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荣臻元帅故居位于江津区吴滩镇郎家村,原名石院子。故居坐西向东,呈四合院布局,砖木结构,分内院和外院,共有房屋17间。1923年故居被焚烧,仅存两间,80年代修复。其中5间按原貌陈列原件家具45件,其余房屋作为陈列室使用。故居现为重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庆市青少年教育基地。
- 中文名称
- 聂荣臻元帅故居
- 地理位置
- 江津区吴滩镇郎家村
- 景点级别
- 重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原 名
- 石院子
故居介绍
聂荣臻元帅故居,位于重庆江津区吴滩镇郎家村西南750米,距江津市区朱杨镇和朱杨溪火车站约30千米,距重庆市区70千米,有等级公路通往成渝高速公路。
聂荣臻元帅故居,据聂氏家谱记载,建于清代康熙年间,原是一家王姓地主的九重堂住宅,后王姓地主破落,人称石院子的九重堂倒塌了六重。聂氏祖先便折价买下了这仅剩三重堂的石院子,经几代人的繁衍,成为了比较富有的大家庭,聂荣臻出生时,家境衰落,石院子年久失修,破败不堪。
故居展览室中陈列了聂帅青少年时期使用过的生活用品、玩具、学习用品等40余件文物,珍贵图片100余张,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聂帅一生的生活轨迹,记录下了他在年轻时参加爱国学生运动的动人场面和在各个战斗时期的辉煌业绩。
聂荣臻元帅故居自开放以来,前来参观的有工人、解放军官兵、机关干部、学生、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和外国友人。故居已成为对广大军民进行党史、军史、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在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着它特殊的教育作用。
聂荣臻元帅故居为一处庭院,青瓦土墙,古朴庄重。庭院墙外四周环绕着沃土良田,两侧翠竹葱郁,院内鲜花吐蕊,树木成荫;房前左右各有一口池塘,波光粼粼,组成了川东农村特有的田园风光
陈列馆记
鼎山扼巴渝胜景,几水控长江要冲,虎踞龙蟠,人杰地灵。聂帅荣臻,一代元勋。追求真理,擎马列主义旗帜,驰骋疆场,拓民族解放道路;科教兴国,创富国强兵伟业;望重德高,垂厚道长者风范。其勋其节,寰宇景仰。
一八九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聂荣臻诞生于江津。自幼好学,扶贫济弱,胸怀大志,图强报国。早年就读江津中学,投身“五四”爱国运动。勤工俭学,赴法求科学;投笔从戎,旅苏学军事。黄埔执教,北伐挥戈,南昌起义,广州策兵。反“围剿”,渡湘江,遵义会议见赤胆;夺泸定,过草地,万里长征开险道。抗日军兴,首战大捷平型关,破日寇不败之神话,长中国人之志气;五台受命,纵横驰骋晋察冀,树根据地之模范,创新政权之雏形。伫马太行山,指挥反“扫荡”、“名将之花”落尘埃;战场救孤女,烽火映爱心,中华正气撼东瀛。狼烟未散,内战又起。进绥远,出正太,扫清风,开石门,攻天津,定北平。建国伊始,百废待兴。运筹帷幄军委总参,协力组织抗美援朝。夜以继日,呕心沥血,领衔主导中国科技,卧薪尝胆攻克尖端,大漠腾起蘑菇云,“两弹一星”震寰宇。壮民族脊梁,扬国威军威。十年动乱,境愈困而志弥坚;砥柱中流,贼猖狂而腰不弯!横扫“四害”高瞻远瞩谋大计;拨乱反正,新长征中立新功。拥护中央决策,支持改革开放,愿国家兴旺,盼中华腾飞。伟哉聂帅!功垂万世,德耀千秋。
聂帅之忠在于党,聂帅之功在于国,聂帅之恩在于民,聂帅之情在于乡。自一九一九年离家去国,至一九九二年溘然长逝,七十三度春秋,仅一九五五年回乡一次。然乡之所源,情之所系,聂帅生前常念及家乡,撤县建市,修桥筑路,办学育人,无一不倾注关怀,愿江津臻富强。
建陈列馆,缅怀聂帅功绩,弘扬聂帅精神,教育万代子孙,合乎党心,顺乎民意。占天时地利,适政通人和。江泽民总书记题写馆名,中央军委镌赠聂帅铜像,四川省批准建馆,重庆市列为重点工程。党政亲切关怀,军队鼎力相助,各界慷慨捐赠,百万人民齐努力,同襄盛举,共建丰碑。陈列馆位于江津城区,南倚艾坪,北搴华盖,西撑鹤岭,东接香炉。援自然作远景近屏,设厅堂展伟业奇勋,形意神珠联璧合,碑馆园浑然一体,乃瞻仰之胜地,亦游憩之佳境。主体建筑宏伟挺拔,丰碑巍巍,其势冲天。聂帅铜像,宽厚慈祥,扎根故土,伫望山河。瞻馆见物,念创业之艰;睹物思人,生崇敬之情。悠悠岁月,天地永恒,聂帅一生,坦荡光明,忠魂长萦于故土,伟绩永垂于汗青。
陈列馆于公元一九九八年四月奠基,一九九九年九月竣工,同年十一月揭幕开馆。时维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华诞。谨此为记。
