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罗内安山庙
首页  > 福建  > 泉州  > 安溪   »  罗内安山庙景点介绍

罗内安山庙

罗内安山庙
罗内安山庙,位于参内乡罗内村,距县城东南8公里,始建于明永乐元年(1403年),庙祀正顺尊王。
中文名称
罗内安山庙
地理位置
参内乡罗内村
始建于
1403
类    别
古建筑

罗内村

地理位置

罗内村隶属于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参内乡,在乡政府驻地东南5公里处,石狮山、镜面山、虎县山西麓,晋江西溪东北畔,海拔41米。

历史沿革

为纪念罗氏带正身正顺尊王(境主公)进村,故名罗内。村委会设在顶村寨,原辖13个自然村。20世纪90年代后,兴建罗内大桥,村落e改旧村建新村,原自然村名消失,改为罗内街、朝安路等10条街巷。

境内语言

境内有始建于明朝的安山庙,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村民主要为黄姓。通用语言为:普通话、闽南话。

安山庙

日前,安溪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山庙举行重建落成庆典,海内外嘉宾云集,隆重庆祝庙宇重光。 安山庙位于风景秀丽的参内乡罗内村,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年),祀正顺尊王,世人尊称为“境主公”。自建以来,香火鼎盛,远播马、新、台,分炉遍及海内外。 境主公俗名谢枋得(1226-1289年),南宋爱国志士、诗人。字君直,号叠山,信州弋阳(今属江西)人。宝祐四年(1256年)与文天祥同科中进士。曾为考官,出题以贾似道政事为问,遂被罢斥。德祐元年(1275年)起用为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率兵抗元。城陷后,流亡建阳,以卖卜教书度日。后元朝迫其出仕,地方官强制送往大都,乃绝食而死。门人私谥文节。谢枋得才华横溢,编有《文章轨范》。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叠山集》。他所作的《蚕妇吟》、《庆全庵桃花》、《咏花影》等被选入《千家诗》。 安山庙自建以来历经修葺,重建前的安山庙为1980年依旧制重修,重檐式,朴实无华。鉴于庙宇狭小简陋,罗内乡贤倡议集资拓建。海内外信众群情振奋,集资600多万元,择吉于丁亥春(2007年)动土开工,聘请能工巧匠,依原址原向兴建。 新建后的安山庙为三重殿二回廊古式恢宏殿宇,计921平方米。黄瓦红墙,剪瓷堆塑,游龙腾云,翔凤飞舞;殿内斗拱穿插,雕梁画栋,并保存有明代著名书法家张瑞图所题“安山古庙”匾额,清代武状元黄培松亲书“玉行砭人”,探花黄贻辑亲书“宋室夷齐”及进士黄尔欧亲书“忠孝两全”等金匾。 安境钟神秀,山川聚太和;古贤留境主,庙宇泛恩波。谢枋得为一代爱国诗人,“境主公”是海内外民间的共同信仰,安山庙的新建落成,凝聚浓郁乡情,必将益于海内外乡亲的联谊,益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境主公

安山庙庙祀正顺尊王,又称“罗内境主”,当地民众世尊为“境主公”,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明清时期,随着安溪人外出开拓,罗内境主信仰传播至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台湾等地,分炉十余处,名闻海内外。安山庙主祀正顺尊王(又称“罗内境主”、“境主公”),其前身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谢枋得(1226—1289年),字君直,号叠山,别号依斋,江西弋阳人,与文天祥为同科进士。谢枋得生活在宋末民初,是一位爱国志士,忧国忧民,有着高尚的民族气节;同时,他也是历史上著名的诗人,一生著诗书无数,又对诗文评点深有研究,遗留作品颇丰。纵观谢枋得的一生,当以其流亡福建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谢枋得饱读诗书,在宋廷为官,且带兵抗元,很有儒家思想。后一阶段,兵败流亡到福建,过着半隐居的生活,结识一些道人儒者,以“卜卦”为生,亦与道人儒者谈道经论理学,这一时期其信仰应该是儒道综合,偏道。

成神传说

境主公俗姓谢名枋得(1226-1289年),号叠山,江西弋阳人,南宋爱国志士、诗人,与文天祥为同科进士。谢枋得才华横溢,其诗《蚕妇吟》、《庆全庵桃花》、《咏花影》被选入《千家诗》而千古传颂。宋亡后,元朝使官聘谢入朝为官,枋得至死不从,后绝食身亡。至于谢枋得由爱国志士而被尊为神,在安溪则有 一段古老的传说:元初,江西弋阳有一罗姓农夫与同伴结伙上山打柴,忽见远处山腰有一老翁坐地采果而食。农夫趋近探视,老翁忽然不见,却见一老树根头隐约有“叠山隐处”四字。此事传开后,众人认为这是义士谢枋得因眷恋故国山川而英灵显化,乃将老树根头抬回家,由罗氏依老翁形影将此木雕塑成像,供奉于堂。乡邻遇事前往祷之,屡有灵验,乃尊称为“境主公”。

