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下海庙
首页  > 上海  > 虹口   »  下海庙景点介绍

下海庙

下海庙
下海庙,位于上海市虹口区昆明路73号,即虹口区商业闹市提篮桥地区,当时夏海义王庙地处下海浦,长江船只入海处,现正对庙门的马路就叫海门路,居民船民进庙烧香,常常提篮而过桥,故名提篮桥。因庙宇近海,沿海百姓崇拜护海神妈祖,因此也以天妃娘娘及其它地方神一起奉神祀在庙中。
中文名称
下海庙
地理位置
上海市虹口区昆明路73号
占地面积
1800多平方米
开放时间
7:00―16:00
门票价格
5元/人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城市
上海市
建议游玩时长
建议1小时

历史沿革

历史由来

下海庙 俗称“夏下海庙海庙”、“义王庙。始创于清代乾隆年间(l736~1795),当时仅有房屋九间,是当地渔民、居民为祈佑平安、奉祀海神的民间神庙。嘉庆中间(1796~1820)荒塌,由心意师太重修,此后作为一所临济宗的比丘尼道场。咸丰四年(1854)又购地八亩一分七厘多,逐步扩建,相传心意师太至98岁高龄时,交法成师太继任主持,陆续增建前殿等二十余间房屋殿舍。光绪二十一年(l895),由法成的徒弟福星师太继任,光绪二十五年(1899),又增建后殿等十余间房屋,至宣统三年,法成年87岁时尚在世。此后,先后由福根、觉莲继任。抗日战争初期,下海庙房屋被日军炮火全部焚毁。1941年起,由觉莲募资重新修建,至解放以后,基本保持原有规模。

发展

1990年,经市和虹口区宗教事务部门批准;由上海市佛教协会筹建恢复。1992年1月30日正式开放,恢复为佛教活动场所。目前下海庙建筑面积约为1800多平方米。环境清净幽雅。有三殿,前殿、后殿和东殿。前殿的大雄宝殿,正中供一佛二弟子;正中供释迦牟尼佛,东观音,西地藏菩萨。后殿供奉西方三圣,千手观音等像。东殿奉有天妃娘娘等像,此外还有斋堂等附属用房。有比丘尼16人,住持为昌修法师。

历史文化

背后的故事

1955年,毛主席到上海视察,在黄浦江上游览时,突然向陪同人员提了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上海还有个‘下海’吗?”顿时举座哑然。还是老人家自己提供了答案,他斩钉截铁地说:有。毛主席的话,如同在黄浦江中投下一块大石头,于是,上海市开始寻找这个不为人知的“下海”。在虹口区发现一座叫“下海庙”的小庙,位于昆明路73号。

名字起源

黄浦江的“浦”,在吴方言区原意是人工小河。宋代为解决吴淞江(即苏州河的上海段)的泄水能力,在吴淞江两岸,大约每隔五里开通一条进入吴淞江的水道,这种支流水道称为浦。吴淞江两岸共有18个浦。当时,吴淞江现在虹口区海门路段,南岸有一个浦,称作上海浦。与上海浦隔岸相望的北岸也有个浦,叫下海浦。江南河流命名有个习惯,接近源头的支流称为里或上,靠近下游的称为外或下。上海浦和下海浦,因为位置得名,上海之名是起源于上海浦的,后来建镇,叫上海。北岸有个浦,叫下海浦,后来几经变故,成了现在的海门路。下海庙就在海门路一端。据史料记载,下海庙始创于清代乾隆年间。那时候,从现在的东大名路至商丘路一带全是渔村。渔民出海打渔,需要祈求神的保佑,便有这座小庙应运而生。造神总是出于某种需要。后来,这一带的地名也与此有关了。比如提篮桥就是渔民手提装着香烛的篮子,过桥去下海庙烧香而得名。2012年,经过重修的下海庙重新对外开放,正门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辅门,大门右侧墙壁上多了"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大字外面看上去更加大气、豪放,更加巩固了下海庙在上海地区的佛教地位!

实用信息

门票:5元/人开放时间:7:00―16:00

交通信息

地铁:乘12号线到提篮桥站下车,从1号口出来即可。公交:乘13、319路到海门路东长治路站下车即可。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