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太湖海会寺
首页  > 安徽  > 安庆  > 太湖   »  太湖海会寺景点介绍

太湖海会寺

太湖海会寺
海会寺为省级重点佛寺,坐落于太湖县白云山麓,位于太湖县新城东北10公里的白云山南麓,距105国道约3公里处。
中文名
海会寺
外文名
The sea will Temple
始建于
唐代

简介

为唐代古刹。寺背倚白云峰,有清泉飞瀑自云崖而下,响声如雷,因名响水崖。激流绕寺而过,名玉带河,河上有石拱桥,建于宋,名玉带桥。海会寺前殿、中殿毁于文革,1984年重建。主体建筑为一组仿唐建筑群,红墙黄瓦,在山围绿绕中熠熠生辉,环境清幽宜人。山门匾额“海会寺”系赵朴初所书。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庆市太湖县海会寺“海会”一词,出于佛教著名典籍《华严经》。《华严经》上说:“海会者,乃以深广故意。”为佛经做注的人说:“海”比喻德高、数众。于是人们遂把许多高僧会聚在一起叫海会。赵朴老在《访云冈石窟及华严寺》一诗中有这样的诗句:仿佛灵山集海会,弟子或坐或立或语或默或悲或欣然。这里的“海会”就是上面所说的意思。灵山是释迦牟尼讲经之处。朴老是说石窟石像。禅宗在原义的基础上对“海会”做了一些新的解释,禅宗说:僧众到寺院来修行,就好像百川流入大海,归宿和目的都是一样的。于是就把众僧会聚到寺院来修行称为海会。用“海会”名寺院,是把普通名词变成了专有名词,意思是高僧云集,虔诚修行。

历史沿革

《舆地纪胜》卷四十六载:“白云山在太湖县东三十里,有海会寺,其寺至今存焉。”宋代诗人王之道(宜和六年进士,有《相山集》传世)有《游白云山诲会寺》纪胜:龙舒富山水,白云又其角。七峰互回环,仰见天一握。古木森建幢,苍藤大张幄。初疑翠黛扫,颇类清玉琢。飞泉何处来?其势白天落。舂撞吼雷霆,激射纷雪雹。田家承下流,伐石竞耕凿。摇风麦初齐,泛水秋尚弱。恍若桃花源,误入不容却。况有古道场,碧瓦红丹扩。楼台锁烟霞,松杉聚猿鹤。我柬孟夏初,征衫汗如灌。消除爱欲恼,澡洗尘土浊。山神似相留,入夜雨还作。明朝出山去,欲去更盘薄。何当赋归来,寄傲酬素约。宋仁宗天圣十年(1032),太湖知县李淳曾撰《太湖县白云山海会寺建经藏记》。(见宋张昊《云谷杂记》)所谓经藏,是藏经阁、藏经楼等专门收藏佛教典籍的处所,也就是皖西南的佛教典籍研究中心,足见海会寺在宋代影响之大。此后不久,一代高僧、禅宗二十一世白云守端禅师(即白云祖师),在海会寺弘扬佛法。白云守端(1025—1072),系禅宗临济宗八世杨岐方会的法嗣。庆历六年(1046)杨岐方会以临济正脉付守端,守端遂为临济宗九世,守端在海会寺遂将临济正脉付予法演。临济宗的杨岐派在宋、元两代传人日本。在日本镰仓时代禅宗二十四派中,有二十派皆出于杨岐的法系,所以在日本佛教禅宗各派中,杨岐方会、白云守端及其法嗣法演都是很有声名和影响的。近些年日本的教授、学者、禅宗信徒三次来海会寺礼佛、考察、观光,即因缘于此。守端卒于熙宁五年,有诗呈杨岐方会:我有名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五灯会元》)守端法嗣、禅宗二十二世、五祖法演至海会寺有诗呈守端:山前一片闲田地,又手叮咛问祖翁。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守端有楹联一则:掀翻海岳求知己;拔乱乾坤见太平。(《五灯会元》)联意涵盖时空,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宋著名诗人郭祥正(功甫)于熙宁初年来海会寺参谒守端并赠诗。(诗见郭祥正《青山集》) 明哲学家罗汝芳任太湖知县时有《游海会寺》诗:山人放鹤去,鹤得山人心。为觅篷壶底,年来水浅深。据寺内《永明灯碑》记载:“自唐宋以后灯传不绝,昔日殿角轩昂,神灵赫濯。”海会寺面临玉带河,背靠凤凰峰,右有响水崖,清泉飞瀑,盘旋湍急,喷珠溅玉。其他境幽景奇,自古有狮象交吻、东山古境、西日晚霞、石狮啸吼、孤塔云霄、仙泉飞练、赂岩瀑布、仙人捧杯、玉带拱桥、仙人打坐等十景。佛殿周围峰崎径曲,云绕溪环,百妍干态,真乃灵秀一在成,堪称佛家胜地。清朝慈禧太后赠额“真如自在”。传说建寺之初,曾有四位祖师先后驾至,白云守端祖师来时,一朵白云飘然而至;梅仙祖师临时花开洒落,五彩缤纷;灵济祖师来时有青鸟盘旋;杨公祖师拜灵济为师而后成半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寺内最盛期有和尚三千,道士八百。最早时山门是距佛殿五里之遥的太子山,僧人每晚关山门时不得不骑马来往,因而又有“骑马关山门”之说。历代以来,或由官府,或由名士,捐款修建,增殿设廊。根据史志记载,海会寺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曾重修。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太湖知县吴锡峰到寺观光,见寺宇破旧,会同当地绅士张延谒等修葺。咸丰九年(1859年),太湖官兵为了躲避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的追击,凭寺抵抗,致使海会寺毁于战火,损失严重,仅存前殿三楹。同治四年(1865年)监生马平声等倡捐,重建祖师殿。到光绪四年(1878年),寺内方丈最安法师又倡邀修缮,增建廊房,渐复旧观。1960年,太湖县政府曾拔款一万五千元修缮该寺。“文革”中,佛像全部被毁。1973年,中佛殿被拆。1982年11月。海会寺被县政府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安徽省政府定为省级重点寺庙。1984年8月省政府拔专款二万元维修了上、下佛殿。同年9月,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该寺题写了寺名。

建筑特点

海会寺呈阶梯形建有下、中、上三殿。下殿建筑面积约100平方米,青砖木架小灰瓦结构;殿中四根两人合抱粗的圆形木柱,一字排列,支梁托架,柱础石质鼓形,刻有图案,地面为方砖相嵌而成。上殿建筑面积约100平方米,廊沿、台阶用石块砌成,廊柱木质圆形,柱础为不规整方石,殿面有五间,用青砖砌隔。上殿两端廊门下,又各成直角建起相对回廊式房屋。中殿于“文革”期间被拆毁,90年代初寺内尼姑四处筹集资金将它重建,后于1994年竣工。中殿建筑面积324平方米,黄瓦红墙,飞檐翘角,庄重肃穆,素雅古朴。内有8根大柱托梁,供奉三尊大佛、四大天王、观音、文殊、普贤等神像。1999年又建成地藏殿。四殿相依,蔚为壮观。 中殿与下殿之间靠西有一株千年罗汉松。树干有三人合抱之围,虽历经千年风雨,仍枝繁叶茂。枝作龙势,叶呈剑状,黑青色,是一幅活的“铁画”。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