中共江津市委
江津市人民政府
公元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十日
陈列馆介绍
聂荣臻元帅陈列馆位于中国重庆市江津几江城区西郊,距重庆市区46公里,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AAAA级旅游景区(点),重庆国防教育基地,背倚青山,面临长江,交通便捷,风景优美。
陈列馆占地105亩,主体建筑采取碑馆合一的建筑构思,正中碑体高36米,宏伟、挺拔。碑体顶端托起一颗卫星,象征着聂荣臻元帅为中国革命和新中国科技事业作出的不朽功勋,永垂青史。
馆区由湖面、铜像广场、主馆、服务园区等几部分组成,1.2千米的环形公路,将整个馆区连为一体,馆区内停车场宽余,车道与人道分离。树木葱郁,芳草青青,鲜花吐蕊,湖光山色,形意神珠联璧合,碑馆园浑然一体, 安详 、宁静。
铜像广场分为上下两级,总面积6600平方米,视域开阔、气势雄伟。聂荣臻元帅铜像屹立在上广场中央,铜像高4米,连基座高7米,基座上镌刻着江泽民总书记题写的“聂荣臻元帅”五个金色大字。广场上将布置部分重型兵器,这对吸引游客实施国防教育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主馆建筑面积为3647平方米,由瞻仰大厅、陈列厅、聂荣臻元帅模拟办公室和卧室、中国卫星发射演示厅、游客接待中心等几部分组成。展厅宽阔、展线流畅,以200余张生动的图片、丰富的文物和翔实的史料,以及40余件国防科技成果模型和西昌卫星发射演示模型,再现了聂帅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丰功伟绩 。是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科普知识、国防教育的重要基地。
陈列馆设施齐全,综合配套,旅游服务功能日臻完善。馆区内设有小卖部、餐饮部、住宿部、娱乐部,形成了集教育、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格局。
聂帅陈列馆的布展与同类纪念馆的布展相比独具特色,表现在:展品数量多,陈列了表现我国国防高、精、尖科技成果的模型40余件;科技含量高,大量使用声光电技术,使许多展品具备了演示功能,三台电脑(其中一台为触摸屏)可由游客自由操作查阅聂帅生平资料,这些都让游客大开眼界,在赞叹称奇中受到爱国主义、革命传统、科普知识和国防意识的教育。
中国卫星发射演示是聂帅陈列馆布展最精彩的部分。该厅占地面积413平方米,高10.2米,可一次容纳250名观众。卫星发射演示模拟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现场,通过地形沙盘和计算机、声光电等手段的综合效应,展现火箭卫星发射时的壮丽场景,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聂荣臻元帅陈列馆馆藏丰富,珍藏聂帅全宗档案照片3000余张,字画近600幅,文物200余件以及聂帅生前藏书近万册。
陈列馆交通便捷,距重庆市区43千米,北面有一级公路与成渝高速公路相连;距重庆江北机场70千米,高速公路直达;距长江江津轮船码头1千米,离成渝铁路江津火车站3千米;江津市区交通设有专线,水陆空交通便捷,是成都、重庆至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四面山的必经之地。
陈列馆通讯畅通,馆区入口处、大厅内设有IC卡和计时公用电话,移动通讯无盲区;邮政服务方便,设有纪念封、纪念邮票、明信片等服务专柜,可为参观者代寄信函。
陈列馆设施齐全,综合配套,旅游服务功能日臻完善。馆区内设有小卖部、餐饮部、住宿部、娱乐部。餐饮部可一次为80——100人就餐提供服务,住宿部设有标间20套、三人间1套、单人间4套。为方便单位组织举行各种集会,设有大小会议室各一个,可同时接待中小型会议,会议室空调、音响、电视、电话一应俱全。
聂帅陈列馆是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科普知识、国防教育的重要基地,是推动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的宣传教育阵地。因此,建设并发挥它的作用,具有其深远的政治意义和特殊的现实意义。
