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药
正名: 大黄药
英文名: Dahuangyao
别称: 黄药、吊吊黄、大黑头草、野苏子、垂花香薷、小香薷
什么是大黄药?
大黄药来源于唇形科香薷属植物大黄药,是云南苗族地区常用药。
大黄药药性凉,味道辛。
大黄药的主要成分是挥发油。
功效与作用
大黄药具有清热解毒、止咳的功效。
大黄药可以用于治疗乳蛾、乳腺炎、小便淋漓不尽、肺热咳嗽、咽喉疼痛等。
用药前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如果您有大黄药过敏史,那么禁止使用。
如果您正在服用其他药物,请务必告知医生。
孕妇服用大黄药前,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
哺乳期女性服用大黄药前,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
如何使用大黄药?
大黄药煎汁内服时,要按照医生的嘱咐用药。不要自行增加或减少药量。
煎汁内服时,大黄药的每日常规用量为15~30克。
大黄药煎水外洗,或鲜大黄药捣烂,用酒炒热外敷,可治疗风湿关节痛。
服药期间我应该避免什么?
生冷、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及酒类、茶类等,可能会降低药效,食用前请咨询医生。
如果大黄药出现变质迹象,请不要继续服用。
药物毒性与不良反应
目前,没有文献报道大黄药有毒性作用,也没有资料显示服用大黄药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但如果长期服用大黄药,请咨询专业医生或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我该如何选购大黄药?
大黄药主要分布于云南的东南部、西部至南部。
大黄药的茎为紫褐色的方柱形,节处稍稍膨大,幼枝上覆盖有稀疏的白色柔毛,质地比较脆,容易被折断,断面的中间有髓。叶子多对称生长;叶片上表面一般为棕褐色,下表面一般为黄棕色;叶片多破碎、皱缩,完整的叶片展开后为披针形,顶端比较尖,底部比较宽,有短柄,边缘有细小的锯齿。花一般顶生或腋生,轮伞花序排成假穗状;花萼倒垂,为钟状。果实多为倒卵形。大黄药有淡淡的香味,品尝时味道辛、凉。
存放于阴凉、干燥的地方,并注意防虫蛀。
含大黄药的中成药有哪些?
黄石感冒片:具有止咳化痰、清热解毒的功效,可以治疗支气管、咽喉炎、扁桃体炎、感冒等,孕妇禁用。
金红止痛消肿酊:具有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治疗风湿痹痛以及跌打损伤引起的瘀血肿痛,孕妇禁用。
大黄药和大黄功效一样吗?
大黄药是唇形科植物大黄药的地上部分,大黄是蓼科植物掌叶大黄、药用大黄或唐古特大黄的根及根茎。大黄药和大黄都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但两者的主治范围有很大差别。
大黄药还有止咳的作用,多用于治疗乳蛾、乳腺炎、小便淋漓不尽、肺热咳嗽、咽喉疼痛等。
大黄还有泻下攻积、利湿退黄、逐瘀通经、凉血泻火的作用,多用于治疗湿热积滞便秘、肠痈腹痛、痈肿疔疮、湿热痢疾、水肿、跌打损伤、血热吐血、水火烫伤、烧烫伤等。
其他注意事项
请记住:
使用中药时,需要中医进行辨证,合理应用。
用法用量以及疗程应遵医嘱。
不要随意使用中药偏方。
不要相信非法中医诊所。
不应听信广告宣传运用中药。
不要随意把自己所用中药推荐给他人使用。
更多的、最新的中药知识,请咨询相关医药专业人员。
- 维生素C(1196)
- 板蓝根(1109)
- 阿度西林(1093)
- 青霉素(1005)
- 阿司匹林(923)
- 枸杞子(820)
- 菊花(798)
- 残杀威(785)
- 黄连(743)
- 奥美拉唑(725)
- 大山楂丸(694)
- 清热八味胶囊(694)
- 甘草(684)
- 比拉斯汀(657)
- 百合(570)
- 三七(524)
- 巴多昔芬(523)
- 增液颗粒(493)
- 糊药(459)
- 还少丹(456)
- 五灵脂(445)
- 生津消渴胶囊(442)
- 维A酸(437)
- 英花片(435)
- 麻芩消咳颗粒(413)
- 阿福特罗(412)
- 阿洛司琼(407)
- 何首乌(404)
- 丙酸氟替卡松(401)
- 安胃止痛胶囊(394)
- 精血补片(394)
- 关通舒口服液(385)
- 醋酸甲萘氢醌(384)
- 七子填精口服液(384)
- 复方鱼腥草胶囊(383)
- 氯拉洛尔(379)
- 哌拉西林(376)
- 环硫雄醇(373)
- 柳栎浸膏(373)
- 青藤碱(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