建庙历史

明初,罗氏后裔携带境主公木雕神像入闽开拓,在安溪长泰里罗洋乡(今参内乡罗内村)安家立业,并将“境主公”神像安奉于家。罗氏一家为人忠厚善良,与当地黄、徐、杜、江等姓乡人和睦相处,乃广泛介绍“境主公”的来历及事迹。村民每往祷之,皆有灵应。经众口相传,“境主公”香火日盛。明永乐元年(1403年),罗家将“境主公”神像献出,由罗洋乡黄氏为主鸠资起盖庙宇奉祀,并定名为安山庙。安山庙自建以来,一直香火不绝。明宣宗时,境主公被赐封为“正顺尊王”,并随着安溪人的外出开拓而传播海内外,现在东南亚的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有十余处分炉。安山庙建成后,正经历泉州宗教的重要变革发展期,因此安山庙也随着历史的潮流不断的改变和发展。在这个时期里,泉州的宗教表现为儒、道、释合一的特点。安山庙除了主祀“境主公”外,还供奉如来佛祖、玄天上帝、保生大帝、清水祖师、五谷大仙、金氏夫人、金府元帅等。其旁边的植福堂早建于安山庙,虽主供奉如来佛祖,亦供奉五谷大仙、清水祖师。安山庙自建以来历经修葺,现存建筑为1980年依旧制重修,重檐式,朴实无华,现保存诸多明清遗物。有明代著名书法家张瑞图所题“安山古庙”匾额;有清代武状元黄培松亲书“玉行砭人”,探花黄贻辑亲书“宋室夷齐”及进士黄尔欧亲书“忠孝两全”等金匾。安山古庙风景秀丽,离古庙数百米的溪畔崖石上,镌刻着明万历年间蔡国宾手写的“观澜”两字。如在此处建亭,可观赏西溪的壮丽景观。现罗内村村委会正着手规划建设以安山庙为中心,集朝圣、休闲为一体的景区。相信不久的将来,安山庙将以更加骄人的姿态屹立于世人面前。

崇拜程序

在安山庙重大节庆活动中,进行的崇拜程序一般是:首先献敬,摆上“猪头五牲”、香花水果等供品;接着诵经,通常农村的法师都是佛道皆用;之后是卸坛,烧金帛,放鞭炮、礼花;最后演戏,高甲戏或者布袋戏或者南音。这个程序是典型了泉州地区佛教崇拜程序。一年一度的安山庙迎神活动,虽然是一种民俗活动,但它是人们虔诚和笃信佛教的一种表现。加之,“境主公”在闽南地区享有“安溪民间三大佛”的美誉,让我们有理由说它存在着许多佛教的成分。

村内其他景点

冬青水库

建于参内乡罗内村冬青角落,属晋江西溪冬青支流。1957年夏工程进行勘探设计。1971年8月开始动工,1974年3月大坝填筑完成,其中溢洪道数次修正到标准至1981年10月完工。1983年8月完成渠道配套工程。整个工程完成土石方58.43万立方米,投资62.15万工日,总投资119.86万(相当于现在850万,在当时是安溪10大重点工程之一),其中国家拨款57.70万元。集雨面积12平方公里,防洪标准以五十年一遇设计,二百年一遇校核,保坝以五十年一遇设计,五百年一遇校核。总库容139.50万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77.40万立方米,防洪库容61.10万立方米,死库容2万立方米。受益罗内村,灌溉面积0.24万亩。拦河坝为沾土心墙坝,坝高30.80米,顶长175米,顶宽5米,基础为岩石及壤土夹弧石。溢洪道位于坝左侧,基础土质,河岸开泄式,总长229.90米。最大泄洪量为316立方米每秒。输水涵洞位于坝偏左侧,箱型砌石涵,长120米。最大放水量0.89立方米/秒。涵洞出口后,以左右干渠分水灌溉田地。左干渠长3.95公里,右干渠1.30公里,配套渠道电站一座,装机容量1*55KW(现已报废)。前些年由于上游南安眉山大面积开垦及筑路建房,水土流失严重,致水库库容近于淤满,水质低劣,不能养鱼。1989年,增设涵洞排沙设施以缓解沙淤,水质方慢慢转好。

灵应漳州姑墓

该墓位于仑苍镇大宇村与安溪县罗内村毗邻之处的交界岭上。相传清朝乾隆年间,漳州城内有个姓庄的姑娘,名叫英娘。庄姑娘与一后生结为夫妻。这后生是南安市码头凤山人,来漳州靠阉猪为生。婚后不久,英娘身怀六甲。这年十二月,英娘与后生要回码头凤山过年,深夜他们来到交界岭。英娘因连日赶路,身子虚弱,便早产生下一个儿子。因没人接生,天气又寒冷,母子便不幸辞世了。附近乡民把她们母子俩的尸体埋葬在交界岭“传说他死时头向仑仓大于脚向安溪罗内,具体是脚头向那边我忘记了”上。传说漳州庄姑娘生前心地善良,爱做好事,死后升天成神显灵,乡民有求必应。为怀念她,乡民在她的墓前立碑,上书“灵应漳州姑墓”,近年又在墓前新建墓亭和楼房,漳州姑墓的香火鼎盛,已成为旅游佳地。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