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中国国家图书馆
首页  > 北京  > 海淀   »  中国国家图书馆景点介绍

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位于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33号,与海淀区白石桥高粱河、紫竹院公园相邻。是国家总书库,国家书目中心,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是世界最大、最先进的国家图书馆之一 。入选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 。2018年10月11日,入选“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名单。中国国家图书馆前身是筹建于1909年9月9日的京师图书馆,1931年,文津街馆舍落成(现为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北京图书馆。1987年新馆落成,1998年12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图书馆更名为国家图书馆,对外称中国国家图书馆。据2018年10月该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中国国家图书馆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图书馆分为总馆南区、总馆北区和古籍馆,总馆南区主楼为双塔形高楼,采用双重檐形式,孔雀蓝琉璃瓦大屋顶,淡乳灰色的瓷砖外墙,花岗岩基座的石阶,再配以汉白玉栏杆,通体以蓝色为基调,取其用水慎火之意;馆藏文献3768.62万册,其中古籍文献近200万册,数字资源总量超过1000TB,是亚洲规模最大的图书馆,居世界国家图书馆第三位;图书馆共设有阅览室25个、阅览座位5000余个,在编员工1529人,设有33个机构部门。
中文名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外文名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主管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属    性
国家总书库
建筑面积
28万平方米
馆舍类型
综合
地    址
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33号
藏    品
3768.62万(2017年12月)
阅览室
25个
开馆时间
周一至周五9:00-21:00
馆    长
饶权

历史沿革

晚清时期

清宣统元年七月二十五日(1909年9月9日),清政府批准军机大臣、学部尚书张之洞的奏请,筹建京师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调内阁大库、翰林院、国子监南学书,以及文津阁《四库全书》、敦煌劫余遗书作为基本馆藏。京师图书馆成立后,缪荃荪首任监督。1916年,教育部饬京师图书馆,凡在内务部立案的出版图书均交京师图书馆庋藏,国家图书馆职能开始体现。 

民国时期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同年7月,国立京师图书馆更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隶属大学院。为解决经费问题,经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简称“中基会”)谈判并签定协议。1929年8月,国立北平图书馆与中基会属下的北海图书馆合并,合并后馆名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直接接受南京政府教育部和中基会合组的国立北平图书馆委员会领导。中海居仁堂为一馆,北海庆霄楼为二馆。1931年,在文津街建成了新馆舍。抗日战争期间,该馆部分馆藏和馆员南迁,并陆续在上海、香港、昆明、重庆等地建立了办事处。抗日战争胜利后,该馆驻各地办事处及藏书,除存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善本书和自南京运台北的18箱内阁大库舆图外,陆续运回北平。在此时期内,该馆多次遇到严重的经济困难。

建国初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9月27日更名为国立北京图书馆,归属文化部领导。1951年6月,更名为北京图书馆。1958年6月,改属北京市领导。1960年11月,重归文化部领导。

改革开放

1975年3月,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提议并批准兴建北京图书馆新馆。199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图书馆更名为国家图书馆,对外称中国国家图书馆。1999年4月16日,江泽民主席为中国国家图书馆题写馆名。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自动化工作起步于70年代中期。1989年大型计算机综合管理系统启动,进行图书馆自动化应用系统的开发与实践。从1995年开始,按照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的思路,制定了《国家图书馆网络建设发展规划(1997-2000)》,集中力量,在网络建设、软件开发、数据加工等方面开展攻关。1999年2月,在中国国内图书馆界率先采用先进的千兆位以太网络技术,开通了拥有3000个信息节点的馆域网,将各个应用子系统连接起来。在互联网建设方面,开通了国际互联网中国国家图书馆站点;分别与国务院办公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实现了100M速率的专线联接;与中国计算机公用网、中国教育科研网、中国科技网及北京有线电视网、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全国有线电视网、网通等实现了高速互联,使国家图书馆初步建成网上信息资源的中心枢纽。200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暨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正式立项,作为国家信息产业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已列入国家“十五”计划,国家经费总投入为12.35亿元,开始付诸实施。2002年起,中国国家图书馆还承担了二项国家重点文化工程:“中华再造善本工程”、“送书下乡工程”。2003年10月28日,中国国家图书馆ALEPH500计算机综合管理系统已全面投入运行。2018年11月,中国国家图书馆总馆南区(原北京图书馆)入选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 。

