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径禅院,在河曲县城东北25公里的石城村,创建于民国八年。 石径禅院东、西、南三面石圪梁环抱,依山傍水,有大小、上下院落三进。整体建筑全部为砖面结构,坐东朝西,寺庙东北开一小门,过砖砌小洞、自然石阶、独木桥和“悬空界”,便是黄河悬崖绝壁上通往弥勒佛洞的悬空石径,共长百余米。两岸百丈峭壁,俯然屹立。相传峭壁上存有大禹治水的痕迹。
- 中文名称
- 石径禅院
- 地理位置
- 山西河曲县
- 气候类型
- 温带季风气候
- 著名景点
- 弥勒佛洞
黄河龙门
简介
石径禅院位于河曲县城东北25公里的石城村。向北远眺,千里黄河,似一条巨龙迎面而来;极目西天,茫茫龙口,天水无际,秦阔晋舒。娘娘滩披红挂绿,平坦温柔,健美娇艳。太子滩如同中流砥柱,英姿挺拔,顶涛拒浪,力挽狂澜。观此全景,令人心旷神怡,豁然开朗。行于悬空石径之上,凉风习习,犹如遨游太空,顿觉飘然若仙。 石径弹院东、西、南三面石圪梁环抱,依山傍水,有大小、上下院落三进。整体建筑全部为砖面结构,坐东朝西,寺庙东北开一小门,过砖砌小洞,自然石阶、独木桥和“悬空界”,便是黄河悬崖绝壁上通往弥佛洞的悬空石径,其长百余米。
建造历史
石径禅院位于山西石径山上,由融秋老和尚创建。据说当年老和尚在潜修佛法时,曾三次获得地藏王的启示,要他寻找梦中所见的福地兴建寺院。老和尚于是率领弟子在山西四出寻访,最后来到一处翠绿一片,因盛产野芙蓉而得名的地方,便与众弟子开始建寺。尤幸得到善信支持,浮屠宝殿和两廊的静修室在一九零二年间建成。一九三三年,山门、天王殿及大雄宝殿亦已在兴建中,至一九三三年整座禅院终告落成。
黄河龙门
黄河水流经禹门口,被约束在高山峡谷之间,愈近龙门,河床越窄。奔腾的黄河,受到峡谷约束,勃然大怒,横冲直撞,雷霆万钧,却被静静的高山峡谷挤压在河床中,溃到峡谷尽头龙门口,一个急转弯,又撞在峭壁上,它呼啸着,飞出一层层凌空雪浪,掉过头来,反扑对岸巨石,又一次咆哮着,飞出层层凌空雪浪。回撞河床中的巨大礁屿,再一次疯狂地咆哮起来,将一道道水柱喷入天空,在一阵喧嚣之后,从空中颤抖着落入谷底,跳出龙门。这龙门三激浪,是黄河千百年来的奇观,激起无数文人墨客的诗情画意。如今,龙门口已新建起铁索桥、公路桥、铁路桥,沟通了秦、晋两省。三桥并列横跨黄河,如三道凌空彩虹,增添了龙门的不凡气势。
弥勒洞
弥勒佛洞,坐落在一处三面环山的土塬上。是河曲古刹中的奇迹。它的大部分是两层共七排砖石砌成的拱形窑洞,内供如来佛、地藏王菩萨、财神、八洞神仙等塑像。弥勒佛洞的另一面缺口直接向黄河开放,垂直河面约有百丈之高,尽是峭岩倒挂、飞鸟难栖的绝地。谁能想像得到,正是在这绝地的腹部,天生出一个偌大的石窟,成了远近闻名的禅林胜境。窟内有洞,洞内有穴,互相穿连。石窟面阔、高、深、各三丈,怪石倒垂,犬牙交错,人至其中如入虎口。抵后壁南登23级石阶,又见半空石洞,高、深、阔各约两丈,上有石雕成的弥勒佛像,高约七尺五寸。像后正对一洞穴,深浅未知,凉风习习。据传,当年曾有一住持僧领一随从进入洞内,时而匍匐,时而立行,装有一罐油的油灯将燃尽,仍不见洞底,又闻怪声,就慌忙退出,从此再无敢探险者。置身洞口,头顶倒挂欲摧的巨石,脚下是来自天上的黄河,对面是云烟环绕的高山,身后是深居千年的石佛,神秘、幽隐、惊险、壮阔,令人神往、陶醉。
骆驼岭
骆驼岭景区位于石径禅院西侧1.5公里处,因山体形似骆驼故名骆驼岭 骆驼岭北靠黄河,滔滔黄河在此流入华北平原 南侧是典型的黄土丘陵地形,枣林桑木,窑洞瓦房,一派淳朴的田园风光,位于骆驼岭主峰之上的大禹塑像以他非凡的气势尤为引人注目 全塑高10米,重150吨,以钢筋混凝土铸塑,于1984年5月建成 塑像坐西朝东,面向黄河及东部平原 大禹头戴斗笠,身穿粗衣,右手持耒,左臂挥扬,形象朴实庄重,充满智慧和力量 像座由粗麻石砌成,正中嵌有一碑,镌刻 美哉禹功,名德远矣 八个大字 远观塑像形象高大,气势非凡 尤其是在浓雨云雾之时,雨雾 河涛联成一片,大禹像更显凝重伟岸,栩栩如生 他似乎在号召人们向自然斗争,兴利除害,造福人民 登骆驼岭,瞻大禹像,常使人追忆古代治水英雄 过门不入,诞子不亲,终使洪流归大海 善言是拜,寸明是惜,长留典范育斯民 之功德 大禹塑像前下方,建有一系列颇具特色的仿古窑洞式建筑群,厅洞依山就势而建,有大厅 环廊和平台 巧妙的设计与格调与巨塑映衬协调 东侧平台有一狭口与宛如长蛇的346级登山台阶相连,具有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之势 南北两面的外环踏廊都与峭壁相齐 若居高临下,俯瞰眺望,或大河深谷,或润草凄凄,远近风光,一览无遗。
文化民俗
河曲素有“民歌海洋——二人台之乡”之称,明代就有“户看弦歌新治谱,儿童父老尽歌讴”的场景。二人台即是其主要内容。现在保留下来的剧目有七十多个,牌曲七十多首。因其作者、表演者、欣赏者皆为喝黄河水,吃酸捞饭的普通劳动者,故二人台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和鲜明的群众性。源远流长,经久不衰,为中国文艺百花圆中一朵鲜艳的奇菀。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
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有话儿留;
走路要走大路口,人马多来解忧愁。
……
一曲《走西口》,唱出黄河儿女的辛酸;一曲《走西口》,倾倒了天下铮铮铁汉;一曲《走西口》,使天下人都知道,黄河拐弯处,有一座叫河曲的古城。河曲的民歌艺术,可以说在山西独领风骚。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就是“二人台”,一丑一旦,亦歌亦舞,精悍活泼,深受山西、陕西、内蒙等地群众的喜爱。“二人台”的剧目中有一百多出。其中最著名的有《走西口》、《探病》、《挂红灯》、《打金钱》、《栽果树》、《掏碳》等等。这些名曲,有多以歌颂黄河儿女爱情生活为主,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黄河风情。“山城庙会流水板整日不息,城镇戏场二人台至晚尤唱。”古时河曲城好戏连台的繁荣局面,至今让后人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