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资政大夫祠古建筑群
首页  > 广东  > 广州  > 花都区   »  资政大夫祠古建筑群景点介绍

资政大夫祠古建筑群

资政大夫祠古建筑群
资政大夫祠古建筑群位于广州市花都区新华镇三华村的西面,紧靠广清高速公路,距城中心1公里。它建于清代同治二年至三年(1863年),至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
中文名称
资政大夫祠古建筑群
地理位置
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道三华村
占地面积
18000平方米
始建于
1863年

简介

此地居民大都姓徐,徐亨之为先祖,清朝同治年间,三华徐族同姓堂兄弟徐方正、徐表正共同任职兵部,深得朝延赏识,同治皇帝把徐方正的祖父徐德魁、父亲徐殿魁封为“资政大夫”,把徐表正的父亲徐爵魁封为“奉直大夫”。为炫耀皇恩,徐方正建造了资政大夫祠,徐表正则建造了南山书院,为赞先哲盛德,徐氏后代又续建了亨之徐公祠。它是广州地区目前发现的建筑规模最大的祠堂,对研究清代的民间祠堂建筑有重要价值。1995年以来,花都区委、区政府为了保护和利用好资政大夫祠古建筑群,投资并发动社会筹资对资政大夫祠进行全面维修,拓展为文物旅游区,经五年修葺告竣。今资政大夫祠古建筑群规模庞大,集资政大夫祠、南山书院、亨之徐公祠、水仙古庙于一体,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是一组“三列三进六廊”的艺术建筑群。建筑群组合之间有青云巷相隔,纵深49米,右侧有衬祠一列,后有古楼两间,整个建筑布局严谨,虚实相间,形成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整体。其建筑气魄雄伟,前有广场,后有花园,厅堂轩昂,庭院宽敞,周边绿树成荫,曲径通幽,它既体现了岭南建筑的传统风格,又具有南方园林的特色。资政大夫祠建筑群,即资政大夫祠、南山书院、亨之徐公祠和国碧公祠连建在一起的群体建筑。资政大夫祠是同治二年(1863年)任兵部郎中的徐方正为其祖父徐德魁被封赠资政大夫而建;南山书院则是兵部主事徐表正为其父徐时亮被赠奉直大夫而建的生祠;国碧公祠和亨之徐公祠则是徐姓的祠堂。

建筑格局

这四组建筑先后建于清同治年间,前后排列整齐,由头门、中堂、祖堂组成;资政大夫祠和南山书院在头门内院建牌坊,祖堂之后隔横巷建二层后楼,建筑布局、风格、形制保存完整。建筑面积共5448平方米。资政大夫祠,头门面宽三间15米、进深两间9.2米,分心墙前后用石柱,在前檐次间石柱后加花岗石栏栅,明间设石门框。大门上石额刻“资政大夫祠”。两侧为镬耳封火山墙,灰塑博古瓦脊。牌坊建于同治二年,四柱三间四楼,连州青石打制,面宽9.35米、高9.8米,明间设两层庑殿顶,上层檐下石打制的如意斗拱,正面悬刻“圣旨”,背刻“恩荣”及同治年间所颁的诏书。两侧次楼为庑殿顶,高6米,檐下额枋雕有图案,柱前后立抱鼓石。中堂面宽三间15.25米、进深三间11.8米,十五架梁用四柱前出四檩卷棚廊,前廊梁架、驼峰、雀替均雕人物、花鸟、鱼藻走兽等纹饰。金柱为梭形柱并带柱楯,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饰。后进建筑风格、形式与中堂一致。资政大夫祠及南山书院的后楼相连,砖木结构,高二层13米,封山火墙,灰塑博古脊饰。首层门板、栏板均雕有纹饰。南山书院后楼部分构件和楼板已拆掉。资政大夫祠后楼楼板、楼梯尚保存,现已维修复原。亨之徐公祠及国碧公祠布局保存完整,亨之徐公祠在部分建筑内加建了水泥结构,一些建筑构件损坏严重。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