聂荣臻元帅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长期担任党、国家和军队重要领导职务的卓越领导人,他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深受全党、全军和全国族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他的光辉业绩和崇高风范,是我们党、国家和军队的富贵财富。我们缅怀聂荣臻元帅,就要学习他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百折不挠,战斗不息,鞠躬尽瘁的革命精神;学习他沉着果断、运筹帷屋的非凡的军事指挥艺术,学习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热爱科学、好学不倦的博大胸怀,学习他光明磊落、顾全大局、坚持原则、坚持团结,功高不自傲、位高不自居、名重不自持,永当人民公仆的优秀品质。我们要加速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要了解我国的国情,了解我国的现代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党史,这些知识都和聂帅等老一辈地产阶级革命家的生平业绩是分不开的。 陈列馆陈列内容丰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展示了聂荣臻元帅在土地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国防科研和国防科技建设革命生涯的光辉的一生,整个展览就是中国革命和国防科技建设发展的一个缩影,启迪当代,昭示后人。
聂帅陈列馆先后被中宣部、重庆市政府和重庆警备区命名为爱国主义、革命传统、科普知识和国防教育基地,并被重庆市政府授予“市容整洁单位”。近年来,陈列馆在充分发挥“四个教育”基地作用的同时,按照聂帅生前遗愿,十分重视利用优势,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在广大青少年学生和群众中开展环境教育,努力为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推动环保活动的开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自1999年11月19日开馆以来,陈列馆接待中外游客已达到50万余人次,2001年6月,被中宣部确定为第二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陈列馆自开馆以来,就加强了同有关职能部门特别是旅游部门的联系,在进行“四个教育”基地宣传的同时,把陈列馆作为人文景观推向旅游市场,参照旅游业的最高标准对馆进行规划和建设,进行一步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增强旅游功能,加大园林投入,美化馆区环境,2001年10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AA级旅游景区(点)。
作为第二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AAAA级景区(点),聂帅陈列馆的知名度将日渐提高,随着中央关于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指示的进一步贯彻落实,可以肯定,来参观的人将会更多,这对于“四个教育基地”作用的发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带动地方旅游业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聂荣臻简介聂荣臻(1899-1992)中国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1899年12月29日生于四川江津(现属重庆市)。1919年底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8月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次年春转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10月到苏联学习。1925年8月回国后,历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中共广东区委军委成员、军委特派员,中共湖北省委军委书记。后在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参与向北伐军派遣中共党员等工作。
