钦桑布
- 始建于
- 公元996年
基本简介
科迦寺是普兰县大寺,历史悠久,在当地享有盛名,每年都有阿里地区札达、噶尔等县及境外尼泊尔的信徒前来朝拜。“文革”期间,寺院文物、建筑遭到严重破坏,部分建筑被毁,殿内塑像、壁画受损严重。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古建筑陆续进行维修,修复了玛尼拉康等建筑。2001年6月25日,科迦寺作为公元996年的古建筑,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科迦寺主要建筑为觉康和百柱殿,两殿呈“L”形布置。觉康位于寺南部,面朝北;百柱殿位于寺西部,面朝东。两殿前有空间不大的广场,广场中部有水井、高大的塔钦和香炉,广场四周的墙壁上建墙廊,置玛尼筒,是该寺进行宗教活动、民间庆典活动的聚集地。寺庙建筑周围还有转经道。
历史传说
觉康 即释迦殿,是僧众聚集颂经的场所。觉康由廊院、门廊和殿身三部分组成。廊院、门廊体量较小,殿身体量巨大。觉康外墙均饰红色,顶部装饰边玛草。整个殿堂外观和谐,气势庄严。①廊院。位于觉康最南部,20世纪80年代末增建。廊院由后建回廊与大殿门廊共同围成。廊院北侧墙壁正中设门,门两侧悬挑斗拱,在门上方形成凸出的屋檐。这种建筑形式是卫藏地区的常用手法。院内东西两侧及门的两边均为内廊,计6间,廊下设有藏床和卡垫,供人们休息。②门廊。由门外敞廊和门内过厅组成。敞廊的柱、托木、梁等均有彩绘,颜色以蓝绿色为主。条形门厅内无陈设。③殿身。平面呈多边“亚”字形,表示密宗的曼陀罗。左右沿南北轴线对称,前后不对称,南北长30.5米,东西宽21. 9米。殿身大门设于殿北墙正中,通高3米,宽2. 3米。大门为对开4扇板门,上有门衔、门环、铜包叶等饰物。进入大门是平面呈“凸”字形的经堂,南北长25米,东西宽8.4米。扇面墙呈“U”形,与三面边墙间形成转经通道。扇面墙内侧佛台供塑像3尊,均立像,戴冠,通身饰金。两侧面的扇面墙上均绘有壁画,殿身两侧墙壁布满直通屋顶的经书柜。自觉康东侧的露天台阶可达二层。二层房屋大致呈天井式布局,中央是露天庭院,四周环以裙房。底层天窗的上方建有进深2间、面阔3间的小室。二层北侧、东西两侧各有狭长形的小室与中部6间大房相通,南端有小室3间与敞廊相通。从布局看,二层是听经、辩经的场所。
百柱殿 藏文名“嘎加拉康”。百柱殿体量较大,系由多座殿堂和生活用房组合而成的复合建筑。据记载,百柱殿是科迦寺最早建造的大殿,殿内遗存构件、壁画等尚能看出早期建筑的痕迹,但殿堂后期改建较多。该殿已较少使用,仅二层僧舍、伙房仍在使用,主要的聚会、颂经场所已移至觉康殿内。百柱殿是科迦寺重要的建筑,为该寺主殿。百柱殿外墙为砖红色,上部以厚重的边玛草装饰檐口。殿平面呈多边“亚”字形,沿东西轴线基本对称。殿南北宽33.5米,东西长41.9米。首层平面的布局为早期的中央大殿环以小殿的形式。①主殿大门。大门洞口高3.6米宽3.48米;门框、门槛围成的门口高2.23米,宽1.59米。门框、门楣雕刻精美,构造复杂,是价值极高的建筑艺术品。大门门框、门楣均设多层装饰,层层递收,上部雕刻有花草、兽鸟、佛像、人物故事、佛龛建筑等。门框、门楣的雕塑形式,特别是狮面及各种神龛表现的柱式、花纹图案,反映出佛龛或窟的外观,模仿了印度或尼泊尔的佛教建筑。据历史记载,藏传佛教后弘期,阿里许多僧众赴印度、尼泊尔留学时,带回许多当地的工匠进阿里营建寺庙,该大门即是当时交流的产物。②底层大殿。百柱殿中心,东西向7柱,南北向4柱,共28柱,室内东西长19.8米,南北宽13.2米。室内为片石地面,殿内原供佛像无存。天窗后墙上绘有壁画,题材为释迦牟尼及两弟子、罗汉及两高僧。中央大殿的其他壁画为20世纪80年代重绘。③南侧殿堂。藏文名“桥居拉康”,位于中央大殿后腰部,北向开门。室内面阔9.5米,进深7.6米。殿堂南北向柱3根,东西向柱4根,共用柱12根。殿堂东墙及南墙下有供台。殿内墙面残留有壁画,主绘结禅定印、跏趺坐佛及二侍卫菩萨和多位佛母,周围环以小像。在殿西北角残墙上有壁画,壁画风格与古格王国都城遗址、托林寺十分相似。④北侧殿堂。藏文名“桑吉拉康”。与南侧殿堂对称布置于中央大殿北侧后腰,空间尺度与南侧殿堂基本一致,殿北墙下有供台,殿内无壁画。
寺庙文物
