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和平书院
首页  > 福建  > 南平  > 邵武   »  和平书院景点介绍

和平书院

和平书院
和平书院,地处今福建省邵武市和平镇,为五代后唐工部侍郎黄峭(871—953)弃官归隐时创建,是闽北历史上创办最早的书院。
中文名
和平书院
所在地
福建省邵武市和平镇
创办时代
五代
创办人
黄峭
性    质
黄姓家族学堂、地方性学校
代表人物
黄荀 黄通 黄公绍 等

建院由来

据《黄氏宗谱·峭祖行录》载:黄峭弃官归隐,“既而创和平书院,诱进后人。……处此五季更移之际,惟戒诸子养晦韬光,毋昧时而躁进。”可见和平书院初创时为黄氏家族自办的学堂,专供族中子弟就学。它开了宗族办学的称河,和平以及邵南地区乃至全邵武各姓氏宗族都竞相效仿,宗族办学自此相沿成俗,营造了和平千余年来读书求学、重视教育的氛围和传统。宋以来,和平书院逐渐变为一所地方性学校,不再只是黄姓的家族学堂。据和平其他各姓氏族谱记载,他们也都有捐钱、捐粮、捐田资助和平书院,并将子弟送书院就读。

历史沿革

和平书院自创办后历时1000余年,解放后还是作为“和平小学”校址,“文革”后才迁建新校舍于北门外的圩头坪。和平书院创办后1000余年,不但开了宗族办学的先河,更是造福桑梓,为和平历史上教育发达、文风炽盛作出重大贡献。和平地区乃至全邵武历史上俊贤辈出、英才荟萃,无不直接或间接地仰藉于和平书院。现存的和平书院位于古镇区西北隅,据清咸丰五年《邵武县志》载,为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应士民黄浩然等所请,于文昌阁辟地复建,“以唐宋旧名名之。”知府张凤孙曾作《记》。

建筑结构

和平书院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坐东朝西,为西合院式天井院建筑。斗砖封火墙,单进厅,穿斗式构架。天井两侧及门楼后建廊楼,堂房地面高出天井和廊楼地面约1.6米,天井正中筑十三级石阶达堂房大厅。堂房面开五五间,中为厅堂,两侧作教室。堂房后封火墙外为三坡水附属建筑(厨房)。正门门楼的门窗砖刻阳文“和平书院”四个楷书大字。门楼无其他雕画装饰,质朴无华,门前空坪以小卵石铺筑几何图案空坪北侧一砖石构单体门墙,中间一大门,两边各一券拱小门,形似一“品”字,门顶略似一官帽形状,据说是暗喻“读书为做官,做官要做有品级的大官”,体现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意识。书院正大门楼内廊楼上正中一块枋上木刻展开的书卷图案,上镌四个大字,因“文革”中遭铲刮,仅见“天*文*”,依稀可辨为“天开文运”。进入书院大厅,必须登十三级台阶,前六级为努力读书,从第七级开始为七品至一品,寓意步步高升。大门上方的木雕月梁像打开书卷的样子,寓意“开卷有益”。书院正厅为授课之所,正上方悬一匾,上书“万世师表”四字。匾是新做的,从中可见古镇居民对传业授道夫子的褒扬之情。俯视脚下,地砖已被磨蚀得坑坑洼洼,里面涌动的是学子的汗水和凿壁偷光求学的精神。视其建筑,有吸收西洋建筑做法,与书院主体建筑不成一体且风格迥异,当为清同治、光绪间增建。书院后墙有一被堵之门,门窗嵌一木匾,上镌“和平书院”四个楷体大字,书法气势雄劲,因被搭盖物遮挡,看不出落款年号。据了解,有老人记得为“甲子三年”,若果真如此,则原文应为“同治甲子三年”(1864年),因为唐以后,只有同治三年是甲子年。

著名人物

黄峭

黄峭(872-953),字峭山,又名岳,字仁静,号青岗,后裔尊称为峭公或峭山公,锡公的长子,远祖自河南光州固始入闽,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三年(872)四月十五日戌时,卒于后周太祖广顺三年(953)癸丑十一月初十日巳时,享寿八十有二,卜葬鹳薮黄家林旧茔坐向。自幼沉宏,有智略,官至工部侍郎,娶上官氏、吴氏、郑氏三郡君,共生二十一子。 以第一世昌意(黄帝之子,有熊氏子派)计算,黄峭为第一百一十七世。

黄政

宋大司空。字惟柱,生居福建邵武县禾坪,唐朝黄峭之子,荣登进士,太平兴国八年(公元893年)官至大司空。高士坊姚枢题词赞:“先生之德,毓秀会灵;虫斯衍庆,麟趾振振。”

黄荀

宋大司徒,字惟桥,邵武人,迁居福建泰宁县,黄峭之子。宋太平兴国九年(公元984年)荣登进士,官至大司徒。苏辙题词赞云:“公貌创古,公心创纯;乐善不倦,永绥天命。”

黄通

又名黄德通,字介夫。邵武(今属福建)人。幼年在和坪书院读书,宋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江西饶州浮梁主薄,与范仲淹友好,后任澧县知县,官至大理寺丞。著有《易义》1卷,《易集》3卷。

黄公绍

宋词人,音韵、训诂学家。字直翁,昭武(今福建邵武)人。宋度宗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进士,入元不仕。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以前编成《古今韵会》,简称《韵会》。此书资料丰富,是集宋元以前的字书、韵书之大成的著作。同时人熊忠,因其卷帙浩繁,于是删繁举要,补收阙遗,改编成《古今韵会举要》。《古今韵会》原书,已不传,另有《在轩集》。

黄镇成

黄镇成(公元1287—1362年),元诗人,邵武人,字元镇,屡试不第,历游南北,足迹遍及楚汉燕赵齐鲁地,后浮海而返,隐居故乡,从事著述。著有《秋声集》四卷,其诗多描写山水田园风光,艺术成就较高,风格声韵,近唐代刘长卿。《城西纪事》、《五月调兵赴绥阳》等诗,曾接触人民疾苦,但不够充实,其艺术成就较高,山水诗如《东阳道中》等比较著名,“出谷苍烟薄,穿林白日斜。前村乌柏熟,疑是旱梅花”等句为人称颂。

黄清老

黄清老,字子肃,性颖司,五岁日记数千言,少长从先生游,经旨无不通贯。泰定三年(公元1327年),浙江乡试第一。明年登李黻榜进士,授翰林典籍。寻迁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国史院编修,预纂修《英宗、明宗实录》。转湖广儒学提举,一时名公卿多遣子弟受业,四方之士有不远千里而至者。为文雅典,诗有盛唐风,学者称“樵水先生”。有《樵水集》、《春秋经旨》、《四书一贯》等编。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