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茄草
正名: 颠茄草
英文名: Dianqiecao
拉丁名: Belladonnae Herba
别称: 颠茄、别拉多娜草、美女草
什么是颠茄草?
颠茄草是茄科植物颠茄的全草。
颠茄草的化学成分包括莨菪类生物碱和黄酮等,生物碱是发挥作用的主要成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规定,干燥的颠茄草中,生物碱(以莨菪碱计算)的含量不能少于0.30%。
功效与作用
颠茄草为抗胆碱药,具有解痉定痛、扩瞳、抑制腺体分泌等功效。
现代研究表明,颠茄草具有抗腹泻等作用。
颠茄草可用于治疗气滞血瘀、肝胃不和引起的恶心、呕吐、腹胀、胃痛、嗳气、泛酸,也可用于治疗痉挛性咳嗽、盗汗、泻药引起的腹部绞痛等。
用药前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颠茄草过敏者,禁止使用。
青光眼及前列腺肥大者禁止使用颠茄草。
如果您正在服用甲氧氯普胺、呋喃唑酮、地高辛、洋地黄毒苷等药物,请务必告知医生。
孕妇禁止服用颠茄草。
哺乳期女性服用颠茄草前,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
儿童及年老体弱者服用颠茄草前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
如何使用颠茄草?
颠茄草多制成片剂或酊剂服用。
颠茄草内服时,要按照医生的嘱咐用药。不要自行增加或减少药量。
颠茄草片剂的用法用量为每次1~3片,每日3次;酊剂的用法用量为每次10毫升,每日3次。
温馨提示
颠茄草有毒,用药前一定要咨询专业医生,以免中毒。
服药期间我应该避免什么?
生冷、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及酒类、茶类,可能会降低药效,食用前请咨询医生。
避免和甲氧氯普胺、呋喃唑酮、地高辛、洋地黄毒苷等药物同时服用。
药物毒性与不良反应
颠茄草有毒,毒性成分主要是莨菪碱及其消旋体(阿托品)。
颠茄草服用过量或服用不当,可引起中毒,危及生命,需要紧急抢救。
中毒程度较轻者会出现兴奋、激动、不安、谵妄、幻觉等。
中毒程度较重者表现为先兴奋后抑制,最终会因延髓麻痹而死亡。
煎煮、醋制可以降低颠茄草的毒性。
我该如何选购颠茄草?
颠茄草多产自山东、陕西、河南、上海、北京、浙江、四川等地区。
颠茄草的根为浅灰绿色的圆柱形,表面有纵向的皱纹,老根为木质,细根容易被折断。根的断面比较平整,可分为皮部、木部和髓部。皮部为灰白色,较窄;木部为棕黄色,较宽,有明显的层状环纹;髓部中空。茎为黄绿色的扁圆柱形,表面有稀疏的细点状皮孔和细小的纵皱纹,中间空瘪,比较嫩的茎上毛。叶子为黄绿色至深绿色,叶片多破碎皱缩,完整的叶片为卵状椭圆形。花冠为钟形,花萼5裂。果实的形状为球形,有长梗,内部有许多种子。颠茄草的气味清淡,品尝时有微微的苦、辛味。
好的颠茄草叶片完整,茎比较嫩,没有杂质。
避光,密封后存放于阴凉、干燥的地方,并注意防虫蛀。
以颠茄草为主要成分的中成药有哪些?
颠茄酊(片):为抗胆碱药,有抑制腺体分泌、解除平滑肌痉挛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胃肠道、肾、胆绞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
颠茄草和荜澄茄功效一样吗?
颠茄草是茄科植物颠茄的全草,而荜澄茄是樟科植物山鸡椒的果实,两者功效不同。
颠茄草有解痉定痛、扩瞳、抑制腺体分泌等作用,可用于治疗气滞血瘀、肝胃不和引起的恶心、呕吐、腹胀、胃痛、嗳气、泛酸等。
荜澄茄有行气止痛、温中散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寒疝腹痛、胃寒呕吐、脘腹冷痛、小便混浊等。
用药误区
误区:颠茄草用水煎煮可以完全去除毒性
用水煎煮可以降低颠茄草的毒性,但并不能完全去除其毒性。因此,用药时一定要严格遵循医嘱,不要自己随意用药,特别是有毒的药性,以免危害身体健康。
其他注意事项
请记住:
使用中药时,需要中医进行辨证,合理应用。
用法用量以及疗程应遵医嘱。
不要随意使用中药偏方。
不要相信非法中医诊所。
不应听信广告宣传运用中药。
不要随意把自己所用中药推荐给他人使用。
更多的、最新的中药知识,请咨询相关医药专业人员。
- 维生素C(1089)
- 板蓝根(1028)
- 青霉素(900)
- 阿司匹林(795)
- 枸杞子(726)
- 菊花(689)
- 阿度西林(680)
- 黄连(645)
- 大山楂丸(614)
- 奥美拉唑(592)
- 甘草(580)
- 百合(472)
- 三七(445)
- 巴多昔芬(437)
- 增液颗粒(374)
- 生津消渴胶囊(341)
- 麻芩消咳颗粒(336)
- 英花片(335)
- 阿福特罗(329)
- 维A酸(326)
- 何首乌(315)
- 丙酸氟替卡松(314)
- 复方鱼腥草胶囊(313)
- 五灵脂(307)
- 安胃止痛胶囊(305)
- 醋酸甲萘氢醌(304)
- 氯拉洛尔(304)
- 哌拉西林(299)
- 环硫雄醇(297)
- 青藤碱(296)
- 七子填精口服液(295)
- 柳栎浸膏(294)
- 诺替西泮(294)
- 氨来咕诺(291)
- 麻苏止咳颗粒(291)
- 阿洛司琼(290)
- 猴头菌提取物(289)
- 己烯雌酚(287)
- 麦味地黄口服液(285)
- 巴柳氮(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