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刘大夏墓
首页  > 湖南  > 岳阳  > 华容区   »  刘大夏墓景点介绍

刘大夏墓

刘大夏墓
宣德八年,西元1433年,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归来后,船队再也没有起锚,郑和航海图等官方文档也在朝廷关于下西洋的是非之争中,被当时的兵部尚书刘大夏焚毁,大明的海军随之衰落。
本    名
刘大夏墓
字    号
时雍
所处时代
明代
民族族群
华容人
出生时间
1435
去世时间
1516

地理位置

位于华容县城东 10 公里胜峰乡话岗村享堂附近,东经 112 o 18'3” 至 113 o 1'32” 和北纬 29 o 10'18” 至 48'27” 之间。地处洞庭湖以北,长江以南的丘陵地带。保护范围为话岗山的南坡,北面为龙秀山茶山和稻田以墓为中心,半径 30 米以内,墓前植为杉树。其自然环境属亚热带季风潮湿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 16.7 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 1205.8 毫米。人物简介刘大夏( 1435 - 1516 ),字时雍,华容人,明天顺八年( 1464 )进士。成化初( 1465 )任职方主事,后迁郎中。弘治六年( 1493 )春,黄河决堤张秋(今山东东阿县境),他前往治水,疏上流以分水势,筑长堤 360 华里,决口既塞,又筑黄陵冈,水患遂止,改张秋镇为平安镇。论功,升任左副都御史。后以病辞归里,两年后复起用为兵部尚书,总制两广军务。进二品阶资政大夫。正德元年( 1506 ),诏加太子太保。因得罪宦官刘谨,补谪戌肃州(今酒泉)。刘谨伏诛,后始得赦归。正德十一年( 1516 )卒,年 81 ,谥忠宣。著有 << 东行草 >> 、 << 西行草 >> 、 << 宣召录 >> 。

墓结构

现存石墓已南北向,其墓为八方体须弥座形,由花岗石砌面,各方均宽 1.2 米,残高 1.6 米。圭脚高约 12 厘米,以上为下枋,高 22 厘米。下迭涩二层,下层高 18 厘米,上层高为 10 厘米,各层均为鼓腹。束腰冲部分高 30 厘米,有浮雕的角柱,无壶门。上迭涩三层,各层高为 12 厘米,只有上面第三层为凹孤腹,其余二导鼓腹。座上为扁园形石鼓,至墓顶成逐步递减形态,墓顶已毁。圭脚下面一层有如 << 云造法式 >> 中的单混土砖,露出地面。人其上下枭相混,喧宾夺主来看,似为清代手法。据当地姓雷的老人回书,为清代重建。 墓前存石墩一对,四方形,中腰凹进,浮雕八爪。墓前有弘治诰命碑,明建,汉白石碑身,下有龟跌,碑首作晕首形双龙交辫环于碑脊,碑身高 1.9 米,宽 81.5 厘米,厚 18 厘米,通高 2.45 米。碑额阴刻纂体“奉天诰命”四字,每字径逾 10 厘米,碑文阴刻中楷左行直径,凡十三行,满行二十八字,共三百一十三字,每字径逾 3.5 厘米,另有“制诰之宝”四个小楷及年月日。具有明代风格,为洞庭湖区少见。

著作

华容江良发订正:《东行草》不是刘大夏的著作,是刘大夏曾祖刘必弘的著作。《东行草》又名《纪行诗》,是刘必弘于明初东行金陵途中所作,共有诗歌17首,其中古体诗一首,近体诗16首。《武昌怀古》被载入明嘉靖年间纂修的《湖广图经志书》。明正德七年(壬申,1512),刘大夏曾为其先曾祖止善公建诗墓,即将“世藏而珍之,今且百四十年矣,手泽常新”的《纪行诗》十七首,“贮以木匣,裹以石廓,葬于九世祖竹溪翁左”,并于是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撰写了《诗墓小引》,“其诗别录与诸缙绅之题识,装为一卷,付诸孙收藏于家”。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