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寝台遗址

柏寝台,位于广饶县城东北25里大桓村西南隅。明嘉靖《山东通志》载:“齐桓公曾盟诸侯于此,故称桓公台,也叫齐霸盟台,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
此台平面近似方形,1995年4月,广饶县博物馆对柏寝台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古钻探和局部发掘,发现台基东西长180米,南北宽150米,总面积2.7万平方米。此台自下而上均为夯筑,每层夯土厚约16厘米,东部较矮处有48层,约8米。夯层均匀,夯面平整,夯窝呈馒头形。从台周围的断面观察,台南面、西面有较大面积的修筑痕迹,夯层中有较多龙山、商周和汉代的陶片,据此可以判断,周围可能有龙山文化遗址或商周文化遗址;另外,还在台顶上采集到了不少战国至汉代的筒瓦、板瓦及花纹砖等建筑构件。
相传,柏寝台最初高3丈,方圆10大亩(今40亩),台上殿宇壮观,松柏苍翠,是文人墨客的游览圣地。2600多年来,柏寝台历经风侵雨蚀,烽火狼烟,然遗迹犹存。现台高约6米,东西长160米,南北宽120米,总面积1.92万平方米,1985年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中文名称
- 柏寝台
- 地理位置
- 广饶县城东北15公里的花官乡桓台村南
- 占地面积
- 阔40余亩
简介
柏寝台位于广饶县城东北15公里的花官乡桓台村南,西距乐安故城4公里,南面约0.5公里处是小清河,往西3.5公里是东辛公路。据传当时台高3丈余,阔40余亩,台上庙宇栉比,柏树苍葱,颇为壮观,充分反映了齐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并四度成为古代东方文化中心的景况。由于年久失修,风雨侵蚀,台上陈迹已不复存在。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柏寝台,据《汉书》颜师古注,是“以柏木为寝室于台之上也”,故而得名。柏寝台系以人工土筑而成。《史记孝武本纪》载:“汉武帝有故铜器,问少君,君曰:此器齐桓公十年陈于柏寝。已而验其刻,果齐桓公器。”据此可知,柏寝台至迟建于齐桓公十年(前676),距今已有2600余年的历史。柏寝台原称路寝,是齐侯的行宫。《左传》记载:经二十有六年(前516),齐侯与晏子坐于路寝,公叹曰:“美哉,室!其谁有此乎?”《韩非子》中也有记载:齐景公与晏子游于少海,登柏寝之台而还望其国,曰:“美哉,泱泱乎,堂堂乎!”《史记齐太公世家》中也有记述:齐景公三十二年(前516),彗星现。景公坐柏寝,叹曰:“堂堂!谁有此乎?”《晏子春秋》中记载:“景公宿于路寝之宫。”又据明嘉靖《山东通志》载:“齐桓公曾盟诸侯于此,故称桓公台。”此台平面近似方形,1995年4月,广饶县博物馆对柏寝台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古钻探和局部发掘,发现台基东西长180米,南北宽150米,总面积2.7万平方米。此台自下而上均为夯筑,每层夯土厚约16厘米,东部较矮处有48层,约8米。夯层均匀,夯面平整,夯窝呈馒头形。从台周围的断面观察,台南面、西面有较大面积的修筑痕迹,夯层中有较多龙山、商周和汉代的陶片,据此可以判断,周围可能有龙山文化遗址或商周文化遗址;另外,还在台顶上采集到了不少战国至汉代的筒瓦、板瓦及花纹砖等建筑构件。
相传,柏寝台最初高3丈,方圆10大亩(今40亩),台上殿宇壮观,松柏苍翠,是文人墨客的游览圣地。2600多年来,柏寝台历经风侵雨蚀,烽火狼烟,然遗迹犹存。现台高约6米,东西长160米,南北宽120米,总面积1.92万平方米,1985年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文学作品
《漫话柏寝台》主编:张万春, 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文中对柏寝台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介绍。- 玄武区 1红山森林动物园
- 秦淮区 2夫子庙秦淮风光带
- 玄武区 3美龄宫
- 建邺区 4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 高淳 5游子山
- 高淳 6游子山风景区
- 玄武区 7南京毗卢寺
- 鼓楼区 8龙江宝船厂遗址
- 栖霞区 9仙鹤观六朝墓地
- 浦口区 10侵华日军浦口战俘营“抗日蒙难将士纪念碑”
- 浦口区 11吴武状公祠门楼
- 浦口区 12浦镇火车站英式建筑
- 溧水 13古蒲塘桥
- 秦淮区 14南京瞻园
- 玄武区 15太平天国天王府
- 浦口区 16六角井
- 栖霞区 17燕子矶
- 浦口区 18求雨山文化园
- 浦口区 19双井
- 浦口区 20老山国家森林公园
- 玄武区 21廖仲凯、何香凝墓
- 江宁区 22杨柳村古建筑群
- 玄武区 23灵谷寺无梁殿
- 玄武区 24南京城墙
- 秦淮区 25七桥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