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昌寺
隆昌寺 (ryusho temple),原名千华寺。佛教律宗祖庭,有“律宗第一名山”之称。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自宝志创寺以来,已逾1500余年。据《宝华山志》记载:“宝华律宗为金陵四百八十大梵刹最上者。”雍正十一年(1733)清世宗令宝华山律院住持、律师赴京放皇戒(即授御戒),宝华的名望随之日高。该院先后授戒70余期,全国僧尼均来此受戒,以为正宗。不仅闻名全国,而且享誉海外。日本、泰国、缅甸、印度等国不少僧尼曾来此受戒。解放后,1955、1957和1992年三次举行授戒活动,受戒僧尼1000多人。隆昌寺规模宏大壮观,鼎盛时期有殿宇九百九十九间半,现存的几口大铁锅一次即可煮米千余斤。
宝志和尚生于宋,历齐梁,为梁武帝国师。因见华山巍然,状若莲花,众山拜伏其下,乃结茅为庵,传经授道,宝华山由此为世人知。宝华复兴普照禅师释普照,于明嘉靖年间因慕宝华山之名,造访宝华山志公庵。时山中荆棘丛生,虎狼出没,人不敢近;普照乃断臂祭虎,构卢而居。四方信徒、民众被其诚心所感,纷来膜拜,由此华山游迹复通。开山妙峰大师释福登(公元1549-1621年),号妙峰。山西平阳人。俗姓续,生而唇掀齿露,鼻昂喉结。七岁失双亲,十二岁落发出家。
妙峰禅师于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奏请神宗皇帝获准,于宝华山建铜殿,供奉观音大士金像;神宗皇帝生母慈圣太后赐金两千,以助其成。落成之日,神宗皇帝赐名“护国圣化隆昌寺”,由此宝华山声名大振。两都弘戒三昧光公大和尚释寂光(公元1579-1645年),字三昧,为宝华第一代律宗开山祖师。俗姓钱,世居瓜渚。其母感异梦而生。二十一岁在乡里弥陀庵出家。三昧律师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8年)入席宝华,改禅为律,鼎新旧业;改建三门,以应天地。仿东林莲社,号曰千华,大开千华之社。名震朝野。清初顺治进士笪重光奉敕书额“律宗第一山”。中兴止作见月体公大和尚释读体(公元1601-1679年),字见月。宝华律宗第二代祖师。俗姓许,生于云南楚雄,祖籍句容人,其先人从军云南,因功封世袭指挥使,而于楚雄为家。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见月继主寂光三昧法席后,自立规约十则,与众遵守。鼎新殿宇,声誉大振。为宝华律宗建立垂久之基业。
清朝康熙二年(规约1663年),建石戒台,上下花纹,结构设计皆为见月亲手为之。
见月祖师一生著述颇多,不胜其数;其作《传戒正范》至今仍为我国传戒之蓝本。总持毗尼定庵基公大和尚释德基(?-公元1700年),号定庵。于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继席宝华第三代,至康熙三十九年寂灭,在席二十一年,对华山律学贡献巨大,凡遇劳瘁,以身事先,寺坛规模大振。编辑了《宝华山志》十二卷,乃宝华律宗专志之始。由于其精通岐黄之术,调治僧徒,不啻慈母。弘扬律学松隐义公大和尚释真义(公元1659-1708年),字松隐。宝华律宗第四代祖师。誓发宏愿,名震四方。得康熙帝赏识,多有恩赐。人叹其道高德重!广弘四分闵缘松公大和尚释常松,字闵缘。广弘四分律仪,恭祝圣寿,赐紫还山。为宝华第五代祖师。精严七聚增辉永公大和尚释实永,字增辉。精研七聚,三学圆明。为宝华山律宗第六代祖师。皇坛弘戒文海聚公大和尚释福聚,字文海。宝华第七代祖师。继席宝华以后创缮殿宇,增蓄斋田。得戒学徒遍于天下。清雍正十二年,奉旨晋京,大开皇戒。住持法源寺,史称文海为法源寺第一代律祖。延请学儒刘名芳入山,参阅旧志,编辑《宝华山志》十五卷。