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禅院位于香港屯门区西青山山腰,是香港三大古寺之一,也是新界最著名的千年古刹,青山禅院位列香港三座古刹之首。
- 中文名
- 青山禅院
- 地理位置
- 香港屯门区西青山山腰
- 竣工时间
- 东晋未年
- 别 名
- 杯渡寺
- 主要景点
- 挹晓亭、香海名山牌坊
基本信息
青山禅院从落新界屯门之北,建在青山的东麓,是香港最著名的古刹之一。始建于东晋未年,距今1500多年。它是香港无人不晓的旅游胜地,既具宁静肃穆气氛,又有古迹文物可供欣赏。
青山禅院
简介
名称: 青山禅院
又名:杯渡寺
地理位置
地点: 香港屯门区西青山山腰
青山禅院位于香港屯门区西青山山腰,是香港三大古寺之一。原名杯渡寺,建于1000多年前。相传南北朝时代,有一位具神功的僧人,常常乘坐木杯渡河,人称“杯渡禅师”。据说他曾在这里居住修道,并屡显神迹,后人为纪念他,便在这里修建了杯渡寺。寺内的遗迹有青云观、杯渡庵、杯渡禅像、鱼骨化石、韩愈所书的“高山第一”石刻及前港督金文泰所建的大牌坊“香海名山”等。“杯渡仙踪”曾列入新安八景之一。当年青山秀丽的景色为不少游人所称颂,著名的唐朝学者韩愈由于劝谏皇帝不要迷信而激怒皇帝。被放逐到现今的香港,便曾到青山游览,并在青山禅院内的一块石上刻上“高山第一”四个字,成为了香港今日的古迹。20世纪30年代经当时在香港大学的著名文学家许地山考证,此乃新界邓族始祖邓符协手迹,因其署名与韩愈同字,故有误传。 青山禅院过去有许多名字,最初叫普渡寺,后曾称斗姆宫、杯渡寺、杯渡庵、青云观、五德观、诸无宝殿、海月亭、方丈室、居示林、地藏菩萨殿、牌坊、山门等,构成一处雄伟
的建筑群,并保留了不少文物古迹。护法殿大部分建筑保留完好,屋檐两旁的彩凤和顶上的陶塑人物,虽饱历风霜,形态依然生动。尤其顶上双龙奔珠,百多年来色泽依旧明艳。青云观后有一座古铜钟和一块龙骨化石,铜钟为清道光年间制,龙骨石据说为史前恐龙化石。漫步松荫幽径,透过松林俯望青山海湾及琵琶岛与屯门市区新型建筑物,更显古寺的幽深宁静。青山禅院是新界最著名的千年古刹,青山禅院位列香港三座古刹之首。始建于东晋未年,距今1500多年。青山禅院前有副槛联:“十里松杉藏古寺,百重云水绕青山。”那包藏古寺的青山,是新界两陲的最高峰,满山林木苍翠,流水潺潺,岩层参差重叠,宛如一座古代城堡。青山禅院宁静幽雅的环境,众多的文物古迹,吸引无数的游人。青山禅院除有壮丽的大雄宝殿之外,还有护法殿、青云观、五祛观、诸天宝殿、望月亭、方丈室、居士林、地藏菩萨殿、牌坊及山门等建筑,是一组庄严宏伟的建筑群的青山禅院。
建筑布局
主殿“大雄宝殿”,殿内主坛上供奉3尊佛像:释迦牟尼佛像、“阿弥陀佛”像及“药师佛”像,它的屋顶上有“二龙争珠”及“鲤鱼戏水”的雕塑。 “青山禅院”除“大雄宝殿”外,还建有“天宝殿”、“地藏殿”、“护法殿”、“青云观”、“五德观”、“海月亭”、“方丈室”、“居士林”、“观音阁”、“牌坊”及“山门”等宏伟的建筑群。
入院处牌坊上有“回头是岸”4字,寺门两旁有对联:“十里松山藏古寺,百重云水绕青山”。
“护法殿”的绝大部份建筑都被完好保留,屋檐两旁的“彩凤”及屋顶上陶塑人物,虽饱历风霜,形态依然生动逼真。尤其顶上的“双龙夺珠”,百多年来色泽依旧明艳。
“护法殿”的右方是“青云观”,于公元1843年建造,供奉“法度之王”,俗称“八手观音菩萨”,它的后方有中国清朝道光22年制造的一口铜钟,上刻“青云观”。
