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
正名: 艾叶
英文名: Aiye
别称: 黄草、灸草、医草、家艾、蕲艾、甜艾、艾蒿
什么是艾叶?
艾叶属于菊科艾的干燥叶。
艾叶味辛、苦,属于温性药物。归脾、肾、肝经。
艾叶含有挥发油、三萜类、黄酮类、微量元素等成分。其中,挥发油是其主要成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规定,干燥的艾叶中,桉油精的含量不得少于0.050%。
功效与作用
艾叶内服具有温经散寒、止血、止痛等功效,外用有止痒祛湿的功效。
现代研究显示,艾叶具有止咳、平喘、祛痰、改善心血管功能、抑菌、镇静、抗炎、抑制脾脏及胸腺生长等作用。
艾叶可以用于治疗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月经过多、流鼻血、吐血、崩漏等,还可以治疗妊娠期间阴道异常出血;外用可以治疗皮肤瘙痒。
根据最新研究表明,艾叶还可以治疗呼吸道感染。
醋艾炭温经止血,可以治疗虚寒性出血。
用药前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对艾叶过敏的人群,请禁止使用。
阴虚血热者,请谨慎服用,服用前务必咨询医生。
如果您正在服用其他药物,请提前告知医生。
孕妇服用艾叶前,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避免出现严重的后果。
哺乳期女性服用艾叶前,请询问专业医生。
温馨提示
任何人群在用药前,都应咨询专业医生,并遵医嘱规范用药,以降低服药产生的不良反应,提高药效。
如何使用艾叶?
艾叶煎汁内服时,要依据医生的建议服用,不要自行增加或减少用药的剂量。
艾叶煎汁内服的时候,每日常规用药剂量3~9克。入药剂量,遵医嘱服用。
艾叶外用时,可以煎汁熏洗患处,也可用于灸治。
温馨提示
艾叶有小毒,一定要遵医嘱服用;单独服用时,每日用量不得超过9克。
艾叶配伍及其日常应用
服药期间我应该避免什么?
生冷、油腻、辛辣食物,可能会影响药效,请咨询医生,并在医生的建议下食用。
药物毒性与不良反应
艾叶有毒。目前研究表明,艾叶中过量的挥发油是主要毒性成分。如果需要长时间服用,请咨询专业医生。
超量使用艾叶,出现以下症状时,请立即停服并及时到医院就诊。
咽喉干燥
肠胃不适
肢体无力
头晕耳鸣
全身痉挛。
我该如何选购艾叶?
艾叶的道地产区是河北祁州、安国和湖北蕲春,以河北祁州最佳,安徽、山东等地也有分布。
艾叶多为破碎、皱缩,有短柄。完整的叶片展平后为椭圆形,边缘有不规则的锯齿。艾叶上表面为灰绿或深黄绿色,并有疏松的柔毛,而背面有大量灰白色绒毛。艾叶质地柔软,气味清香,尝起来味道发苦。
好的艾叶背面有大量灰白色绒毛,叶片厚,颜色青,质地柔软,闻起来有浓郁的香味。
醋艾炭为不规则的碎片,表面为黑褐色,有醋香味。
艾叶炭表面为焦黑色,内部为焦黄色。
艾叶要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储存,注意防潮、防虫蛀。
含艾叶的中成药有哪些?
艾附暖宫丸:具有暖宫调经、理气养血的功效,可治疗下焦虚寒、血虚气滞引起的经量少有血块、小腹疼痛、月经推迟、行经小腹冷痛喜热等。
保胎无忧片:具有养血、安胎的作用,可治疗难产、闪挫伤胎等。
滋肾育胎丸:有养血安胎、补肾健脾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冲任不固、脾肾两虚引起的小腹坠痛、孕期少量出血,或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屡次流产等。
保胎丸:有益气、养血、安胎、补肾的功效,可治疗气血不足、肾气不固所致的小腹坠痛、屡次流产、阴道少量出血、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等。
药艾条:具有行气行血、驱逐湿寒的功效,可治疗肌肉酸麻、腹部冷痛、风寒湿痹、关节疼痛等。
艾叶和炮姜功效一样吗?
艾叶和炮姜的功效大致相同,都具有温经止血、止痛的功效,可治疗腹部疼痛、崩漏等。
炮姜和艾叶的功效不同之处在于,艾叶还可以外用,有祛湿止痒的功效,能治疗皮肤瘙痒。
用药误区
误区:艾叶治疗腹部冷痛只能内服。
艾叶有温经、散寒、止痛的功效,可治疗肚腹冷痛、宫冷不孕等。治疗腹部冷痛时,艾叶既可以煎汁内服,也可以炒热后敷于肚脐周围。
其他注意事项
请记住:
使用中药时,需要找中医进行辩证,合理应用。
用法用量以及疗程应遵医嘱。
不要随意使用中药偏方。
不要相信非法中医诊所。
不应听信广告宣传运用中药。
不要随意把自己所用中药推荐给他人使用。
更多的、最新的中药知识,请咨询相关医学和药学专业人员。
- 维生素C(1045)
- 板蓝根(989)
- 青霉素(859)
- 阿司匹林(738)
- 枸杞子(685)
- 菊花(646)
- 阿度西林(617)
- 黄连(602)
- 大山楂丸(578)
- 甘草(537)
- 奥美拉唑(525)
- 百合(430)
- 三七(405)
- 巴多昔芬(394)
- 增液颗粒(334)
- 生津消渴胶囊(299)
- 麻芩消咳颗粒(296)
- 阿福特罗(292)
- 英花片(291)
- 维A酸(288)
- 何首乌(274)
- 丙酸氟替卡松(272)
- 五灵脂(271)
- 复方鱼腥草胶囊(270)
- 哌拉西林(264)
- 氯拉洛尔(262)
- 醋酸甲萘氢醌(261)
- 安胃止痛胶囊(259)
- 麻苏止咳颗粒(257)
- 青藤碱(257)
- 七子填精口服液(256)
- 柳栎浸膏(254)
- 诺替西泮(254)
- 氨来咕诺(252)
- 环硫雄醇(252)
- 己烯雌酚(250)
- 巴柳氮(248)
- 猴头菌提取物(248)
- 麦味地黄口服液(248)
- 硫酸司巴丁(246)