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药物百科   »  高良姜

高良姜

正名: 高良姜

英文名: Gaoliangjiang

拉丁名: Alpiniae Officinarum Rhizoma

别称: 高凉姜、小良姜、膏凉姜、良姜、蛮姜、海良姜、佛手根

什么是高良姜?

  • 高良姜是姜科植物高良姜的根茎。

  • 高良姜属于热性药,味辛。归脾、胃经。

  • 高良姜的化学成分包括挥发油、二苯基庚烷、黄酮等,挥发油和黄酮是主要发挥作用的成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规定,干燥的高良姜中,高良姜素的含量不能少于0.70%。

功效与作用

  • 高良姜具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的功效。

  • 现代研究表明,高良姜具有抗炎、解热、镇痛、止泻、止呕、利胆、抗病毒、抗氧化、抗肿瘤、抗缺氧等作用。

  • 高良姜可以用于治疗脘腹冷痛、嗳气吞酸、胃寒呕吐等。

  • 目前,高良姜还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隆起糜烂性胃炎,以及胆道术后肝胆管结石。

用药前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 如果您有高良姜过敏史,那么禁止使用高良姜。

  • 如果您正在服用阿托品、番泻叶等药物,请务必告知医生。

  • 孕妇服用高良姜前,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

  • 哺乳期女性服用高良姜前,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

如何使用高良姜?

  • 高良姜可煎汁服用,也可入丸、散服用,用药时要听从医嘱,不要自行增加或减少药量。

  • 煎汁内服时,高良姜的每日常规用量为3~6克。

  • 外用时,取适量高良姜和全蝎研成细末,涂抹患处可治疗风牙疼痛、腮颊肿痛。

  • 高良姜可泡酒使用。

    高良姜酒:和藿香配伍泡酒,有理气止痛、暖胃散寒、芳香化浊的作用,可用于脘腹冷痛、胃寒呕吐、霍乱吐泻等。

    佛手开郁酒:和佛手片、青皮、陈皮等中药配伍,有温中止痛、宽胸解郁、行气开胃的功效,可用于不思饮食、胃寒胀痛不适、胃脘气滞作胀等。

服药期间我应该避免什么?

  • 避免和阿托品、番泻叶等药物同时服用。

  • 生冷、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及茶类,可能会影响高良姜的药效,食用前请咨询医生。

  • 如果高良姜出现变质迹象,请不要继续服用。

药物毒性与不良反应

传统医学认为高良姜无毒。但动物实验表明,高良姜有一定的毒性,中毒后动物无法自行恢复正常体位。如果需要长期服用高良姜,请咨询专业医生或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我该如何选购高良姜?

  • 高良姜的道地产区是广东省湛江市,云南、海南、广西等地也有分布。

  • 高良姜:为稍稍弯曲的圆柱形,有分枝,颜色为棕红色至暗褐色,表面有灰棕色的波状环节和细密的纵皱纹,一面有圆形的根痕。质地坚韧,不容易折断,断面为纤维性,多为灰棕色或红棕色,断面约有1/3为中柱。高良姜气芳香,味道辛辣。好的高良姜为红棕色,分枝少,香味浓郁,味道辛辣。

  • 高良姜饮片:为不规则或类圆形的薄片。外表皮为棕红色至暗棕色,切面为灰棕色至红棕色。外表面有时可以看到须根痕和环节,切面外缘的颜色比较淡,可以看到许多散在的筋脉小点,中间为圆形,约占切面的1/3。高良姜饮片气味芳香,味道辛辣。好的高良姜饮片切面为红棕色,质地坚实,为粉性,香气浓郁。

  • 存放于阴凉、干燥的地方。

含高良姜的中成药有哪些?

  • 良附丸:具有理气、温胃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胸腹胀满、脘腹疼痛、吐酸。

  • 牙痛药水:具有防蛀、杀菌、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牙龈红肿、神经牙痛、虫蛀牙痛、风火牙痛等。

  • 祛风膏:具有舒筋活血、化积消胀、破瘀止痛、追风散寒的作用,可治疗四肢麻木、筋骨拘挛、筋骨酸痛、胃脘胀痛、寒性痢疾、肚腹寒痛、腰背痛疼痛等。

  • 九气心痛丸:具有散寒、止痛、理气的功效,可治疗癥瘕积聚、胃脘疼痛、两胁胀痛。

高良姜和干姜功效一样吗?

  • 高良姜为姜科植物高良姜的根茎,干姜为姜科植物姜的根茎,两者都有温中散寒的功效,均可治疗脘腹冷痛、脾胃虚寒。

  • 高良姜和干姜的功效还有不同的地方。

    高良姜还能和胃止呕,可治疗胃寒呕吐、嗳气吞酸。

    干姜还能回阳通脉、温肺化饮,可治疗亡阳厥逆、脉微欲绝、形寒肢冷、寒饮喘咳等。

用药误区

  • 误区:高良姜可以治疗风寒感冒

    高良姜并不用于治疗风寒感冒。高良姜属于温里药,功效为散寒止痛、温胃止呕,多用于治疗脘腹冷痛、嗳气吞酸、胃寒呕吐等。而生姜有解表散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因此,用药前一定明确药物的功效及应用范围,不可以混淆乱用。

其他注意事项

  • 请记住:

    使用中药时,需要中医进行辨证,合理应用。

    用法用量以及疗程应遵医嘱。

    不要随意使用中药偏方。

    不要相信非法中医诊所。

    不应听信广告宣传运用中药。

    不要随意把自己所用中药推荐给他人使用。

  • 更多的、最新的中药知识,请咨询相关医药专业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