严持经律理筠言公大和尚释性言,字理筠。一生严持默识,律学渊源,为宝华第八代祖师。遵剌守律浑仪先公大和尚释圆先,字浑仪。一生躬行实践,恪守戒规,为宝华第九代祖师。心澄续焰恺机如公大和尚释明如,字恺机。辉洪祖道,潜心矢志,力挽颓纲;为宝华第十代祖师。离尘跪真卓如净公大和尚释定静,字卓如。茹苦十年,飘然远隐。为宝华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森严律学朗鉴浩公大和尚释慧皓,字朗鉴。树光明幢,以自在力,森严律学,慈孝兼优。宝华第十二代祖师。重光布萨体干苍公大和尚释昌苍,字体干。内绍祖训,外摄群机。为宝华山律宗第十三代祖师。持清净戒敏通然公大和尚释海然,字敏通。庄严殿宇,焕然一新。宝华第十四代祖师。苦行头陀圣性宗公大和尚释印宗,字圣性。慈心利济,悲愿坚深,中兴常住,请颁龙藏。为宝华第十五代祖师。宝华复古浩净圆公大和尚释发圆,字浩静。苦心孤诣,竭力经营,复建增修,普资众善。为千华第十六代祖师。戒律精纯德宽悦公大和尚释光悦,字德宽。出母素胎,誓住华岩,坚持戒行,乘愿再来。为宝华第十七代祖师。乘愿再来妙柔忍公大和尚释融忍,字妙柔。一九四二年继席宝华,恰逢抗日战争中期,烽火不息,寺务难树。融祖誓护戒幢。为宝华第十八代祖师。此法师全称不详释戒署,字东巽。演戒开坛,惟遵律制,政体变革,首申传戒。为宝华第十九代祖师。双持法印慈舟谛公大和尚 释月济,字慈舟。恢复佛制,重修戒坛,振兴宝华,僧迹卓著。宝华第二十代祖师。
- 中文名称
- 隆昌寺
- 外文名称
- ryusho temple
- 地理位置
- 句容市宝华镇杨柳泉路宝华山上
- 开放时间
- 8:00-17:00
- 门票价格
- 成人票50元
- 著名景点
- 铜殿、无梁殿、拜经台
- 所属国家
- 中国
- 所属城市
- 江苏省镇江市
- 建议游玩时长
- 2小时
- 曾 名
- 千华寺、千华社
- 建造时间
- 南朝梁天监元年(502年)
简介
位于句容市境内宝华镇的宝华山上,与南京市栖霞区毗邻。宝华山,因盛夏季节黄花满山而得名,周围36座山峰似36片莲花瓣,隆昌寺如莲花一般端坐其中。山间云雾缥缈,溪边流水叮咚,一年四季,松柏常青,确是一方非同寻常的佛教胜地。隆昌寺又称宝华寺,始建于公元502年,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最初是梁代高僧宝志和尚在此结庵传经,故名宝志公庵。宝志即民间传说中济公和尚原型。明神宗敕赐大藏经及“护国圣化隆昌寺”的名称,于是改称隆昌寺。清康熙乾隆曾多次驾幸宝华山隆昌寺,足见其在佛教界的地位和影响。隆昌寺隆昌寺,是佛教律宗祖庭,有“律宗第一名山”之称。寺内戒台只有有放戒资格的寺院才能拥有。放戒是佛教仪式之一,大概相当于现代大学授予学位一般。隆昌寺戒坛为汉白玉所制,原为木结构,律宗第二代祖师见月大和尚改为石制坛。据《宝华山志》载,见月造石戒坛时,开基的夜晚,感坛殿放光五色,直冲云霄,众山群楼,亮如白昼。隆昌寺律院先后放戒七十余期,戒僧遍及天下,东南亚、日本等地许多信徒也慕名前来受戒。凡取得隆昌寺工时牒的和尚,走遍全国大山名刹,都会得到热忱接待。隆昌寺号称有殿宇九百九十九间半,风格独特,四合方形宛如一座法坛。与众不同的是山门面北偏东,既小又僻。原来因皇上驾临寺院,故改山门面北以示接驾。至于山门较小,是因为律宗寺院戒律严格,将山门造小使僧人不能随便进出,也可避去尘俗烦扰。寺前还有一龙池,水位终年不变,可供数千人用水,僧人认为池水与长江相连。寺内所供佛像是贴金的香港天坛大佛的石膏小样,高5.24米,面含微笑,莲眼低垂,慈祥庄严,眉如新月,螺发复顶,神韵非凡,堪称东方艺术珍品。隆昌寺,是佛教律宗祖庭,有“律宗第一名山”之称。寺内戒台只有有放戒资格的寺院才能拥有。主要景点
铜殿