1927年7月中旬任中共前敌军委书记,参加南昌起义后任起义军第十一军党代表。同年12月,参与领导广州起义。1928年任中共广东省委军委书记,1930年初任中共顺直省委组织部部长,同年5月后在中共中央特科和中央军委工作,先后在香港、天津、上海等地坚持秘密斗争。1931年12月进入中央苏区,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第一军团政治委员,曾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同年4月,作为红军东路军政治委员参与指挥漳州战役。1932年冬以后,与军团长林彪率部参加了第四、第五次反“围剿”。1935年,在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主张。过金沙江后,任中央红军先遣队政治委员。曾率部参加直罗镇和东征、西征战役。1936年11月,参与指挥山城堡战役。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副师长、政治委员,参与指挥平型关战斗,取得全国抗战开始后的第一个大胜利。1937年11月,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在晋察冀3省边界地区创建了敌后第一个抗日根据地。1939年冬指挥雁宿崖、黄土岭战斗,击毙被日军称为名将之花的阿部规秀中将旅团长。1940年8月,在百团大战中,组织指挥部队在正太、津浦、平汉、北宁等铁路线进行破击战。1943年秋回延安参加整风运动。1945年部署晋察冀军区部队对日反攻作战。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华北局第二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平津卫戍区司令、北平(今北京)市市长等职。先后参与指挥正太、清风店、石家庄、平津等战役。
1950年初任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协助中央军委领导人部署人民解放军继续解放西南地区和东南沿海岛屿,肃清国民党残余武装和土匪。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参与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的部署、训练、运输、供应、轮换等工作。曾参与组建各军兵种领导机构和一批军事院校,并组织制定军事条令、条例等。1954年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6年11月任国务院副总理。1958年兼任国务院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1959年兼任国防部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领导科技攻关,组织全国大协作,仅用5年时间就研制成功多种导弹和原子弹,不久又研制成功氢弹。
文化大革命期间,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斗争。1983~1988年任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88年7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2年5月14日22时43分因心力衰竭,抢救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著有《聂荣臻回忆录》。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共第七到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九、十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聂帅生平
1919年11月下旬川江边的一个清晨。一艘小火轮“呜”的一声长鸣,离开了重庆码头,劈开混浊的江水,朝着下游驶去。甲板上站着年方二十的聂荣臻。
他久久地手扶栏杆,望着绿树与楼群相互掩映的山城。家乡慢慢地向后移动,熟悉的景物在薄雾中逐渐消失。他伫立凝思,心情激越,多少思绪和往事,就像流水涌向心头。
1899年12月29日,聂荣臻出生在四川省江津县吴滩镇石院子。
石院子原属于一家王姓大地主,是一座九重堂的住宅,建筑式样古朴大方。院子周围环绕着良田沃土,院墙内外长满了翠竹,两侧各有一口波光粼粼的大堰塘。聂氏祖辈由江西迁徙贵州,再折转到四川江津。此时,王姓地主已经破落,石院子九重堂仅余三重,聂家买下后安居下来。经过几代繁衍,聂氏成为江津境内一个比较富有的大家族。但到聂荣臻出世时,家境已经衰败了。石院子年久失修,更显得破败,只有竹丛仍生机盎然,织成绿色的帷幔,人们几乎踏迸院门时才能看到绿荫中的房屋。
