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秦淮河古桥
首页  > 江苏  > 南京  > 秦淮区   »  秦淮河古桥景点介绍

秦淮河古桥

秦淮河古桥
秦淮河古桥

  镇

  淮

  桥

  始建于东吴时期,称为南津大桥,毁于东晋时期的王敦之乱。南朝时也称朱雀航、朱雀桥,是通往城外的主要交通枢纽。杨吴天祐十一年(914年),都水使在此建桥,始称镇淮桥。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留守史正志重建。开禧元年(1205年)丘崇为留守时重建。宝祐四年(1256年),留守马光祖重建。镇淮桥系十里秦淮诸桥中规模最大、结构最坚固、装饰最华丽的桥梁。明代以后,规模逐渐缩小,至清代桥亭数十楹的壮观气势已不复存在。1960年经过改建拓宽,桥体长32.4米,宽26.2米。1995年在此桥东、西各建桥一座,该桥现已成为中华门历史景点的一个组成部分。

  朱

  雀

  桥

  朱雀桥原址在今镇淮桥处。三国孙吴时称南津桥,南朝时称朱雀航、朱雀桥,后亦称南航、大航、南门桥。晋咸康二年(336年)重建朱雀航,正对朱雀门。晋太元三年(378年),谢安置重楼并二铜雀于桥上,以朱雀观名之。此航在二十四航中规模最大,桥宽6丈、长90步,是沟通南岸和北岸的主要通道,南朝萧梁时移至现址。隋朝采取贬抑金陵政策,南京城市遭到巨大破坏。自唐朝以后,众多文人骚客纷至沓来,凭吊六朝形胜,抒发怀古之情。杜牧《乌衣巷》中的“朱雀桥边野草花”诗句,使此桥名声大噪,成为一座历史名桥。

  武

  定

  桥

  初建于南宋淳熙年间,题名“嘉瑞浮桥”,亦称上浮桥,与朱雀桥(下浮桥)相对。南宋景定二年(公元1261年)马光祖重建。明初易名“武定桥”,取“文能安邦,武能定国”之意。此名又与文德桥相呼应,俗称文、武二桥。明代与旧院相邻,四周街衢相连,景色清丽,纨绔子弟来往不绝,为名噪古城的闹市区。199

  年拓路时加宽桥体,古桥犹存。

  来

  燕

  桥

  此桥西侧为古秦淮二十四航之一的骠骑航。航因东晋大臣纪瞻骠骑将军府而名。纪瞻与王导等辅佐司马睿建立东晋王朝,成为开国元勋,拜为骠骑将军。他于乌衣巷建府,馆宇崇丽,与王谢故居的来燕堂相辉映。骠骑航后被毁,后人建浮航以替之。1988年正式建成水泥混凝土桥梁。因桥南古乌衣巷有著名的“来燕堂”,故取名“来燕桥”。

  文

  德

  桥

  此桥原为六朝金陵二十四航之一,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建成木桥,万历二十六年由钱宏业改建为石桥。桥名取儒家“文德以昭天下”之意。清咸丰年间毁于战乱,同治五年(1866年)复建木桥。1987年改修为汉白玉桥栏,青石桥面。因文德桥位于子午线上,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五日子时,月亮正临子午线,桥影将河中明月分为两半。此时人立桥上,俯身可见桥下两个“半边月”,称“文德分月”;立身自顾无影,即为“月当头”奇观。每逢此日,桥上人山人海,观月者常将桥栏挤断而落入水中,故又有“文德桥栏杆靠不住”的歇后语传之于世。

  文

  源

  桥

  明初安徽贵池人黄观原住东石坝街,其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取第一,称“三元及第”。后燕王朱棣大肆杀戮,黄观力主反对,他的夫人被俘后逃脱,在淮青桥跳秦淮河自尽。黄观闻讯,在贵池面向金陵投河而死,后人为纪念黄观,便在他曾居住之处建黄公祠。又在此处建木桥,名叫黄公桥。民国二十年(1931年)重建,后多次整修。解放后,因从夫子庙通过此桥可直达白鹭洲,又更名“白鹭桥”。1986年整修桥梁,在桥上发现清同治八年(1869年)中秋重刻“黄文贞公传”石碑一块,便证实此桥古名确为“黄公桥”。1997年有学者建言,桥的北岸为儒学及科举文化的重地,桥名应与“文德桥”相呼应,故再更名“文源桥”。

  平

  江

  桥

  清朝时期,此桥北面原为江南贡院平江府号舍区域。每逢乡试大比之年,参考士子由秦淮河南岸跨桥而步入贡院,其余时间则很少有行人通过。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被废,贡院失去原有作用。民国初年,在“拆贡院辟市场”的潮流中,江南贡院大部分建筑被拆除,成为夫子庙的“商肆闹市”。平江桥也由考场消亡而废圯。随着夫子庙地区旅游景区的扩展,1989年,此处正式建成水泥混凝土桥梁。2003年翻建成青石桥。

  文

  正

  桥

  此桥以西20米原有利涉桥,建于清顺治三年(1646年)。康熙二年(1663年)木桥改建石桥,民国时期利涉桥严重破损拆除,桥墩尚存。民国十六年(1927年)在利涉侨东侧建铁路桥。1958年拆除贯穿市区的铁路,此铁路桥改为人行桥,定名文正桥,寓于“夫子庙儒学内涵、科举考试为金陵文化正统、正宗”之意。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