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是神宗皇帝生母慈圣皇太后捐金二千建成,至今已400年。重檐歇山琉璃瓦顶,外有石柱方亭。结构精巧,雕刻细腻。殿高7米,阔4.5米,深4米。其梁、栋、栌、桷、窗、瓦、屏、楹均以铜为之,故名铜殿。殿内原供观音大士像,四壁刻画有如来诸菩萨及帝释天人像等。殿前丹墀石栏围护,有石阶上下。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康熙帝南巡再登宝华,书题铜殿额“莲界云香”。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帝南巡亦题匾“宝网常新”。铜殿现为省级文保单位。无梁殿
铜殿两侧为无梁殿。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左供文殊,右奉普贤。均为单檐歇山顶,三间两层楼阁式,面阔7.62米,进深二间5.62米。整幢建筑无梁无柱,不用寸木,内部纯系砖垒拱券,外部是仿木结构殿堂形砖雕,出檐短,起翘低,似北京北海无梁殿。夹墙内有石级上下,仅容一人。门窗皆呈圆拱形,上雕云纹和二龙戏珠图案。现为省级文保单位。拜经台
拜经台位于宝华山西部峰顶,又名晒经台、会君台。上有巨石如台,相传是梁武帝会宝志处。民国时,张治中将军曾在此著文追述民国21年(1932)上海“一`二八”之役,悼念为国捐躯的将士。并建立巨碑,立于拜经台上,以志纪念。后为日军所毁。戒公池
戒公池在山门前,长宽约30余米。池周围用石块垒砌,池侧有20多棵银杏树,树龄约400余年,最大的树身周长3.2米,高30多米。山志载:戒公池是秦淮河两源头之一。日供数千人用水,“虽旱不竭,天光水影交映,而寺宇林木若入冰壶玉鉴中。”池中有怪石,名曰象鼻,露出水面。水盈则涨,水落则缩。石上有树,名曰娑罗,长年枝繁叶茂,终辄一米多高。此树始于何时?穷究无人知晓。世所罕见,叹为奇树。惜哉!现已不存。山中诸池,此池颇负盛名。戒坛
置于戒坛堂内,大刹放戒时用。戒坛堂高四丈,深三丈六尺,上有“佛制戒坛”额。戒坛便是律宗的标志。隆昌寺戒坛
隆昌寺戒坛原为木质。康熙四十三年(1705),律宗第二代祖师见月大师担纲设计营造出隆昌寺第一座石戒坛。石戒坛位于戒堂正中,体现了律宗“不倚不连”的规范。据《宝华山志》载:释见月造石戒坛,开基之夜,感坛殿放光五色,直冲霄汉。众山群楼,明如白昼,莫不骇异赞叹。 以后每年冬春传戒,各地求戒僧众蜂拥而来,光绪二十六年(1900)一次开戒,云集授戒者达1200余众。凡在宝华山受戒,取得隆昌寺戒牒者,走至全国名山古刹都受到热忱接待。隆昌寺非但闻名全国,而且在东南亚国家佛教界也享有一定盛誉,慕名来此礼佛、受戒的很多。日本、泰国、缅甸、印度等国都曾向隆昌寺赠送过玉佛、石佛和铜磬等法器。隆昌寺对东南亚佛教的影响很大,对日本的影响更甚于泰国。历代祖师
开山宝公大师释宝志(公元416-514年),生于宝华山北东阳镇。据传,民妇朱氏闻古木鹰巢中儿啼,梯树得之,举为子。“面方莹澈如镜,手足皆鸟爪”。七岁依钟山法俭出家,修习禅观。坐必逾旬,久之行止无定。以剪尺扇镜挂杖头,着锦披发,跣行街巷,先言后验,异迹种种。宝志和尚生于宋,历齐梁,为梁武帝国师。因见华山巍然,状若莲花,众山拜伏其下,乃结茅为庵,传经授道,宝华山由此为世人知。宝华复兴普照禅师释普照,于明嘉靖年间因慕宝华山之名,造访宝华山志公庵。时山中荆棘丛生,虎狼出没,人不敢近;普照乃断臂祭虎,构卢而居。四方信徒、民众被其诚心所感,纷来膜拜,由此华山游迹复通。开山妙峰大师释福登(公元1549-1621年),号妙峰。山西平阳人。俗姓续,生而唇掀齿露,鼻昂喉结。七岁失双亲,十二岁落发出家。