青山十景
青山十景”里的“挹晓亭”、“香海名山牌坊”、“鱼骨墦”、“青云观”、“杯渡像”、“龙骨巖”、“高山第一”、“韩陵片石亭”、“和合山门”、“一线天”及“物转星移 ”。 “挹晓亭”处于青山脚下,于公元1932年建造,亭内有石椅石台供观光客休憩,亭旁有碑记。
离“挹晓亭”不远,有一座雄伟的石牌坊,于公元1929年建造,上书:“香海名山”,“回头是岸”。牌坊有外联一副及内联两副,分别是外联“楼观参差,清夜闻钟通下界。湖山如此,何时返锡到中原。
青山顶峰上,刻有“高山第一”的石碑,据考证为宋徽宗时代,居住在新界锦田的邓符协先生游览青山时,仿摹著名中国文学名家韩愈的字体刻写。碑后刻有韩愈的五言律诗4句:“两巖虽云牢,木石互飞发。屯门虽云高,亦映波涛没。”后人建有6柱六角亭,名“韩陵片石亭”,亭的北位附有“青山碑记”
“香海名山”牌坊不远处有一个“鱼骨墦”,于公元1921年建造。惟今坟碑崩烂,原为青山一景荡然无存。
经过禅院山门,拾级而上,“护法殿”屹立眼前。“护法殿”下有一“和合山门”,传说会自动朝开暮合云云。后人认为自动开合之说可能源自它的门联“净土何须扫,空门不用关”。
“大雄宝殿”后有小路通“荷花溪”。溪畔有一“龙骨巖”,巖内原放有龙骨化石一块,传说是史前恐龙化石。此恐龙化石现置于“护法殿”下,建有铁笼保护,观光客喜欢以硬币投掷它来祈求好运。
“大雄宝殿”后有石级登山,可到“杯渡巖”一睹杯渡禅师像及“高山第一”碑。** 而“杯渡巖”与“观音阁”之间,有两块天然岩石,彼此的顶端,互相交接,而非合拢;从下而上望,可见一线宽广的天空。这星青山第十景,也是唯一天然景观。
历史发展
青山禅院从落新界屯门之北,建在青山的东麓,是香港最著名的古刹之一。它是香港无人不晓的旅游胜地,既然具宁静肃穆气氛,又有古迹文物可供欣赏。 世传青山禅院建於距今一千五百年前的东晋末年,惟原建筑早已废圮, 经多番重建,因这青山禅院这一名称是本世纪以来的叫法;过去,它有过很多名字,如普渡寺、斗姆寺、杯渡寺、杯渡庵、青云观等。
青山禅院一带景色优美,禅院前对联是“十里松杉藏古寺,百重云水绕青山”,正是青山禅院所处环境最传神的写照。青山海拔583公尺,卓然屹立,颇具气派。南朝时代,杯渡禅师会到此驻锡,帮青山原名杯渡山。《东莞县志》中记载:“广州圆经,杯渡之山在东莞屯门界三十八里。耆旧相传,昔日杯渡师来居屯门,因而得名。”《新安县志》二十一卷弟四页中写道:“杯渡禅师,不知姓名,尝挈木杯渡水,因以为号,游止摩定,不修细行,神力卓越,晨测其由。......元嘉五年(公元428年)三月......憩邑屯门山,后人因名早杯渡山。“
宋时杯渡山北腰上,建成有杯渡寺(又名杯渡庵),乃后人纪念禅师而建,故今日青山寺内牌坊刻有:”杯渡遗迹“四字。在大雄宝殿右首后山有石油渡岩,岩非深邃但高旷,岩坛上有粗石雕的杯渡禅师像,原像是五代南汉同知屯门镇陈延命工匠雕制供养,现已不存,新像是近人仿制,古风虽失,惟意义仍存。禅师像藏身在一小龛中,龛联早:”孟津别后杯寺开创历史,山寺岩路因其得名,流传后世,有趣的是,禅师像前放置了三四十个观音、天后、关公瓷像,都有是人们搬家时把像安奉于此,以求佑护。
