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药物百科   »  菟丝子

菟丝子

正名: 菟丝子

英文名: Tusizi

拉丁名: Cuscutae Semen

别称: 黄丝子、吐丝子、萝丝子、黄藤子、缠龙子、龙须子、黄萝子、豆须子、无娘藤米米、黄网子、菟丝实

什么是菟丝子?

  • 菟丝子是旋花科植物南方菟丝子或菟丝子的干燥成熟种子。

  • 菟丝子味甘、辛,药性平和。归脾、肾、肝经。

  • 菟丝子的化学成分包括黄酮、木脂素、氨基酸、甾醇、挥发油、多糖、有机酸、生物碱、萜及钾、磷、钙等微量元素。其中,黄酮是主要发挥作用的成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规定,干燥的菟丝子药材及饮片中,金丝桃苷的含量不得少于0.10%。

功效与作用

  • 菟丝子具有补益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明目、止泻、消风祛斑的功效。

  • 现代研究表明,菟丝子具有保胎、抗肿瘤、抗衰老、保护肝脏等作用。

  • 菟丝子可用于治疗肝肾不足、目昏耳鸣、腰膝酸软、遗尿尿频、阳痿遗精、脾肾虚泻、肾虚胎漏、胎动不安、白癜风等。

  • 有临床报道显示,菟丝子还可用于治疗带状疱疹、隐匿性肾炎等。

用药前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 如果您有菟丝子过敏史,那么禁止使用菟丝子。

  • 阴虚火旺、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者,禁止服用菟丝子。

  • 如果您正在使用其他药物,请务必提前告知医生。

  • 孕妇以及哺乳期女性使用菟丝子前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

如何使用菟丝子?

  • 菟丝子可以煎汁内服,也可以入丸散剂服用。服用时要遵循医嘱,不要自行增加或减少药量。

  • 煎汁内服时,每日常规用量为6~12克。

  • 外用时,取适量菟丝子捣汁后,涂于患处,可以治疗粉刺。

  • 菟丝子还可以泡酒使用。

    • 菟丝杜仲酒(内服):与牛膝、炒杜仲配伍泡酒,具有补肝肾、壮腰膝的功效,用于治疗肝肾虚损、神疲乏力、腰膝酸痛等症。

    • 菟丝子酒(内服):与山萸肉、芡实配伍泡酒,具有补肾、养肝、固精的功效,用于治疗腰膝酸痛、消渴、遗精等。

服药期间我应该避免什么?

  • 生冷、油腻、腥膻、辛辣刺激的食物及茶类,可能会影响菟丝子的药效,食用前请咨询医生。

  • 如果菟丝子出现变质迹象,请不要继续服用。

药物毒性与不良反应

  • 传统医学认为菟丝子无毒。

  • 部分资料显示,服用菟丝子,可能会引起腹痛腹胀、便秘等不良反应,这时需要立即停用。停药后,如果症状没有缓解,请及时就医治疗。

  • 如果需要长期服用菟丝子,请咨询医生或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我该如何选购菟丝子?

  • 菟丝子主产于山西、河南、江苏、山东、河北、辽宁等地。

  • 菟丝子及其加工品具有如下特征:

    • 菟丝子:为灰棕色至棕褐色类球形,表面粗糙,种脐为线形或扁圆形。质地坚实不容易压碎。菟丝子气味轻微,味道淡。品质好的菟丝子为灰黄色,颗粒饱满。

    • 盐菟丝子:外形类似菟丝子,表面为棕黄色,裂开,有淡淡的的香气。加沸水浸泡以后,表面有黏性,煎煮以后可露出黄色至棕褐色旋卷状的胚。品质好的盐菟丝子为棕黄色,裂开,表面有黏性,有淡淡的香气。

  • 存放于通风干燥的地方。

含菟丝子的中成药有哪些?

  • 茯菟丸:具有固肾、涩精、止带的功效,用于治疗妇女白带、遗精尿浊等。

  • 补肾强身胶囊:具有补肾强身的功效,用于治疗阳痿遗精、眼花心悸、头晕耳鸣、腰酸足软等。

  • 左归丸:具有滋肾补阴的功效,用于治疗真阴不足、神疲口燥、腰酸膝软、盗汗遗精等。

  • 龟鹿补肾丸:具有补肾壮阳、益气血、壮筋骨的功效,用于治疗肾阳虚引起的腰腿酸软、失眠、头晕目眩、小便夜多、精神疲乏、精冷、健忘、性欲减退、身体虚弱等。

  • 右归丸:具有温补肾阳、填精止遗的功效,用于治疗阳痿遗精、命门火衰、精神不振、肾阳不足、怯寒畏冷、尿频而清、腰膝酸冷、大便溏薄等。

菟丝子和莱菔子功效一样吗?

  • 菟丝子是旋花科植物南方菟丝子或菟丝子的干燥成熟种子,莱菔子是十字花科植物萝卜的干燥成熟种子。两者功效不同。

    • 菟丝子具有补益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明目、止泻、消风祛斑的功效,用于治疗肝肾不足、腰膝酸软、阳痿遗精、遗尿尿频、肾虚胎漏、胎动不安、目昏耳鸣、脾肾虚泻等;外用还可治疗白癜风。

    • 莱菔子具有消食除胀、降气化痰的功效,用于治疗饮食停滞、脘腹胀痛、大便秘结、积滞泻痢、痰壅喘咳等。

用药误区

  • 误区:菟丝子只能内服

    • 菟丝子不仅可以内服,还可外用。外用时,取适量菟丝子捣汁后,涂于患处,可以治疗粉刺。

其他注意事项

  • 请记住:

    • 使用中药时,需要中医进行辨证,合理应用。

    • 用法用量以及疗程应遵医嘱。

    • 不要随意使用中药偏方。

    • 不要相信非法中医诊所。

    • 不应听信广告宣传运用中药。

    • 不要随意把自己所用中药推荐给他人使用。

  • 更多的、最新的中药知识,请咨询相关医药专业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