祖上的家产传到聂荣臻的父亲聂仕先时,只剩10来亩土地。聂仕先将这些土地小部分出租,大部分自己耕种,以此维持全家的生计。聂仕先为人持重,沉默寡言。其妻唐雨衫,是一位贤妻良母式的家庭妇女。聂荣臻出生快满月时,夫妻俩商量着给儿子取个吉祥的名字。聂仕先读过几年私塾,便翻开《随身宝》,指着该书最后一句“百福骈臻得双全”,边念边对妻子说:“这是句吉利话。按家谱排列,我们儿子是‘荣’字辈,就给他取名‘荣臻’,字‘福骈’,小名‘双全’,你觉得如何?”妻子满意地笑了。
聂荣臻两岁时,母亲又生下妹妹聂荣昌。
孩子吉祥的名字,并没有给聂家带来好运。由于家族纠纷,聂仕先只得将自有的土地卖掉,靠租种地主的土地谋生。1909年,地主收回了耕地,日子更加艰难,只得同别人合伙开了一个小染坊谋生。聂仕先夫妇心地善良,对劳苦乡亲充满同情。
聂荣臻在父母和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为人厚道,同情劳动人民,常常主动干些家务活,为父母分忧。8岁时,到外祖父唐雨初家上了3年私塾。在这里他受到了启蒙教育。聂荣臻的三舅唐海潭在重庆法政学堂读书,思想活跃,知道外界的消息也多,常与同学在家里议论时政。聂荣臻耳濡目染,也受到一些影响。
1911年,因外祖母去世,外祖父在家守丧,私塾停办,聂荣臻转到沙土堡孔德三塾馆就读。辛亥革命后对新学的向往,使他于1913年转到吴滩插旗寺小学。不久,又转到离家15公里的永川县陈食高等小学住读。
陈食高等小学开设了多门学科,教师大多受过新学教育。聂荣臻来到这里,倍感新鲜。他十分珍惜时光,如饥似渴地学习,除学好必修的各科之外,还广读博览,增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第二学期,他在课桌上刻下了“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的字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每天晚间,常听到他的琅琅读书声。别人已进入梦乡,他仍坐在小油灯下。一个夜晚,国文教师刘继修来到他的小油灯下,看见他正在阅读有关太平天国的书籍,便说:“作为青年学生,博览群书、知道古今,大有裨益,如此甚好。”一个晴朗的清晨,校长赵学仕看到他在走廊上边走边背诵屈原的《国殇》,连连点头称道:“好,好,屈原先辈的诗文应当熟读。”聂荣臻以顽强的毅力,在这所小学苦读两年半, 1917年春转到江津县九如镇立高等小学,同年夏毕业于该校。3年的高等小学学习,聂荣臻各门学科都取得优异成绩。
在陈食高等小学流传着一个“打菩萨扩校舍”的故事。这则故事里,记述了少年聂荣臻的斗争精神。
陈食小学设在名叫“三官殿”的庙堂里,庙堂四壁排列着许多神像。庙小学生多,师生纷纷要求去掉泥塑神像,扩大校舍。校长也曾向庙堂会首们多次交涉,但均遭拒绝。这年夏天,新来了一位杨老师,家离得很远,学校又无空房可祝荣臻和几个同学商量,把庙堂耳房腾出一间来给杨老师祝当夜,他们把房里的菩萨悄悄打碎、搬走,在门口贴了一张字条:“玉皇圣谕:天地水三官,即日当乔迁。”次日清晨,全校皆惊,一时纷纷议论。有的说:“菩萨升天了。”有的说:“菩萨搬家了。”师生们心照不宣:“既然是玉帝旨意,就应帮助三官殿菩萨搬家。”于是,把影响教学的菩萨全都打掉搬除。庙堂会首们恼羞成怒,要求地方官清查。可是,始终没有查出结果,最后由校长出面,买了香烛作祭,送菩萨“升天”,不了了之。这样一来,不仅杨老师有了宿舍,教师们也有了办公室,又增加了教室,校舍宽敞多了,师生们都很高兴。几十年过去了,聂荣臻当年打菩萨的故事还在当地流传。
1917年夏,聂荣臻考入江津中学。
江津中学,是当时县里唯一的一所中学。它创办于1906年4月,是在维新思想影响下,学习日本近代教育制度而创办的一所四年制中学。校址坐落在县城内黄荆街,校舍土木结构,全是平房,校门坐南向北,成口字形。学校门前栽着两棵巴蜀稀有的榆树,校园内桑、柳、梧桐成荫。当时学校的设备和教师,在四川可算是一流的。
聂荣臻十分珍惜在江津中学的学习良机,学习非常用功。他认真地吮吸着文化科学知识。
在他所读过的书上,常有各种心得批注,蝇头小楷,端端正正。对知识,他务求弄懂,不争分数高低,各种作业,一丝不苟,作图清晰,字迹工整。
他记忆力强,但不死记硬背,反复思考,直至彻底弄懂为止。学校保存下来的操行考查簿上,记载着关于他的操行评语:容仪——衣服朴素;动作——活泼,上课专心;言语——不欺,温和;品质——天性温和;智力——记忆力强;感情——进取;意志——坚固。
他面壁而读的精神,在学校里颇受人称道。一次,教室里已空无一人,他仍面对墙壁高声朗读,国文教师杜文运看到后说:“荣臻,你也该休息一会儿啦!你每天都如此吗?”
“是的,老师。”
“为啥呢?”
“老师,学生以为学问就如一堵厚厚的墙壁,不下功大就不能凿穿它。”
“如此有志气!”