科迦寺依地势建造,依山傍水,坐南朝北,南北高山环抱。整个寺庙殿宇巍峨,各种大小经堂僧舍、舍利塔等相互映衬。寺庙建筑艺术风格独特,建造工艺精良,可惜已有部分损毁;寺内原收藏大藏经100余卷,只剩下6卷真品;殿内壁画保存完好,风格鲜明独特,均为百年珍品。
2009年11月 总投资1500万元的西藏阿里科迦寺维修保护工程一期工程近日全部完工。西藏阿里地区文化局局长次仁扎西表示,即将开始的二期工程将侧重科迦寺周边僧舍和民居的保护,力争使科迦寺及科迦村作为一个文化整体呈现在世人面前。
僧侣传奇
仁钦桑布
仁钦桑布(959~1055)出生在古格境内的旺热那渚村
,据称他两岁时即能背诵梵文声的咒字,并能在地上作画,被认为是“班智达”的转世者。长大成人之后,他被古格国王益西沃选中,与其他21位古格青年一起被派往印度学习佛法。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不能适应印度的气候和生活条件,相继客死异乡,只有仁钦桑布和另一位名叫勒巴喜绕的青年学成佛法回到故乡。
大师一生三次往返印地、西藏三次,翻译、校订显教经典17部、论33部、密教经典108部。将之收录于藏文大藏经甘珠尔与丹珠尔之中。人们将他之后编译的密乘称为“新密”,而此前的称为“旧密”。仁钦桑布还从克什米尔迎请了一批精通佛教绘画、雕塑和建筑等方面的艺术家,在古格建立了最早的一批佛教寺院。在西藏佛教史上,仁钦桑布被视为后弘期佛教的开山祖师之一。
阿底峡
古格国王意希沃曾命尊珠僧格率领仆众百馀人至超戒寺正式迎请阿底峡,此次任务未能完成。继任国王绛曲沃并不灰心,1037年又再度派遣那措译师领五名童仆,携带纯金七百两入超戒寺习论,俟机迎请。他会同在寺中的尊珠僧格拜见了阿底峡,并与他有一长谈,详禀西藏佛教之现状。
阿底峡终于在1042年在尼泊尔王与大臣贵族及由藏地前来迎请的译师们的簇拥护送下,进入了西藏,第一站就是科迦寺。此后尊者一直在西藏弘法,终生未回故乡。
巴桑
寺管会主任巴桑是一个传奇人物。他本是科迦寺的僧人,“文革”初起,他害怕寺中珍宝被毁,便携带十余件文物潜往尼泊尔务农,不管日子过得多苦,都不曾变卖文物。16年后,闻知西藏落实宗教政策,他又携宝归国,让神佛们重新各安其位。这件功德使他当上了科迦寺的寺管会主任、自治区第六届人大代表、自治区佛协会员。
民俗文化
科迦寺佛事
藏历六月四日,在普兰县最南端的科迦寺举办该寺大师的佛事活动。科迦寺和托林寺是齐名的千年古寺,由于其在阿里和邻近的尼泊尔佛教界的影响,每年的这个时候,前来参加佛事活动的僧侣和群众不下千人。每当此时,寺中收藏的历代唐卡将挂于寺中,为佛事活动增添价值。
科迦村的男人节
在普兰的科迦村有一个独具风趣的节日,每年藏历2月11日至15日的男人节。节前,由村中有威望的老人操办集资,规定好每家所要提供的米面、酥油、肉类和柴草数量。过节当天,村里从18岁至最年长的男人都如皇帝般被侍候着,至高无上。所有男人都会集中在科迦寺门口广场,喝酒看戏,妇女儿童只能站着围观。每家轮流委派女人为男人们倒酒上菜,直至过完节日。节日一过,男女则平等相处。
地理气候
普兰县以高原山地为主,中部较高。境内山高谷深,山峦起伏,形成千姿百态、雄伟壮观、秀丽多姿的高原地貌。属高原亚寒带干旱气候区。日照充足,日温差大,年温差相对也较大,气温低,降水少。年日照时数约为3153.2小时。年霜期213天。年降水量172.8毫米。自然灾害主要有雪灾、地震、洪水、泥石流、冰雹等。
相关传说
科迦寺是著名的千年佛寺,和托林寺(扎达县)、那玛寺(克什米尔)同为大宗师仁青桑布主持修建的。据说三个寺院为同一天修建,同一天开光,距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
传说当时在此地来了7名身强力壮的印度云游僧,从事佛事活动,行前特给国王留下7大包银子,惊奇的国王请教大师如何处置,大师称此乃财神“瞻巴拉”赐予的非凡妙果,不能占为己有,应行善积德,作为造福于众生的供品精心服侍。国王依照神意和大师指教,动用大量的人力、财力,相继在噶尔栋修建了规模宏大的上下宫堡和色康大经堂,暂时把7名印度游僧留下的银子统统供于其中。不久国王取出7大包银子带到地处中尼边界的“谢噶尔仓林”,请尼泊尔工匠制造一尊世间罕见的文殊菩萨像。造完后他又请仁钦桑布大师加持开光,在运往噶尔栋的途中,忽然听到文殊菩萨开金口说道:“吾依附于此地,扎根于此地”。这时国王喜出望外,就在此地修建了科迦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