馆藏实力

馆藏资源

据2018年10月该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文献3768.62万册,其中古籍文献近200万册;数字资源总量超过1000TB。馆藏继承了南宋以来历代皇家藏书以及明清以来众多名家私藏,最早的馆藏可远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墟甲骨。珍品特藏包含敦煌遗书、西域文献、善本古籍、金石拓片、古代舆图、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名家手稿等280余万册件。“敦煌遗书”、“赵城金藏”、《永乐大典》、文津阁《四库全书》被誉为中国国家图书馆“四大专藏”。(表格参考资料来源: 
  • 民国期刊
据2018年10月该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1911年至1949年时期的民国文献专题共计有352万余张图片,4351种期刊电子影像,数据储存量达到2TB,内容包括了中国近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历史概况、军事文献、民国抗日将领和其他民国人物的文献等。
  • 地方文献
据2018年10月该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地方志”专题图片数量达到40多万页,资源储存量超过1TB。“地方志”专题包含了陕西、山东、湖北、云南、贵州、新疆、江西、青海等地的地方志,种类包括通志(存目)、府县志、乡镇志、山水志等,既有建国前的古籍方志,也有的新编方志,详尽地反映了各地数百年间政治、经济、军事、人文、山川、地理、任务、谣谚、方言等各领域的民生省情。
  • 数字资源
截至2017年12月,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总量达1323.35TB,与2015年相比增加162.37TB。其中:馆藏特色数字化资源1059.69TB,外购数据库101TB,网络导航和网络资源采集114.73TB,征集数字资源42TB,电子报纸呈缴5.93TB。资源内容主要包括:电子图书3765676种4246420册,电子期刊55882种,电子报纸11596种,学位论文6410080篇,会议论文6073228篇,音频资料1111154 首,视频资料150705 小时。(表格参考资料来源: 

支撑保障

截至2016年12月,中国国家图书馆开通了一卡通、24小时自助图书馆、自助办证系统、RFID自助借还系统、自助复印机,“中国盲人数字图书馆”、“中国残疾人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移动阅读平台、“掌上国图”微信、“掌上国图”APP、“中国国家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等。

组织体系

队伍建设

截至2016年12月,中国国家图书馆在编员工1529人,本科学历以上占86%;其中,正高级职称65人,副高级职称398人,中级职称717人,初级职称235人。

机构部门

据2018年10月该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中国国家图书馆设有办公室、人事处、财务处、业务管理处、党群工作办公室、纪检监察处、审计处、离退休干部处、国际交流处(台港澳交流处)、国有资产管理处、法律事务处、保卫处、基建工程办公室、研究院、中文采编部、外文采编部、典藏阅览部、立法决策服务部、参考咨询部、数字资源部、信息技术部、缩微文献部、社会教育部、展览部、古籍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办公室、《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编纂工作办公室、国图艺术中心、出版部、后勤服务管理中心、中国图书馆学会秘书处、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秘书处33个机构部门。

建设成果

开发成果

  • 文献开发
中国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年度出书319 种,比去年同期增加28.11%。其中:新版书245种,比去年同期增加 19.51%;重印书74 种,比去年同期增加68.18%。2016年,发布出版的《中国图书馆年鉴2016》全面反映2015年中国图书馆界的发展状况。2016年9月,由中国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国家图书馆年鉴2016》全书共计52万字,图片169 幅,统计表 30个。2016年9月,由中国图书馆编著的图书《我的抗联岁月——东北抗日联军战士口述史》、《最危险的时刻——东北抗联史事考》和《请把我埋在战斗过的地方——追寻远去的抗联》出版首发。
  • 科研项目
(表格参考资料来源: 
  • 学术成果
截至2016年12月,中国国家图书馆员工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1项,正式发表的成果包括著作类(包括参与编撰等)26部,论文330篇。

学术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创刊于1957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中国图书馆学会主办的国家级图书情报学专业期刊。《中国图书馆学报》被定为国家级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期刊,并获国家期刊奖之百种重点期刊奖,连续被评为全国优秀图书馆学期刊。被国际上许多著名的检索期刊如《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图书馆文献》和《最新连续出版物题录》等收录。《国家图书馆学刊》是由文化部主管、中国国家图书馆主办,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图书情报专业学术刊物,主要面向中国国内外图书馆、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的广大图书情报专业工作者。2016年《文献》期刊共出版6期,刊发各类稿件107篇。开设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文献研究成果”专栏。

所获荣誉

2016年,获2015年度文化信息工作先进单位。2016年,获2016年度文化部政府网站群绩效评估年度最佳奖。2016年,获2016年中国图书馆展览会优秀展示奖。2016年,获海淀区2016年度交通安全先进单位。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中国国家图书馆形象标识是“国图”字体的变形设计,既体现了中国国家图书馆简称国图的名称属性,又似印章的效果,彰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