杜老师把刚刚批阅完的一篇作文《评内忧外患》还给他,说:“荣臻,你这篇文章写得好!道出了我们中国国弱民穷的根源,切中时弊,有说服力。
文章思想新,有见地,文笔酣畅,辞意通达,我给你打了个满分。我要把它贴在中堂,让同学们看一看!荣臻啊,你从哪儿学到这么多新名词、新道理呀?”
聂荣臻指了指放在木凳上的几本书。杜老师翻了翻,见是《天演论》、《物种起源》,还有《新青年》月刊等,慈祥地笑了。
江津中学管理极严,学生全部住校,平时不准走出校门,更不准上街。
自修室每间6至8人,在这样的环境里,聂荣臻潜心攻读,博览群书。家庭经济困难,他省吃俭用,但不吝惜金钱购书。在他离开学校以后,学校还收到他从上海商务印书馆预订的一套《百科小丛书》。为了这套书,他花了一石谷子的钱。
聂荣臻发奋读书,寻找着救国之路。他面对受帝国主义列强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联系工业革命给欧美带来的振兴,明治维新为日本带来的崛起,思索着如何使贫穷落后的祖国繁荣昌盛。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强大的政治冲击波震荡着中国。聂荣臻从《新青年》等杂志上,接触到新的思想,他积极加入了进步学生的行列。
1918年端午节,他约了七八个同窗好友到油溪,租了只小船,畅游浩瀚长江,观赏龙舟竞渡。船到江心,收住桨片,小船随波飘荡。此时,只见长空茫茫,江水滔滔,少年聂荣臻缅怀屈原,追念先辈改革法度的壮志,不禁热血沸腾,遂以酒酹江,吟诵起《离骚》中的诗句: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
来吾道夫先路!
他们一面在舟中小饮,一面议论时政。酒酣时,聂荣臻辞情激烈地说:“我辈要以报国为根本,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建功立业。诸君将来再聚时,要有所成就方不负我们同窗之谊。”
1919年1月18日,召开了有27个国家参加的巴黎和会。这是英、美、法、日等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这次会议漠视中国的主权和战胜国的地位,非法决定让日本继承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在山东的特权。消息传到中国,举国震惊;传到江津,同学们气愤至极,在校园集会,高呼口号,强烈抗议。
“五·四”爱国运动终于爆发了。这股强大的历史潮流,影响了中国一代激进的青年,也影响了聂荣臻。聂荣臻和同学们一起,游行集会,撒传单,贴标语。江津的大街小巷,到处都响起“外抗强权,内惩国贼”、“坚决抵制日货!不买仇货!不用仇货!”的口号声。
抵制日货,是聂荣臻在中学时代经历的最大的行动。江津县城地处长江边上,商业比较发达,商店里摆的几乎全是日本货,引起了学生们的强烈反感。江津中学和江津甲种农业学校的学生代表联合起来,积极开展抵制日货的行动。他们动员一些商店老板,不要贩卖日货。“乾坤泰”、“鸣盛和”等大商店不理睬学生们的要求,一些小商贩也跟着观望。于是,激起了学生们的愤怒。学联代表组成小组,分别对那几家大商店进行搜查,将查出的日货逐一登记,封存于“文昌宫”,准备焚烧。学联还派出代表,沿江巡逻,凡装有日货的船只不准靠岸。几家大商店听说学生们要焚烧日货,着了慌,采取各种手段反抗,勾结江津军政首脑,妄图凭借武力压服学生。县长聂述文、驻军团长王天培召开学商两界代表会,江津中学的代表就有聂荣臻。王天培在会场周围布满荷枪实弹的士兵,企图压服学生。商人们要求赔偿经济损失,学生代表据理陈辞,寸步不让,坚决要求焚烧日货。双方相持不下。
6月末,《凡尔赛和约》正式签字。消息传来,更激怒了江津学生,他们立即集会,要上街游行。校长和学监百般阻挠,关上校门,不准学生上街。
在这关头,聂荣臻和傅汝霖等进步学生鼓励同学们:“不要怕!冲出去!”