清道貌岸然光年间,杯渡庵被改建成为青云观,因日久失修,渐开荒圮,原有胜迹湮没,仅有小屋一间,是一位叫黄姑的女道貌岸然士所建。1914年,未出家提炼奇法师得到该地业权者陶氏家族的支持,出任司祝并大兴修建整造,1918年显奇法师自浙江宁波观宗寺受戒归来,他与张纯白居士募捐集资修建,显奇法师本为闽籍商人,笃信佛学而出家,建成青山禅院,受到华商及当时的港督金文大力支持,先后建成有杯渡亭,诸天宝殿,大雄宝殿,地藏殿、护法殿,方丈室,居士林,观音阁,海月亭,杯渡遗迹牌坊,得海名山牌教育局,韩陵片石亭及鱼坟等,又化龙岩,杯渡岩,杯渡花园,韩昌黎碑,黄椰川碑等。
1926年,青山禅院落成举行开光典礼,洒净仪式由妙参法师住持, 名山古刹得以复兴,故显奇法师被誉为“中兴青山”祖师,显奇法师于1932年圆寂,由筏可大和尚出任青山寺的住持。之后,张纯白居士赴厦门拜虚云老和尚为师,法号了幻。了幻法师返港后,以当家名义主持寺务,致力兴建齐堂僧室,悉力发展青山禅院。此后,寺院先后由达安法师、萝生法师任住持,萝生法师往生后,由其江苏俗家侄儿到港剃度出家,继任住持。
青山东省十景包括:“挹晓亭”、“香海名山牌坊”、“鱼骨坟”、“青云观”、“杯度像”、“龙骨岩”、“高山第一”、“韩陵片石与青山碑记”、“和合山门”、“一线天”。物转星移,如今只半数有迹可寻。
青山脚下,有一佛教青山小学,沿校旁山路至半山有挹晓亭,亭内有石椅石台供人休憩,亭有碑,记述何东爵士体念“陟降之劳”而於1932年建。
过挹晓亭不久,有一座雄伟的石牌坊,建成於1929年,上书“香海名山”,是前香港总督金文泰所题,书法雄劲有力,可见其运载中国书法曾下过苦功,牌坊是纪念金文泰於1927年6月和1928年3月两游青山而建,牌坊并刻有倡建者姓名,共有二十人,包括周寿臣、周峻年、罗旭和、冯平山、邓志昂、邓肇坚等一众名人。
牌坊内匾书写上“回头是岸”,是铁禅法师所题,牌坊的里外均有对联,外联曰:“楼观参差,清夜闻钟通下界;湖山如此,何时返锡到中原”(三小梁士诏题),内联其一曰:“导海而来,杯渡心肝中国土;高山仰止,韩公名重异邦人”,(东莞东伯陶题),内联其二曰:“岸泊屯门,幸我辈附韩子题名,卜异日山河井寿;亭观海月,叹此地无坡公游迹,问何年笠履重来。”牌坊两内联裹的“韩公”和“韩子”指的是唐代诗人韩愈。相传他被贬广东时曾慕名来到青山,里山巅一片巨石上刻下“高山第一”四个大字,后来在香港大学放地山等史学者的考证下,证实是由北宋新界邓族始祖邓符协摹刻,距今九百多年历史,碑后更刻有韩愈诗四句:“两岸虽云牢,木石互飞发。屯门虽云高,亦映波涛没。”旁刻“退之”(韩愈字退之),后人更建成有六柱六角亭,名为“韩陵片石亭”。亭北有冯秉华随金文泰二游青山而撰碑记述的“青山碑记”。
“高山第一”的刻石可异因年代久远,风雨浸蚀,已告残缺,80年代青山建电视转播站,刻石被挤一旁,未加保护,且山路封闭,游人欲看无从。只可在杯渡岩旁看后人 曹受培命工匠於1919年摩刻的“高山第一”替代。
“香海名山”牌坊不远处有一个鱼骨坟,立於1921年,相传游人登山野餐,寺内僧人诚劝勿杀生害鱼,游人悔悟,捐钱供僧,僧人将所供钱造成坟,内埋游人所剩鱼骨,惟今坟碑崩烂,原为青山一景,今已荡然无存。
离鱼骨坟不久,沿石阶而上便抵禅院山门,山门的对联正是“十里松杉藏古寺,百重去水绕青山”,再拾级而上,护法殿屹立眼前,护法殿下有一和合山门,传说会自动朝开暮合云云,后人认为自对开合之说可能源自其门联“净土何须扫,空门不用关”。护法殿右方是青云观,建於1843年,内奉观音菩萨像。青云观后有古铜钟一口,上刻“青云观,道光二十二年制”。
