拴马柱
马石桩,是用整块的上等青石凿制而成,呈方柱状,一般通高2—3米,厚0.2—0.3米。据1983年和1984年考查,全县共有拴马石桩1276个,为全国罕见.
拴马石桩通体区分为桩顶、桩颈、桩身和桩根四部分。桩顶的石雕造像是最引人注目和雕工最重的部分,造型式样有人狮拴马石桩、蹲狮拴马石桩、狮猴拴马石柱、人鸟狮拴马石桩等十多种类型。狮猴前肢和人臂腕间镂凿有通孔,是专为穿系马缰而为。桩颈为顶、耳之间的连结部分,多处理为双层,上层做圆鼓形、台形、带四柱的阁形或花瓣形,以承托主体造像。下层多在方柱体桩坯上划出横方型平面,上有鹿、羊,马、花、鸟、云、水等竖条状浮雕图案。桩身是上下等粗的方坯石条剥錾打琢而成。拴马石桩一般栽在大门外两边,少则一对,多则十数对。
桩顶的狮头,顶鬃毛常夸张为几堆螺旋,隆突高耸,如角、如锥。狮的姿势突出扭转身躯时的威势,或仰首向天,或睥睨回顾,使人如声。由于是因料施雕,狮额或缩或扁平,有的口鼻正冲石坯方棱,有的索性在大方块上仅以錾刀凿出粗糙的槽线,划分出形体结构部位,结果都是更加体现了猛兽的野性。
桩顶石猴的处理通常是身躯大形处理得概括,而在面部特征与动作上注意细致刻画。此外,又常以老猴的迟缓与爬在其身上的小猴的活泼相对照,造成动与静的统一体。
在桩顶人物造形中,以各式各样的骑兽者为数最多,由于坯头截面形状不同,桩顶人像也呈现几种不同的“势”,或俯身前冲,或驼背卷身,或自然端坐,或斜倚扭动,人像胯下的兽类,以狮为多,余有马、麒麟、猞猁和蟾蜍,骑手多驾鹰、负猴、狮,猴常表现与人的亲昵状。骑手头顶有戴盔帽的,帽有螺式尖小帽、圆顶帽、圆斗式“喇叭帽”,有缠帕、挽髻、留长辫的。身上装束则有披甲穿长袍的、穿单衫或阔袖长衫等,手中有执鞭、捧如意,弹琵琶、抱月琴、托瓶、拿烟斗、徒手捉狮耳、单手扶帽沿等。不骑兽的人物造像,多是坐在石鼓或莲花上的儿童,似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多角度状写各个时期村野人民生活情态。
据专家考证,拴马石桩石雕有的含汉魏风格,有的含唐代石窟雕刻的魅力,集图雕,浮雕、线刻于一身……,足见拴马石桩石雕有颇为长久的发生发展史,拥有多种门派的匠师队伍,是多民族杂处的历史见证。
- 通海 1通海杞麓湖
- 江川 2星云湖
- 红塔区 3玉溪玉泉寺
-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 4哀牢山自然保护区
- 红塔区 5映月潭
- 澄江 6禄充风景区
-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 7新平县龙泉公园
- 易门 8静乐庵
- 通海 9秀山古建筑群
-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 10南溪原始森林和高山水库群
-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 11妙莲寺
- 澄江 12帽天山
-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 13世界第一高桥旅游风景区
- 澄江 14抚仙湖景区
-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 15红河谷生态农业观光园
-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 16磨盘山国家森林公园
-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 17元江哀牢梯田
- 通海 18秀山公园
- 澄江 19禄充村
-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 20彩色膏林
- 红塔区 21玉溪汇龙生态园
-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 22那诺哈尼云海梯田
- 易门 23龙泉河
- 澄江 24西浦公园
-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 25扬武李氏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