学生们打开校门, 200多人冲了出来,编成4路纵队,和甲种农业学校等校的同学们一起,汇成声势浩大的队伍。学联派出代表,手执小旗,沿街维持秩序。越来越多的群众参加进游行队伍,轰动了整个江津城。游行队伍到达“文昌宫”,把封存的日货全部搬出,直抵东门江边,搭起高台,学生和群众围站四周,两校学生的代表登台主持大会,聂荣臻等人在会上发表了激烈的讲演,激起听众强烈的爱国热情,人人义愤填膺,就势把日货全部焚毁。
大多数商人,通过抵制日货的运动受到了教育。但少数大商店老板极为仇视。他们贿赂军警,对学生进行镇压。就在焚烧日货的第二天,团长王天培带着武装士兵来到江津中学。学校在王天培授意下,首先开除傅汝霖,对其余的学生代表,则准备在学期结束时开除或勒令退学。
不久暑假到来,聂荣臻与江洋学生联合会的领导人一起,草拟了一封公开信,号召同学们回家后广泛宣传,唤起民众,抵制日货,共赴国难。
7月,聂荣臻回到家乡,与唐家修、叶楚才等人结伴,到吴滩、石门等地宣传。他大多利用赶集时机,站在高处演说。他演说时的爱国热忱,常获得在场听众的热烈鼓掌。
暑假结束回到学校,得知反动势力将对进步学生进行镇压。激进的学生已经不能再继续读书,究竟何去何从,已经成为面临的严重问题。这时,聂荣臻想的是去法国勤工俭学。
当时,四川的勤工俭学运动正在迅猛发展,青年学生积极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从“五·四”运动到1921年底,四川留法勤工俭学学生达492人,为全国之最。在四川,又数江津去的人最多,共去了40多人。
聂荣臻与钟汝梅等同学先到重庆打听去法国勤工俭学的手续、路费等具体问题,然后返回家中,进行出国前的准备。
他先到舅父家,争取支持。舅父唐富华愿意协助。可是,回到家里,父母却舍不得儿子远离家乡,担心发生意外,表示不同意。聂荣臻向父母申明改变现状的意志和可能被捕的危险,坚决表示:“我生死都要去!”经过舅父的协助说服,父母终于答应了儿子的要求。在舅父的帮助下,筹足了300银元的路费,准备就绪了。
中秋佳节,家人团聚,备酒壮行。
农历重阳节后的一天清晨,聂荣臻拜别父母和舅父,怀着实业救国的理想,告别了家乡。
儿子离家的这一天,母亲把一坛醇酒埋在地下,准备用这坛酒为儿子学成返里接风。可是,这一坛子酒,老人家一直未能取出来。聂荣臻的母亲和父亲在30年代就先后与世长辞了。聂荣臻一别故乡,再也没有踏进石院子翠竹掩映的家门。直到1955年5月,他去四川视察军工厂时,才顺便回到江津县城。
小火轮在波涛翻滚的长江上行驶着。大江的风光很快扫去了他心头的压抑。
船过万县,他和同学们瞭望白帝城,仰观巫山十二峰,饱览了三峡的风光。祖国壮丽的山河,神奇优美的传说,使他们心旷神怡。一位同学面对壮景吟道:“‘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我辈此去异国他乡,不知何时能归?”聂荣臻接口说道:“立志报国,那管他日久天长。”
船到汉口,靠码头暂息,几个同学相约下船去看看火车是什么样子。在四川,为修铁路酝酿了多年,还发生了保路运动,但从未见过铁路,更不要说火车了。他们赶到火车站,不凑巧,站上没有火车。有人说,趴在铁轨上可以听到远方火车行驶的声音。聂荣臻于是趴下,把耳朵贴在冰凉的铁轨上,只听得“嗡嗡”的响声。大家离开火车站,很是兴奋,议论着从法国回来一定要在四川修条铁路,让自己的火车在巴蜀的大地上奔驰。
到上海后,他们停留了10来天时间。
上海,当时被称为“十里洋潮,是“冒险家的乐园”。在这里,聂荣臻看到了国中之国的租界,看到了外国人享有的特权,看到了外国佬和有钱人寻欢作乐的赌尝舞厅、夜总会、鸦片烟馆。这些更坚定了他富国强兵之志,更感到出国求学的道路走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