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灶窑址
磁灶窑址位于福建省泉州之南的古镇晋江市磁灶镇。是宋元时期泉州重要的陶瓷外销窑口。于1956年被发现。各窑址都出土了大批瓷器和窑具。窑址多分布于梅溪两岸,计有26处。窑址多分布于梅溪两岸,其中南朝窑址1处,唐、五代窑址6处,宋、元窑址12处、清代窑址7处,和最有代表性的金交椅山窑址,其年代为五代至南宋时期,出土有多种器形的青瓷和酱黑器。磁灶窑产品在日本和东南亚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均有发现,从而证实磁灶是闽南地区生产外销陶瓷的重要窑场。磁灶窑址为研究磁灶窑的发展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材料。1961年,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元窑址12处,分布于岭畔村蜘蛛山、土尾庵、童子山(1号窑)、山坪,磁灶村许山、宫仔山、顶山尾、大树威,前埔村曾竹山、金交椅山、溪墘山及现属南安市官桥镇下洋村的斗温山。窑址多依山傍溪,堆积层较厚(最厚达4.5米),属多次堆积,窑床互有叠压。窑址范围都较大,遗物较多,如曾竹山窑址有8条窑床露于地表,遗物散布范围约1.6万平方米。
清代窑址7处,分布于下官路村铜锣山,洋宅村路山尾,下灶村宫后山、寨边山、窑尾草埔,磁灶村下尾湖、瓮灶崎。窑址范围不大,破坏严重。
宋元是磁灶窑生产的鼎盛时期,产品种类繁多,胎骨灰白而薄,不甚细密,若瓷若陶,器形有军持、瓶、碗、执壶、壶、罐、盘、碟、灯盏、注子、砚滴、炉、薰炉、盆、洗、盒以及雕塑人物等。釉色主要有青、绿、黄、黑,部分器物在上釉前,先敷一层化妆土。装饰技法有模印、堆贴、剔刻、刻划、彩绘等。花纹有折枝花、梅花、菊花、缠枝花、莲花、牡丹、凤凰、麒麟、孔雀、龙、鱼藻、卷云等。其中绿釉和釉下彩器物极富特色:绿釉器多系淋色釉二次焙烧而成,常见“返银”现象,且锈入釉;釉下彩系在胚胎上彩绘铁锈褐色花纹后,再罩以青釉或黄釉,不少瓷盆内题写诗句,如“三月当濂禁火神,满头风碎踏青人。桃花也笑风尘客,不插一枝空过春。”“七十有叁春,年来尚当先。山河无寸草,天地是何人。”器物的制作,一般采用轮制,也有相当部分模制,其中瓶、军持、执壶均分段模制,然后粘接而成。从发掘清理的窑迹看,宋元窑炉是龙窑结构,采用匣钵、托座等窑具装烧。为了追求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当时磁灶窑场进行一定分工,不同作坊分别生产某一专门品种,如金交椅窑主要烧制执壶,溪墘山窑烧制碗,童子山1号窑烧制小碟,曾竹山窑烧制小口瓶,斗温山窑烧制小口罐。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当时商品生产的专业分工和竞争意识。
清代产品有青釉缸、瓷钵、壶等瓷器和瓮、缸之类粗陶器。最有代表性的是金交椅山窑址,2002年、2003年进行全面发掘,面积约1550平方米,揭露、清理龙窑遗迹4座,作坊遗迹1处,根据地层和遗迹的相互关系以及出土陶瓷器分析,年代为五代至南宋时期,出土有青瓷和酱黑器,器形有碗、盘、碟、瓶、壶、罐、炉、灯、水注、执壶等。
- 所在地区
- 福建省晋江市
- 地理位置
- 晋江市磁灶镇
- 时 代
- 宋至元
- 级别批次
-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批准文号
- 国发〔2006〕19号
- 批准单位
- 国务院
- 编 号
- 96Ⅰ-96
概述
磁灶一带多低山丘陵,盛产瓷土,长期历经采掘,遗迹累累。有梅溪自西北向东流至晋江入泉州湾,逶延曲折,构成“五坞十八曲”的地势,南朝窑址1处,位于下官路村双溪口小山坡上,遗物散布范围约3600平方米,遗址破坏严重。该窑年代早到南朝晚期,至唐代仍延续烧制。唐、五代窑址6处,分布于下灶村虎仔山、后山、老鼠石,下官路村后壁山、狗仔山,岭畔村童子山(2号窑)。范围都不大,破坏较严重。宋、元窑址12处,分布于岭畔村蜘蛛山、土尾庵、童子山(1号窑)、山坪,磁灶村许山、宫仔山、顶山尾、大树威,前埔村曾竹山、金交椅山、溪墘山及现属南安市官桥镇下洋村的斗温山。窑址多依山傍溪,堆积层较厚(最厚达4.5米),属多次堆积,窑床互有叠压。窑址范围都较大,遗物较多,如曾竹山窑址有8条窑床露于地表,遗物散布范围约1.6万平方米。
清代窑址7处,分布于下官路村铜锣山,洋宅村路山尾,下灶村宫后山、寨边山、窑尾草埔,磁灶村下尾湖、瓮灶崎。窑址范围不大,破坏严重。
历史
南朝至唐五代时期,产品为灰白胎,质地粗松厚重,施青绿、黄褐釉,器形有盘口壶、双系或四系罐、盘、钵、瓮、灯盏、缸、釜等,采用托座叠烧工艺烧成。宋元是磁灶窑生产的鼎盛时期,产品种类繁多,胎骨灰白而薄,不甚细密,若瓷若陶,器形有军持、瓶、碗、执壶、壶、罐、盘、碟、灯盏、注子、砚滴、炉、薰炉、盆、洗、盒以及雕塑人物等。釉色主要有青、绿、黄、黑,部分器物在上釉前,先敷一层化妆土。装饰技法有模印、堆贴、剔刻、刻划、彩绘等。花纹有折枝花、梅花、菊花、缠枝花、莲花、牡丹、凤凰、麒麟、孔雀、龙、鱼藻、卷云等。其中绿釉和釉下彩器物极富特色:绿釉器多系淋色釉二次焙烧而成,常见“返银”现象,且锈入釉;釉下彩系在胚胎上彩绘铁锈褐色花纹后,再罩以青釉或黄釉,不少瓷盆内题写诗句,如“三月当濂禁火神,满头风碎踏青人。桃花也笑风尘客,不插一枝空过春。”“七十有叁春,年来尚当先。山河无寸草,天地是何人。”器物的制作,一般采用轮制,也有相当部分模制,其中瓶、军持、执壶均分段模制,然后粘接而成。从发掘清理的窑迹看,宋元窑炉是龙窑结构,采用匣钵、托座等窑具装烧。为了追求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当时磁灶窑场进行一定分工,不同作坊分别生产某一专门品种,如金交椅窑主要烧制执壶,溪墘山窑烧制碗,童子山1号窑烧制小碟,曾竹山窑烧制小口瓶,斗温山窑烧制小口罐。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当时商品生产的专业分工和竞争意识。
清代产品有青釉缸、瓷钵、壶等瓷器和瓮、缸之类粗陶器。最有代表性的是金交椅山窑址,2002年、2003年进行全面发掘,面积约1550平方米,揭露、清理龙窑遗迹4座,作坊遗迹1处,根据地层和遗迹的相互关系以及出土陶瓷器分析,年代为五代至南宋时期,出土有青瓷和酱黑器,器形有碗、盘、碟、瓶、壶、罐、炉、灯、水注、执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