宗旨愿景

宗旨:传承文明,服务社会。愿景:将图书馆建设成为“国内最好、世界领先”的图书馆。

文化活动

据2018年10月该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中国国家图书馆开展的品牌文化活动有世界读书日主题活动、“文津图书奖”评选文化活动、“文津讲坛”、“国图讲坛”、“中国典籍与文化”、“国图公开课”等。

机构领导

现任领导

(表格内容参考资料来源: )

历任领导

(表格参考资料来源: 

读者服务

读者指南

  • 入馆须知
中国国家图书馆由位于文津街的古籍馆和位于白石桥的总馆南区、总馆北区构成,形成三位一体的馆舍布局。古籍馆主要提供普通古籍、外文善本、地方志家谱文献服务和临时主题展览服务;总馆南区提供外文文献、中外文专藏文献的专业性服务和国家典籍博物馆展陈服务;总馆北区提供以中文普通文献借阅、电子文献、音视频资源服务和少年儿童服务为主的大众服务。1、本馆开架借阅区面向年满13周岁读者开放,13至15周岁读者入内须凭国家图书馆读者卡,其他读者凭国家图书馆读者卡或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入内。2、本馆闭架借阅区面向年满16周岁并持有国家图书馆读者卡的读者开放3、少年儿童馆接待15周岁及以下少年儿童,凭读者卡入内。学龄前儿童须有监护人陪同,陪同监护人(限一位)凭有效证件入内。4、请妥善保管随身物品,大尺码箱包(大于18.4cm×13cm)及其他与借阅无关的物品须凭有效读者卡或身份证免费寄存至存包处。5、请勿携带个人书、刊、报(含从本馆借出的图书)进入阅览区自习。6、请勿在馆区内从事与国家图书馆所提供服务无关的活动7、请勿携带食品、液体物品入馆。8、禁止在馆区内吸烟和使用明火入馆须按规定接受安检,禁止携带易燃、易爆、有毒等危险品。9、请注意仪表着装,衣冠整洁得体,言谈举止文明10、请遵守公共秩序和国家图书馆相关管理规定,服从工作人员管理,自觉维护参观秩序和良好的阅读环境。
  • 开馆时间
总馆南区:周一至周日9:00-17:00总馆北区:周一至周五9:00--21:00周六至周日9:00--17:00少年儿童馆:周一至周日9:00--17:00古 籍 馆:周一至周五9:00--17:00
  • 服务设施
(表格参考资料来源: 

借阅指南

  • 办证须知
1、本人持有效身份证件(身份证、户口簿、护照、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到馆填写《国家图书馆读者卡申请表》后办理。不提供任何形式的异地办理、他人代办,首次办理时免除工本费。2、年满 16周岁的中国公民与外籍人士。3、读者卡、少年儿童图书馆读者卡丢失须到相应办证处挂失。若又找到原卡,可凭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到相应办证处解除挂失。未找到原读者卡,凭本人有效身份证件交工本费补办新卡,原读者卡同时作废。押金仍然有效。4、每人限办一张读者卡、少年儿童图书馆读者卡。5、读者卡、少年儿童图书馆读者卡只限本人使用,请勿转借。6、办理时间及地点:总馆北区:北区二层北侧。周一至周五 09:00-21:00-周六、日09:00-17:00(人工服务办理读者卡及加、减功能时间为:周一至周日09:00-16:30。
  • 借阅制度
1、凭本人读者卡/第二代身份证在各阅览室阅览书刊资料,在阅览室、借阅区门口的验证处通过读卡机确认证件的功能有效后,即可入内。2、阅览室的书刊资料仅供室内阅览。3、阅览开架图书,每次限取四册;阅览开架报刊,每次限取1种/1年,阅后放在指定地点,请勿自行归架。4、阅览闭架书刊资料,须填写索书单,交由工作人员提取,阅毕归还,请勿随意乱放5、阅览基藏书刊资料,须在本馆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OPAC)(或卡片目录)中检索书目并发送请求(或提交索书单),由工作人员提取书刊资料。书到出纳台而当日不取书刊者须交纳违约金0.30元/册。基藏库书刊须当日归还,逾期归还须交纳违约金5元/册/日。6、复制书刊资料,须填写复制申请单并承诺遵守著作权法,在指定地点办理复制手续,复制后请立即归还7、阅览室的书刊资料未经许可, 不得擅自携出室外,私自将书刊资料夹带出室者,按偷窃行为处理。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