妙峰禅师于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奏请神宗皇帝获准,于宝华山建铜殿,供奉观音大士金像;神宗皇帝生母慈圣太后赐金两千,以助其成。落成之日,神宗皇帝赐名“护国圣化隆昌寺”,由此宝华山声名大振。两都弘戒三昧光公大和尚释寂光(公元1579-1645年),字三昧,为宝华第一代律宗开山祖师。俗姓钱,世居瓜渚。其母感异梦而生。二十一岁在乡里弥陀庵出家。三昧律师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8年)入席宝华,改禅为律,鼎新旧业;改建三门,以应天地。仿东林莲社,号曰千华,大开千华之社。名震朝野。清初顺治进士笪重光奉敕书额“律宗第一山”。中兴止作见月体公大和尚释读体(公元1601-1679年),字见月。宝华律宗第二代祖师。俗姓许,生于云南楚雄,祖籍句容人,其先人从军云南,因功封世袭指挥使,而于楚雄为家。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见月继主寂光三昧法席后,自立规约十则,与众遵守。鼎新殿宇,声誉大振。为宝华律宗建立垂久之基业。
清朝康熙二年(规约1663年),建石戒台,上下花纹,结构设计皆为见月亲手为之。
见月祖师一生著述颇多,不胜其数;其作《传戒正范》至今仍为我国传戒之蓝本。总持毗尼定庵基公大和尚释德基(?-公元1700年),号定庵。于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继席宝华第三代,至康熙三十九年寂灭,在席二十一年,对华山律学贡献巨大,凡遇劳瘁,以身事先,寺坛规模大振。编辑了《宝华山志》十二卷,乃宝华律宗专志之始。由于其精通岐黄之术,调治僧徒,不啻慈母。弘扬律学松隐义公大和尚释真义(公元1659-1708年),字松隐。宝华律宗第四代祖师。誓发宏愿,名震四方。得康熙帝赏识,多有恩赐。人叹其道高德重!广弘四分闵缘松公大和尚释常松,字闵缘。广弘四分律仪,恭祝圣寿,赐紫还山。为宝华第五代祖师。精严七聚增辉永公大和尚释实永,字增辉。精研七聚,三学圆明。为宝华山律宗第六代祖师。皇坛弘戒文海聚公大和尚释福聚,字文海。宝华第七代祖师。继席宝华以后创缮殿宇,增蓄斋田。得戒学徒遍于天下。清雍正十二年,奉旨晋京,大开皇戒。住持法源寺,史称文海为法源寺第一代律祖。延请学儒刘名芳入山,参阅旧志,编辑《宝华山志》十五卷。严持经律理筠言公大和尚释性言,字理筠。一生严持默识,律学渊源,为宝华第八代祖师。遵剌守律浑仪先公大和尚释圆先,字浑仪。一生躬行实践,恪守戒规,为宝华第九代祖师。心澄续焰恺机如公大和尚释明如,字恺机。辉洪祖道,潜心矢志,力挽颓纲;为宝华第十代祖师。离尘跪真卓如净公大和尚释定静,字卓如。茹苦十年,飘然远隐。为宝华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森严律学朗鉴浩公大和尚释慧皓,字朗鉴。树光明幢,以自在力,森严律学,慈孝兼优。宝华第十二代祖师。重光布萨体干苍公大和尚释昌苍,字体干。内绍祖训,外摄群机。为宝华山律宗第十三代祖师。持清净戒敏通然公大和尚释海然,字敏通。庄严殿宇,焕然一新。宝华第十四代祖师。苦行头陀圣性宗公大和尚释印宗,字圣性。慈心利济,悲愿坚深,中兴常住,请颁龙藏。为宝华第十五代祖师。宝华复古浩净圆公大和尚释发圆,字浩静。苦心孤诣,竭力经营,复建增修,普资众善。为千华第十六代祖师。戒律精纯德宽悦公大和尚释光悦,字德宽。出母素胎,誓住华岩,坚持戒行,乘愿再来。为宝华第十七代祖师。乘愿再来妙柔忍公大和尚释融忍,字妙柔。一九四二年继席宝华,恰逢抗日战争中期,烽火不息,寺务难树。融祖誓护戒幢。为宝华第十八代祖师。此法师全称不详释戒署,字东巽。演戒开坛,惟遵律制,政体变革,首申传戒。为宝华第十九代祖师。双持法印慈舟谛公大和尚 释月济,字慈舟。恢复佛制,重修戒坛,振兴宝华,僧迹卓著。宝华第二十代祖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