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驳骨
正名: 小驳骨
英文名: Xiaobogu
拉丁名: Gendarussae Herba
别称: 四季花、小接骨草、驳骨草、接骨草、白及草、骨碎草、大力王、长生木、尖尾峰、细骨风、驳骨消、尖尾风、接骨筒、小还魂、百节芒、小叶金不换
什么是小驳骨?
小驳骨为爵床科植物小驳骨的干燥地上部分。
小驳骨味辛,药性温。归肝、肾经。
小驳骨主要成分为挥发油、黄酮类、生物碱、香豆素类、糖苷类、多种金属无机元素等。其中,挥发油是小驳骨的主要活性成分。
功效与作用
小驳骨具有祛瘀止痛、续筋接骨的功效。
现代研究显示,小驳骨还具有保护肝脏、抗炎、镇痛、免疫抑制、抗新生血管生成、抗氧化、抗艾滋病毒的作用。
小驳骨可用于治疗跌打损伤、风湿骨痛、筋伤骨折、产后腹痛、血瘀经闭等。
用药前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如果您有小驳骨过敏史,那么禁止使用小驳骨。
如果您正在服用其他药物,请务必提前告知医生。
孕妇请谨慎服用小驳骨。
哺乳期女性使用小驳骨前请务必咨询医生。
如何使用小驳骨?
小驳骨可以煎汁内服,服用时要严格遵循医嘱,不要自行增加或减少药量。
煎汁内服时,小驳骨的每日常规用量为9~15克。
外用时,取适量小驳骨与栀子等中药捣烂,用酒炒热后敷于患处,用于治疗跌打肿痛。
服药期间我应该避免什么?
生冷、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及酒类,可能会影响小驳骨的药效,食用前请咨询医生。
如果小驳骨出现变质迹象,请不要继续服用。
药物毒性与不良反应
目前未见文献报道小驳骨有毒性作用,也未见有按规定剂量服用小驳骨会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报道。
如果需要长期服用小驳骨,请咨询专业医生或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如何选购小驳骨?
小驳骨主产于福建、海南、台湾、香港、广东。斯里兰卡、印度、中南半岛至马来半岛也有分布。
小驳骨具有如下特征:
小驳骨的茎为黄绿色、淡绿褐色或褐绿色的圆柱形,有分枝,茎表面长有稀疏的黄色小皮孔,小枝有四棱线但多不明显,节部膨大。质地脆,容易折断,断面为黄白色。叶子对生,卷缩破碎,展平后的形状为狭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先端逐渐变尖,基部为楔形,叶脉微微带有紫色。气味轻微,味道微辛、酸。
存放在干燥的地方。
含小驳骨的中成药有哪些?
驳骨水: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活络、消肿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肌肉劳损、跌打扭伤、脱臼及骨折等。
梁财信跌打丸:具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轻微跌打损伤、积瘀肿痛、筋骨扭伤。
伤筋正骨酊:具有消肿镇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跌打扭伤、骨折及脱臼。
痛肿灵:具有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风湿骨痛、跌打损伤等。
新力正骨喷雾剂:具有接骨强筋、活血散瘀、消肿镇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各种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骨折、脱臼等。
小驳骨和大驳骨一样吗?
小驳骨为爵床科植物小驳骨的干燥地上部分,大驳骨为爵床科植物鸭嘴花的全株。二者功效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小驳骨和大驳骨都有止痛、接骨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筋伤骨折、风湿骨痛等。
小驳骨还具有祛瘀、续筋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血瘀经闭、产后腹痛等。大驳骨还具有活血、续伤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瘀血肿痛、腰痛、崩漏等。
其他注意事项
请记住:
使用中药时,需要中医进行辨证,合理应用。
用法用量以及疗程应遵医嘱。
不要随意使用中药偏方。
不要相信非法中医诊所。
不应听信广告宣传运用中药。
不要随意把自己所用中药推荐给他人使用。
更多的、最新的中药知识,请咨询相关医药专业人员。
- 维生素C(1124)
- 板蓝根(1039)
- 青霉素(926)
- 阿司匹林(822)
- 枸杞子(747)
- 菊花(717)
- 阿度西林(705)
- 黄连(660)
- 大山楂丸(633)
- 奥美拉唑(627)
- 甘草(601)
- 百合(493)
- 三七(467)
- 巴多昔芬(448)
- 增液颗粒(412)
- 生津消渴胶囊(372)
- 五灵脂(370)
- 英花片(364)
- 维A酸(363)
- 麻芩消咳颗粒(349)
- 阿福特罗(344)
- 清热八味胶囊(342)
- 何首乌(337)
- 丙酸氟替卡松(333)
- 复方鱼腥草胶囊(324)
- 阿洛司琼(321)
- 安胃止痛胶囊(321)
- 醋酸甲萘氢醌(316)
- 哌拉西林(316)
- 环硫雄醇(315)
- 氯拉洛尔(313)
- 七子填精口服液(312)
- 柳栎浸膏(311)
- 青藤碱(308)
- 氨来咕诺(307)
- 诺替西泮(305)
- 猴头菌提取物(303)
- 己烯雌酚(303)
- 麻苏止咳颗粒(302)
- 麦味地黄口服液(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