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子
正名: 枸杞子
英文名: Gouqizi
拉丁名: Lycii Fructus
别称: 血枸子、拘杞豆、血杞子、苟起子、甜菜子、西枸杞、枸杞红实、狗奶子、红青椒、枸蹄子、枸杞果、红耳坠、地骨子、枸茄茄
什么是枸杞子?
枸杞子是茄科植物宁夏枸杞干燥的成熟果实。
枸杞子味道甘,药性平。归肝、肾经。
枸杞子的主要成分有多糖、酸浆红素、胡萝卜素、生物碱、烟酸、维生素、游离氨基酸等。其中,多糖是主要发挥作用的成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规定,干燥的枸杞中,枸杞多糖(以葡萄糖计)的含量不得少于1.8%,甜菜碱含量不得少于0.30%。
功效与作用
枸杞子具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的功效。
现代研究显示,枸杞子还具有延缓衰老、抗肿瘤、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降血糖、抗疲劳等功效。
枸杞子可用于治疗虚劳精亏、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血虚萎黄、内热消渴、目昏不明、视力减退等。
目前,枸杞子还被用于治疗高脂血症、黄体功能不健性不孕、小卵泡排卵不孕等。
用药前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有枸杞子过敏史的人,禁止服用。
脾虚便溏者,禁止服用。
如果您正在服用其他药物,请务必提前告知医生。
孕期及哺乳期女性服用前,请务必咨询医生。
如何使用枸杞子?
枸杞子可煎汁服用,也可制成丸剂、散剂或膏剂服用,还可直接食用,服用时务必遵医嘱,不可自己增加或减少药量。
煎汁内服时,每日常规用量为6~12克。
枸杞子与淫羊藿、菟丝子等中药配伍泡酒,可补肾壮阳,缓解肾虚阳痿、腰腿冷痛等。
枸杞子还可泡水代茶饮,以缓解视力减退等。
服药期间我应该避免什么?
枸杞子出现发霉、变味等变质迹象时,请及时停止服用。
药物毒性与不良反应
传统医学认为枸杞子无毒,而且常规使用时也不会引起严重不良反应。但是长期或超量服用,可能会引起上火等不适,所以服用前请务必咨询医生。
如何选购枸杞子?
枸杞子为类纺锤形或椭圆形,长6~20毫米,直径3~10毫米。表面为红色或暗红色,顶端有小突起,基部有白色的果梗痕。外皮柔韧、皱缩;果肉质地柔润。每粒枸杞子中含20~50粒种子。
表面浅黄色或棕黄色。枸杞子气味小,味道微甜。
好的枸杞子粒大、肉厚、籽小、颜色红、质地柔韧、味道甜。
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保存,防闷热、防潮、防虫蛀。
含枸杞子的中成药有哪些?
杞菊地黄丸:具有滋肾养肝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肝肾阴亏、眩晕耳鸣、羞明畏光、迎风流泪、视物昏花。
枸杞益元酒:具有补益肝肾、养血明目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肝肾两虚、头晕目花、腰膝酸痛。
锁仙补肾口服液:具有补肾助阳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肾阳不足所致的阳痿遗精、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
脂清胶囊:具有滋补肝肾、活血化瘀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肝肾阴虚所致高脂血症。
五子衍宗丸:具有补肾益精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肾虚精亏所致的阳痿不育、遗精早泄、腰痛、尿后余沥。
枸杞子和熟地黄功效一样吗?
枸杞子和熟地黄功效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也存在不同的地方。
枸杞子和熟地黄都具有补肝肾、填精益髓的功效,可以治疗精血亏虚,缓解肝肾不足造成的头晕目眩、耳聋耳鸣、腰膝酸软、须发早白等,以及心悸失眠、血虚萎黄、月经不调等。不过枸杞子的滋补效果要弱于熟地黄。
枸杞子还具有明目的功效,可缓解视物不清等;熟地黄还具有补血的作用。
用药误区
误区:枸杞子没有用量限制,吃多少都可以。
枸杞子作为中药,在服用时是有用量限制的。枸杞煎汁服用时,一般每日用量为6~12克,服用过多可能会引起上火等不适,用量不足则起不到治疗效果。所以在服用时,务必先咨询医生,并按医嘱服用。
其他注意事项
请记住:
使用中药时,需要中医进行辨证,合理应用。
用法用量以及疗程应遵医嘱。
不要随意使用中药偏方。
不要相信非法中医诊所。
不应听信广告宣传运用中药。
不要随意把自己所用中药推荐给他人使用。
更多的、最新的中药知识,请咨询相关医药专业人员。
- 维生素C(1125)
- 板蓝根(1039)
- 青霉素(927)
- 阿司匹林(824)
- 枸杞子(748)
- 菊花(719)
- 阿度西林(706)
- 黄连(660)
- 大山楂丸(633)
- 奥美拉唑(628)
- 甘草(604)
- 百合(495)
- 三七(470)
- 巴多昔芬(448)
- 增液颗粒(413)
- 生津消渴胶囊(373)
- 五灵脂(370)
- 英花片(364)
- 维A酸(363)
- 清热八味胶囊(350)
- 麻芩消咳颗粒(349)
- 阿福特罗(345)
- 何首乌(338)
- 丙酸氟替卡松(333)
- 复方鱼腥草胶囊(324)
- 阿洛司琼(322)
- 安胃止痛胶囊(322)
- 醋酸甲萘氢醌(316)
- 哌拉西林(316)
- 环硫雄醇(315)
- 七子填精口服液(315)
- 氯拉洛尔(313)
- 柳栎浸膏(311)
- 青藤碱(309)
- 氨来咕诺(307)
- 诺替西泮(305)
- 猴头菌提取物(304)
- 己烯雌酚(303)
- 麻苏止咳颗粒(303)
- 麦味地黄口服液(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