大雄宝殿后有小路通一小溪,名荷花溪,溪畔有一石岩,叫龙骨岩,岩内原放有龙骨化石一块,有说是史前恐龙化石,但无史籍可考;有说是厅局级在寺内,闻法得度化石;有说是大鱼骨,传是巨鲸撞山化石。各种说法倍添玄秘传奇色彩。此龙骨现置於护法殿下,建成有铁笼保护,游者喜以硬币投掷,冀求那运。
大雄宝殿后有石级登山,可到杯渡岩睹杯渡禅师像及“高山第一”碑,而杯渡岩与观音阁之间,有两块天然岩石,彼此的顶端,互相交接,而非合拢;从下而上望,可见宽广的开空化为一线。此为青山第十景,是唯一天然而成,可惜如今亦已杂草丛生,面目全非了。
登山游院
青山,又名杯渡山,古称瑞应山,高五百八十三米,与九径山隔屯门河互峙,为新界西部第一高峰,山形南北纵列,登山要道遍及南北西东,其中以东、北两途较多人采用,山的西部属厦村/青山操炮区范围,表土流失严重,一般郊游人士每视为畏途,惟好寻刺激者,反觉别有一番趣味。主峰之上,建有发射站与电视转播站,亦有前人游山留下的胜迹,东麓青山禅院内,有遗物可供左证,容易引起游人兴趣。
屯门工业学院后杨青路与兴才街交界处附近,有小型车路上通青山禅院,亦为登山之途,路口有青山佛教学校与尸罗精舍。车路颇为陡峭,途中“挹晓亭”,供路过行旅稍事歇脚,亭外筑有“喃无消灾延寿药师佛”碑。再上,一巨型牌坊横跨路中,牌坊正面为“香海名山”,背面则刻上“回头是岸”,牌坊顶部结构颇为精致。 青山禅院,又名青山寺,为本港著名古刹之一,相传寺内杯渡禅师石像的历史已超逾一千年,寺院于何时始建,可想而知。现时所见,当非本来面目,寺外门联:“十里松杉藏古寺,百重云水遶青山”,分别描写青山寺与青山景色,并嵌“青山古寺”四字于联中,可谓言简意赅。
依山而建的青山禅院,近年被粉饰得五彩缤纷,红、黄、蓝、绿,诸色纷呈,寺内筑有护法殿、大雄宝殿、杯渡岩和观音阁等。护法殿底层放有“龙骨”一块,前文提及的杯渡禅师像则栖身杯渡岩内,旁有“高山第一”碑,乃从青山绝顶“高山第一”石刻临摹而来,令未能登上山巅的游人,也能一睹这四个曾被传为韩愈手迹的字体。杯渡岩前旷地,供奉四面佛一尊,世界大同的观念,放诸仙界也未尝不可。
离开青山禅院,上行至青山亭,此处本可俯瞰屯门市镇景色,但亭前草木过份茂盛,令视线全被遮挡。步入孝思径,前行不久,在右方踏入登山小路,初段树影婆娑,可减少受阳光的影响,当上行至香港电讯设立的转播站,表示已到了半山,回首下瞰,可尽览整个屯门区。
循明显山径继续上行,途经两段盘山栈道,整个行程精华尽在此中。登上主峰下的高坳,昔日残破不堪的“韩陵片石亭”,今已焕然一新,只可惜亭柱上对联笔画,被重修用的水泥涂得面目全非,字体当然无复旧观。亭内刻有碑记一方,记述当年港督金文泰登游青山史迹,惟内容着墨于如何款待港督金文泰,尤重于描述登山过程。
至此,登上山顶已是必然之事,登峰路虽然较为崎岖,但亦难阻挡游人“摸顶”决心,穿过转播站间狭窄通道,便可攀上整个山体的最高点,立于测量墩上,视野无远弗届,大帽山、九径山、大榄涌水塘、汲水门大桥、大屿山与新机场工地,全收眼底,近处黄金泳滩、青山湾、蝴蝶湾,尽入眼帘。测量墩下,一大石上刻“高山第一”四字,因旁有“退之”二字,故曾被视为韩愈墨宝(韩愈字退之),惟颇具争论性,是非真伪,留待史学家去印证罢!
原路下山,是最便捷之途,但若不想走回头路,可沿山脊北走至良田坳,右接军路下良景?,有直接交通返回市区,但必须具备充足时间及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